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毅,乔 燕,何 方,穆可丰,穆 可, 穆可勋,袁瑞华
(1.杨陵仁和中医医院,陕西 杨凌 712100;2.宝鸡市中医医院,陕西 宝鸡 721300;3.杨陵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陕西 杨凌 712100;4.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
太白山是我国大陆东半部第一高峰,海拔3771.2米,是我国南北气候、水系、动植物的分界线,集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气候于一山,因其多变的气候和独特的地理环境而形成了生物多样性,山中药源丰富,种类繁多,造就了其矿物、动植物药材各自独有的功效。据我国首部太白山草药专著《太白山本草志》记载,植物药材达1415种,故素有“亚洲天然植物园”“中国天然动物园”之称,与长白山、神农架并称为“中国三大药山”。
太白山是著名道教文化圣地,近千年来在太白山附近民间活动着这样一批医生,他们利用太白山丰富的草药资源为当地民众防病治病。在防病治病过程中,遵循中医基本理论,传承道家养生、行医理念,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不断总结和提高,形成其与中医理论既有联系又有独特见解的太白草医药理论体系。建国后,逐渐形成了中医学术流派体系,2018年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在杨陵仁和中医医院设立“太白草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
太白草医药其理论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在药物方面有“四梁八柱”“应季药”“应藏药、顺藏药队”及“天罡药”“地煞药”“太白七药”等分类方法及“观药尝药”“形色气味”等理论;二在认识疾病的病因病机方面有“七因”学说;三在治疗原则上有“和冠八法”“善用风药”“喜用血药”“早用涩药”“少宜用平,中宜用削,老宜用通”之理论;四在立法配方方面有“药队配伍”“阴阳配伍”“群君群臣”“巧用佐药,使药为和”“药随引转”等理论。由于受篇幅所限,本文对太白草医与中医相同的理论不再赘述,与中医不同的基础理论在此予以详述,供学习研究太白草医药理论者参考。
太白草医由道家传承。根据笔者承担的“太白草医流派传承与基础理论研究”项目研究,其发展传承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远古至金、元时期,有孙思邈、王重阳等师祖,其“十三代师祖歌”在太白草医中广泛流传;二是道家丘处机创建的龙门派传承谱系;三是民国时期由道家龙门派逐渐传入民间,此阶段产生的传承谱系较多,分布于关中、陕南及四川部分地区。
草医们流传的“十三代师祖歌”中把黄帝、神农、扁鹊、张仲景、王叔和、雷公、葛洪、孙思邈等十大名医尊为师祖,表明了太白草医与中医同宗同源。
太白草医既尊医学家为师尊,又尊哲学家老子及文王为师祖,而且奉老子为第一代师祖,表明了太白草医源于道家,既尊重科学,更重视哲学,保持了我国传统医学“人与天地相适应”“天人合一”的正确观点,从而指导太白草医们在医疗活动中,认识疾病、治疗疾病以及治未病、进行养生保健等。
太白草医理论与中医理论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所区别。一部分草医药理论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积累,通过疗效的验证,最终升华为中医药理论。从历史的角度看,经官方承认的医生,古时称“太医、大夫”,即所谓的“官医”,也就是“中医”;而官方未承认的医生为“草医”“走方郎中”“草泽之医”等。官方承认的药物为“官药”,也就是中药,是国家药典记载的、广泛流通的药物;“草药”带有强烈的地域性,是药典未曾收录、各类书籍记载较少、市场未流通或很少流通、应用局限、多为原生态的药物。
