卜庆宽
江苏省邳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邳州 221300
脑梗死是脑血管多发病,病死率高,且大部分经救治存活的患者多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1]。 脑梗死急性发作病情严重程度高、进展迅速、救治风险高,对于符合时间窗的患者,临床多建议实施溶栓治疗,静脉溶栓是其中应用较多的一种溶栓方法, 相较其他溶栓方法操作更为方便,创伤更轻微,更适用于基层医疗中心[2-3]。 如果患者能够顺利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则血流能够迅速恢复,缺血半暗带能够得以挽救,神经功能缺损能够明显减轻[4]。 虽然因为医学诊疗技术的进步,针对急性脑梗死的救治成功率逐渐提高, 但治疗后患者仍会有功能障碍遗留, 所以在积极治疗基础上也应该重视康复治疗工作[5-6]。 该研究便利选择该院2018 年1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89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现报道如下。
便利选择该院89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45 例,男23 例、女22例;年龄50~80 岁,平均(65.86±11.16)岁。 对照组44例,男22 例、女22 例;年龄52~80 岁,平均(66.23±11.27)岁。 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分析。 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7];②有能够检测到神经功能缺损;③未使用过口服抗凝剂;④符合溶栓适应证;⑤发病至入院时间不超过4 h。
排除标准: ①近期有头部创伤史; ②以往有卒中史;③有颅内出血史;④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⑤存在溶栓禁忌证。
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同静脉溶栓治疗, 选择阿替普酶为静脉溶栓药物, 剂量为0.9 mg/kg, 先将总剂量的10%在1 min 之内进行静脉注射, 剩下的全部剂量与100 mL 生理盐水溶合后在1 h 之内经静脉泵注完成。整个用药期间对患者反应进行密切观察, 如患者主诉有明显恶心呕吐、头痛表现,或检查显示出现急性高血压,再进行头颅CT 检查,实施心电监护。
对照组在静脉溶栓外不进行其他康复治疗, 观察组在静脉溶栓后行早期康复治疗, 从静脉溶栓治疗后病情恢复稳定开始,具体如下:①保持良肢体位摆放,可以交替选择健侧卧位、患侧卧位、仰卧位。 ②进行患肢被动活动, 以近端关节到远端关节的顺序被动活动肩胛带,慢慢增加活动度,指导患者通过健肢带动患肢活动,练习两手交叉上举、翻身、下肢桥式运动。 ③进行上、 下肢的随意运动易化练习, 其中上肢主要进行肩肘、腕、手指关节的屈曲、伸展练习;下肢主要进行踝关节背屈、髋关节控制、膝关节屈曲与伸展练习。 ④练习床边坐位平衡, 在正确坐姿下练习躯干前后、 左右旋转,以及骨盆前后、左右倾斜。 ⑤练习坐位到站位平衡,两只手Bobath 样抓握,前伸上肢,前倾头和躯干,前移重心,伸展躯干髋膝后站立,站立后指导患者将身体中心分于双侧,练习重心的两边转移。 ⑥练习行走:先在平行杠内进行步行练习, 在患者耐受后进行独立步行练习。 ⑦指导患者进行进食、穿衣、脱衣、如厕、刷牙等日常生活能力练习,并练习掌指、指间关节活动。
神经功能: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 周后、治疗4 周后、治疗8 周后利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进行评价, 内容包括11 个项目, 评分0~42 分,0~1 分正常,2~4 分轻微受损,5~15 分中度受损,16~20 分中重度受损,21~42 分重度受损。
肢体功能: 通过Fugl Meyer 运动量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8 周后进行评价,其中下肢34 分,上肢66 分,分值与肢体功能成正比。
预后情况: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 周后、治疗8 周后利用改良RANKIN 量表(mRS)进行评价,共有6 级评分,0 分表示无症状;1 分表示有不明显症状;2 分为轻度残疾,但可自己照料日常生活;3 分为中度残疾,可以独立行走,生活部分依赖他人;4 分为中重度残疾,无法行走,生活基本需要他人帮助;5 分为重度残疾,持续卧床,大小便失禁,生活完全依赖。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NIHS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2、4、8 周后两组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下降,治疗2、4、8 周后观察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 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 评分比较[(),分]
组别治疗前治疗2 周后治疗4 周后 治疗8 周后观察组(n=45)对照组(n=44)t 值P 值16.25±3.34 16.32±3.39 0.098 0.922 12.13±2.19 14.25±2.42 4.335<0.001 9.82±1.32 12.31±1.85 7.322<0.001 5.32±0.58 7.49±0.63 16.911<0.001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上肢、 下肢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 周后两组上肢、下肢评分均有升高,观察组治疗8 周后上肢、下肢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功能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功能比较[(),分]
组别上肢治疗前 治疗8 周后下肢治疗前 治疗8 周后观察组(n=45)对照组(n=44)t 值P 值26.35±5.19 25.48±5.22 0.788 0.433 41.15±6.89 33.61±6.12 5.454<0.001 12.34±2.26 12.19±2.13 0.322 0.748 21.42±3.69 17.45±3.14 5.461<0.001
观察组治疗前预后mR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RS 评分治疗4、8 周后均低于治疗前,治疗4、8 周后mRS 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预后情况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预后情况比较[(),分]
组别治疗前治疗4 周后 治疗8 周后观察组(n=45)对照组(n=44)t 值P 值3.85±0.56 3.81±0.54 0.343 0.733 2.72±0.36 3.34±0.42 7.483<0.001 1.12±0.27 1.68±0.33 8.771<0.001
临床认为只要符合时间窗要求, 应该积极开展溶栓治疗,其中静脉溶栓因为操作简单、创伤小成为溶栓治疗常用方法[8]。 阿替普酶是在尿激酶之后的第二代溶栓药物,属于纤溶酶原激活剂,纤维蛋白的亲和力强,可以将血栓中的纤溶酶原特异性激活, 且不会导致系统性纤溶状态[9-10]。 阿替普酶的半衰期只有4 min,用药安全性良好。 应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能够迅速溶解血栓,使阻塞的血管恢复血液供应,恢复缺血半暗带脑组织的再灌注, 明显减低治疗后残疾发生的风险,实现患者预后的有效改善[11-12]。
考虑到患者在治疗后可能遗留不同程度功能障碍,出现偏瘫表现,因此该研究观察组在溶栓治疗基础上配合进行早期康复治疗, 指导患者早期开始进行康复锻炼,结果显示,治疗2、4、8 周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低,治疗8 周后上肢、下肢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更高, 且治疗4、8 周后预后mRS 评分分别为(2.72±0.36)分、(1.12±0.27)分,较对照组(3.34±0.42)分、(1.68±0.33)分明显更低(P<0.05),类似研究[13]显示,研究组治疗后2 周、 治疗后3 个月mRS 评分为 (1.65±0.37)分、(0.62±0.22)分,均低于对照组(1.72±0.24)分、(1.38±0.25)分(P<0.05),与该研究结果存在一致性。 提示在静脉溶栓基础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 能够更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以及肢体功能状况,且能够实现患者预后的明显改善。 配合进行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明显提升整体疗效, 主要是由于早期康复治疗能够加快相关神经细胞的轴突发芽, 转变为新突触, 多次练习能够促使突触建立起与正常功能相近的新神经环路网络-突触链, 重新组合中枢神经功能,并可对异常低位中枢控制的运动产生抑制, 保证突触处在最高受抑制阈值,实现患侧功能提升[14]。
综上所述,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静脉溶栓结合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更明显减轻神经功能缺损, 提升肢体功能,获得更好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