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雷
(永吉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吉林 永吉 132200)
鸡非典型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好发于雏鸡与育成鸡,发病速度快,传染性强,容易造成养鸡企业较大的经济损失。鸡在感染该病后会有一定的临床表现,如虚脱、震颤等,在剖检中可以发现病死鸡的法氏囊出现病变,进而完成IBD 的诊断。由于该病传染性过强,防治难度大,目前主要使用IBD疫苗降低了IBD的发病率。
鸡在感染IBD 后,精神萎靡,有的呆立不动,有的是侧卧不起,羽毛松散,饮水增多、虚脱、震颤等。如果感染的是典型IBD,发病速度快,短时间导致鸡群大面积传染,有尖峰死亡现象,但是康复时间较短,通常为1周内。如果是非典型感染,临床症状增多,需要进行实验室剖检诊断,并且有继发感染病的表现,比如新城疫。
分别对典型与非典型IBD进行剖检观察,确定感染该病病鸡的具体表现,其中典型IBD病鸡胸肌和腿肌有出血表现,法氏囊肿大。而非典型的特征较多,肌肉组织有出血点,法氏囊萎缩且有充血、出血表现,表面还有渗出物;肝肾肿胀、出血、尿酸盐沉淀;扁桃体肿大等。
1.3.1 免疫抑制类
免疫抑制类非典型IBD 有新城疫的疾病表现,鸡在感染IBD 后,即使接种疫苗,免疫能力也较差,抗体水平较低,进而引发新城疫。以某个肉鸡养殖厂为例,其执行了严格的免疫程序,对7日龄雏鸡接种新城疫灭活疫苗与ND-Clone30;15 日龄接种IBDV 疫苗;20 日龄再次接种ND-Clone30,但是通过接种后,肉鸡免疫水平没有提升,出现了IBD病症表现,精神萎靡、羽毛松散、呼吸道症状等,经实验室检查病鸡,发现其大肠杆菌出现异常变化,并且病鸡中出现了死亡现象,所以对接种疫苗的15 日龄雏鸡进行新城疫抗体检测,检测结果显示整体雏鸡在免疫后出现免疫抑制表现,IBD免疫水平下降,雏鸡的免疫力无法抵御新城疫疾病,雏鸡群感染概率较高。
1.3.2 免疫激发类
免疫激发类的IBD 一般好出现在鸡二次免疫后,有着非常高的发病率,但是致死率不高。比如,鸡在15 日龄与22 日龄分别接种了IBDV 疫苗,但是在完成二次免疫后仍然感染了IBD 疾病,病鸡出现了IBD临床症状,并经剖检确认病鸡是非典型IBD,从发病到康复时间为7~10 d,病鸡死亡数量较少。病鸡此种发病表现就是非典型IBD中的免疫激发型。
1.3.3 反复发作类
鸡在感染IBD后,病情反复出现,间隔时间在7~14 d,即使病鸡接受了完整的免疫程序,仍然存在发病的可能性。如从雏鸡7 日龄开始,在14 日龄、17 日龄、30 日龄分别进行了新城疫活疫苗、IBD 疫苗的接种,但是14 日龄雏鸡接种后与30 日龄接种后分别发病,出现了IBD 反复发作的现象,影响到鸡群整体的生长发育水平,产生较高的淘汰率,经济损失严重。
针对IBD的疫苗主要有两类,一类是IBD灭活疫苗,一类是活疫苗,包括IBDV-MB 株、IBDVD78 株、IBDV-B2、IBDV-LKT 等。疫苗有强毒、中毒、弱毒三个等级。比如免疫抑制类,其损害的是鸡免疫器官,导致病鸡法氏囊萎缩,如果选用灭活疫苗,针对14 日龄内的雏鸡进行接种,该类疫苗对雏鸡免疫器官影响较小,但是保护能力较弱,所以一般不会使用此种接种方案。如果选用最低的弱毒疫苗,可以预防鸡群感染弱的IBD,但是无法有效防范强毒攻击。所以在选择IBD疫苗时,应根据IBD的发病规律和特点进行选用,在春季高发阶段,建议使用中等毒力的疫苗,针对疫区内的鸡群,在使用IBD抗体治疗的同时,还应接种中等毒力的IBD疫苗,而在秋季发病概率较低的阶段,则可使用弱毒IBD疫苗。
鸡群感染非典型IBD 的主要原因是免疫不当,引起该病在鸡群内部的反复发作,或者是免疫程序执行不够严格,在二次免疫后引发了鸡群IBD 感染。应在免疫程序制定过程中,通过实验室检测母源抗体水平,然后再进行免疫程序的制定,并在养殖过程中严格执行该程序,以提高鸡群对IBD的免疫水平。第一,初免时间,从1日龄开始检测母源抗体阳性率,当抗体阳性率小于20%时,应立即接种;当抗体阳性率大于20%、小于40%时,可在10 日龄接种;当抗体阳性率大于60%,可在18 日龄接种;当抗体阳性率大于80%时,则需在10 日龄时进行检测,结果小于50%,需在14 日龄接种,反之在24 日龄接种;第二,最好一次免疫,以防止免疫激发导致的IBD感染,在育雏阶段进行母源抗体检测,然后进行一次免疫,可以起到很好的免疫效果。
基于非典型IBD的发病与感染特点,应在该病诊断与防治中明确其临床表现,了解发病的原因,以便于提前采取防治手段,提高该病的防治效果。此外,在防治工作中,除了要做好疫苗接种,还应加强饲养管理,定期进行新城疫抗体检测,及时发现,以及在鸡群感染该病康复后应带鸡消毒,避免该病的反复发作。针对大肠杆菌感染,应做到定期投药,最大限度地排除鸡群感染IBD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