太白草医在药物理论方面有“四梁八柱”“应季药”“应藏药、顺藏药队”及“天罡药”“地煞药”“太白七药”等分类方法及“观药尝药”“形色气味”等理论。
2.1 四梁八柱 关于“四梁八柱”的内涵在草医界颇多争议,它是太白草医一个知名理论。有人认为是用来解释太白草药配方,相似“君臣佐使”[1]。但多数人认为“四梁八柱”是太白草药的分类方法。“寒、热、温、凉”称为“四梁”,以表明药物的四性;“表、风、清、利、气、血、涩、补”称为“八柱”,以表明药物八类不同的功效[2]。这一点在草医摆摊行医过程中表现尤为明显。草医“四梁八柱一座山”的摆摊方式,实际就是按药物“表、风、清、利、气、血、涩、补”的不同功效分类摆放,既方便抓药配方,又避免不同性质的药物混淆。笔者在《太白本草》一书中的分类就是按其功效分类,充分体现和实践了这一理论的实用性。
2.2 应季药 是太白草医根据季节变化使用的药物。 它是根据不同季节的特性(如春、夏、长夏、秋、冬分别对应生、长、化、收、藏),用具有和季节特性相对应功效的药物作为佐使药,以求“顺天应人”,提高疗效。如春季用长春七、防风;夏用太白茶、滑石;长夏用偏头草、藿香;秋用捆仙绳、百合;冬用金丝带、山芋等等。
2.3 应脏药、顺脏药队 草医们把顺应各脏腑的药物称“应脏药”,其几种药物组成的药对叫“顺脏药队”。
人体五脏各有喜恶,各脏均有所主,能顺应各脏腑功能的药物称“应脏药”,亦可作为本脏引经药。如“应脏药”有:肺-鱼腥草,大肠-青蛙七,心-红毛七,小肠-水灯芯,脾-地椒,胃-五加皮,肝-女儿茶,胆-虎杖,肾(肾阳)-淫羊藿,肾(肾阴)-太白洋参。能顺应各脏腑功能的药队称为“顺脏药队”,如“顺脾药队”有地椒、长胜七、老龙皮;“顺肺药队”有桔梗、枳壳、鱼腥草等。
2.4 太白七药 太白七药是太白草药的代表药物,关于它的定义众说纷纭,但以道家文化来解释就很容易理解。“太白七药”是由道家应用并传承的,“七”是道家认为最吉祥的数字,表示事物发展到某一个阶段,有“逢七则变”之说。他们将疗效奇特的太白草药以“七”作尾命名,寓意药到病除,病情好转。道家将风药之首“长春七”以龙门派师祖丘处机的道号“长春子”命名,一方面为纪念丘处机祖师,另外一方面也佐证了“太白七药”在太白草药中的显赫位置。
2.5 天罡药、地煞药 把生长在太白山区域的药物,按生长地的海拔高度不同而名称各异。“天罡药”指生长在海拔2800米以上的药物,“地煞药”指的是生长在海拔2800米以下的中山、浅山药物及生长在平原的药物。草医中流传有“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说。
2.6 观药尝药、形色气味 草医们采药时亲口品尝药味以知其性。他们认为药物“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有诸能必有诸味,品诸味可知其能”。他们在采药识药的过程中,首看药物的形色气味,生长环境,或阴坡,或阳坡,或山梁,或水边。阴坡之药,其性多阴;阳坡之药,其性多阳;山梁之品性多温燥;水边之品多能渗湿。次观药之形态质地,“藤多走筋,仁多润肠,流白汁者善能解毒利湿,流红汁者多能补血活血”。再品尝药的气味,“芳香者化湿,腥腐者入肾,味辛能祛风止痛,味甜者补气益损”。但凡“麻辣夹口伤人之药”,只用舌尖品尝,切忌入喉咽下。
太白草医在认识疾病的病因病机方面有“七因”学说。草医们认为疾病的发生、演变机理都是这七个方面引起的。把风、寒、暑、湿、郁、损、衰,称为“七因”。其中风、寒、暑、湿四因与中医外因六淫基本形同,此处不再赘述。而郁、损、衰既是病因,又是病机,其各自既可成为致病因素,又有相互联系,互相转化,影响着疾病的转归。现将郁、损、衰三因作以详细介绍。
3.1 郁
3.1.1 “郁”的基本概念:郁是郁结、郁滞之意,是气机不畅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属于继发性病因。郁既是由多种因素所致的病理产物,又是能导致继发病变的病理因素,属病因概念;郁结、郁滞是郁等多种病因导致的气机郁结或气血、痰饮、饮食郁滞不通的病理状态,为病机学概念;郁症是由郁所导致的气郁、血郁、湿郁、痰郁、食郁、火郁的不同的症状或病名,属于症状学概念。
3.1.2 “郁”的形成:人体之气有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及五脏之气,为人体的物质基础。然而气要发挥它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营养的作用,必须以升、降、出、入的运动方式有规律的、平衡的、协调的畅通运行,才能够保持精、血、津、液的正常运行,使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气机调畅”是气的平衡运动、协调生理状态的关键。如果因多种原因引起“气机不畅”,即形成了气“郁”,由此导致气的功能减弱或停滞,出现多种病态即为“郁症”。
3.1.3 “郁”的致病特点:郁的病机是疏泄不及、气机运行不畅。其致病特点表现如下:①郁因不及。气机运行,要在“条畅”。五脏气机,各有所司。其升降出入,赖气机调畅,相互平衡,才能五脏平和。如果任何一脏或几脏气机运行不及,出现运行无力或不足,但还未导致郁滞不前或郁结不动的状态,机体功能倦怠乏力,萎靡不振,即为郁的表现特征。②郁多瘀滞。气机推动、温煦、气化一身气血津液,使其周流不息。若气郁不及,无力推动、温煦、气化,则出现气滞、血瘀、痰饮停滞、水湿潴留等症。③郁多成结。瘀久气滞,无力气化温煦,以致水湿停滞,成饮成痰,久之痼结。如痰核、瘰疬、肿块等。④郁多怪病。郁为杂病之源,久生怪病。气机不畅,累及多脏。初起仅有人体轻度不适,无形可查,无症可辨,患者、医者多掉以轻心,久而久之,病情突现,遂现怪病。细观诸多痼疾顽症,追溯病因,多起于郁。如郁症、癫、狂、痫、癥瘕、积聚等。⑤郁多先虚后实。“郁为正虚”“正虚易郁”,郁虽为虚,但致病多成形、成滞、成结、成瘀,而为实症,故此类病多虚实并见,立法宜攻补兼施。⑥郁久则损。郁为气机不畅,虽为正虚,然久则人体气血津液布化不均,气化不足,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失去营养,得不到及时濡养和修复而致损伤。此种损伤,多为内伤,虚劳虚实夹杂,缠绵难愈。
3.1.4 “郁”的治疗原则:①郁宜顺达。郁之为病,为气机不畅,运行无力。故在治则上有顺应所郁脏腑之性,条达气机为要。②郁需防变。郁久极易化火,故在治郁之时谨防郁久化火,需佐用少量清热之品。
3.2 损
3.2.1 “损”的基本概念:损是由各种原因导致气、血、津、液及五脏形体损伤所造成的病理产物。损与损伤、劳损及虚劳的含义有所不同。损既是病理产物,又是继发疾病的致病因素,属病因概念。损伤、劳伤属于病机或病症概念。虚劳纯属病证或病名概念。
3.2.2 “损”的形成:损往往与伤联合出现,称为“损伤”。然损多为内因,五脏受损;伤多由外力致形体受伤。损伤同用,能加重损的语音,亦有损的病机含义。这里主要论述内伤之损。损之形成,主要有郁久则损、不节则损、太过则损、久劳则损几个因素。①郁久则损。损虽为气机运行不及,然久则致滞、致瘀、致结,以致脏腑、机体、经络、气、血、津、液阻滞不通,早期局部失养,久则损伤该脏,甚至损及它脏,诸症丛生。②太过则损。丘处机在《四时消息论》中云“一阴一阳谓之道,太过不及俱失中”。如果饮食、起居不节,过逸、过劳均可导致气、血、形体及五脏受损。③不节则损。人之七情六欲,适之则畅,不节则病;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劳逸过度,损伤肝脾;思虑过度,劳损心脾;恣情纵欲,损伤于肾,皆为不节则损。④久劳则损。《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3],过劳之心劳、肝劳、脾劳、肺劳、肾劳,久则出现脏腑经络受损的病症,如心劳神损、肝劳血损、脾劳食损、肺劳气损、肾劳精损等。
3.2.3 “损”的致病特点:损之致病、病位及病症错综繁多,但其临床表现及转归却有共同特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损必有形。五脏或形体受损多有瘀血或肿块出现。但因损之程度不同,故瘀血及肿块大小不一,表现或轻或重。②损必有伤。损及脏腑,必有内伤,随损之脏腑不一症状也不一,但均会出现该脏功能减退,且均有由实转虚,逐渐加重之象,损及形体,除形体功能障碍外,多有局部肿、痛之症。③损必疼痛。疼痛是损的主要症状,多现刺痛、抽搐、痹阻不通等症。④一损俱损。一处受损,必然导致多脏或多处症状出现。五脏受损,多现母病及子或所胜相乘之象。⑤损久致衰。损之为病,潜移默化。大致衰弱,必有内伤。故损之为证,虽先为实症,久必伤正,而出现所损脏腑功能衰退之象,亦会导致五脏所应形体出现病变。
3.2.4 常见“损”的病症:损所致的病症,因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病症,均以“劳损”及“损伤”“虚劳”称之。太白草医泰斗李白生先生在《太白草药性赋》中多处提到五劳七伤的名称。他认为“五劳”为脏腑劳损,如肝劳、心劳、脾劳、肺劳、肾劳;“七伤”为形体之损,如形损、神损、筋损、脉损、肉损、皮损、骨损,五劳可引起七损,七损也可促成五劳,其临床表现为劳损部位之功能减退,或肿或痛,草医根据其具体临床表现使用对应的药队进行治疗,五劳七伤也是草医认为常见损的病症。
3.2.5 “损”的治疗原则:损表现在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官窍、形体各个方面。治疗中应根据损之部分、病之程度及损之继发症,进行辨证施治,但总的原则如下:①攻补兼施。损之病因为太过,属实,而损久必虚,损久必伤,故应攻补兼施,以疏泄之法以治郁之病因,以补益之法以治损所伤及的脏腑气血阴阳。②啬能益损。《道德经》云“治人事天莫若啬”[4]。啬者,固摄、制约、节制之意。包括养生、摄神、葆精、养形各个方面,保持“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做劳”。另一方面因为损久消耗正气,早用涩药,要在“早”字。当损未致瘀之时早用涩药,以固正气,防止病情发展,既病防变,一损俱损。③损必用通。损之为患,多致瘀致结,故不论损在何处,当伍用理气散结、通瘀之品,既能针对损之病机,又能阻止继发他症。
3.3 衰
3.3.1 “衰”的基本概念:衰是生理阶段及多种疾病所导致的病理产物,又能导致新的病变,属于继发性病因。衰减、衰退(另作解释)。
3.3.2 “衰”的形成:①生理因素所致。《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3]。此段经文,虽论述人生育方面的发展过程,但亦是对人体逐渐衰老的精辟描述。②衰为损之渐。《素问·经脉别论》:“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3]。太过则损,损渐则衰。损之日久,衰像丛生。
3.3.3 “衰”的致病特点:①衰先气衰。衰为损之渐,损之为病,先损五脏之气,继损五脏之形。亦有先伤形而后耗气者,然气损致衰,至关重要。若元气损衰,人体精微物质及生理功能衰减或衰退,气的推动、温煦、固摄、气化、营养功能不足,可致脏腑功能衰退,从而继发多种病症。②衰必精亏。不论先衰或早衰之人,精亏是主要病机和表现,广义的藏精,为人体一切有形的精微物质,包括气血津液和水谷精微;狭义之精,即生殖之精。老年之人,肾气衰,脾气虚,精之生成不足,出现精亏,以致体力下降,机体功能衰减,疾病丛生;早衰之人,因病至衰,久病及肾,故而精亏,以致继发多种病症。精亏可见性欲减退、阳痿、月经不调或不育不孕、畏寒肢冷,反应迟钝,眼目昏花,头晕耳鸣等衰弱之象。③衰必血涩。衰之为病,久则肾精亏损,肾精化血,精亏而血少,血脉不盈;加之衰先损元气,推动无力,故而血涩,如失治误治,则由涩而瘀,变证丛生。
3.3.4 “衰”的治疗原则:衰的治疗方法可根据不同的病位、病性、病程有不同的治疗方案,但总的治疗原则可分为:①衰宜养生。人之为衰,非一时一病而成,须有多种因素和时间所致。这个阶段是“损”的过程,处于亚健康状态,应及早的养生保健。②衰宜益之。衰为虚象,故宜补益。衰虽多端,然以肾衰精亏为要,故首先应益肾填精,以养五脏,使生命之动力不息,再谋查病源,调和阴阳,防微杜渐。③衰宜通之。衰则气血运行不畅,产生瘀阻痰结等,而瘀阻痰结等又加重衰损,故在治衰益损的同时,应佐用活血化瘀、消痰散结、化气利水之剂,这亦是“老宜用通”之意。④衰宜振之。衰则气血运行、气化等运行无力,多有阴损及阳或阴阳双虚之象。故应在治衰之时,不论气血津液及脏腑之衰,总应佐用补阳药或风药,以助生精血,增加动力。亦是善用风药之意。
学习太白草医药知识,对于我们挖掘整理太白草医药理论,把太白草医药更好的用于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