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曼珊,刘智利,张 红
(1.汕头大学医学院护理系,广东 汕头 515041;2.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CCU,广东 汕头 515041;3.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广东 汕头 515041)
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仍需长时间甚至终身的二级预防,其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及伴随的心理问题与患者的生活习惯和二级预防参与度密切相关,且现状不容乐观[1]。潮汕地区的患者因地域及文化的特殊性及受传统观念中“怕医”“拒医”的影响,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欠佳且依从性差,一定程度增加了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继而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研究指出,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促进疾病的转归和改善生活质量,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减少医疗费用[2]。因此,本研究通过调查潮汕地区冠心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能力现状及其相关因素,为患者制定出院后延续护理方案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9年9月—2020年10月在潮汕地区某三级医院胸痛中心进行PCI术的31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PCI术后的冠心病患者;(2)潮汕地区人群;(3)能有效进行语言或文字沟通;(4)自愿参加本次研究者。排除标准:(1)合并有急性心梗严重并发症、恶性肿瘤、肝肾功能衰竭等其他严重疾病者;(2)既往有精神病史者;(3)无法配合完成者;(4)近2个月有重大家庭或个人事件发生影响情绪者。
1.2.1 调查工具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工具包括:(1)一般资料。自编基本信息问卷,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地区、付费方式、合并症、吸烟、喝酒、家庭月均收入及住院次数等内容。(2)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由任洪艳等[3]编制,由7个维度27个条目构成,包括不良嗜好管理、一般生活管理、症状管理、疾病知识管理、急救管理、治疗依从性管理、情绪认知管理。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从“从来不”到“总是”分别计1~5分。分值越高代表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越好。该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913,已广泛应用于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评价中。根据下述公式将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得分进行量化分级。量表得分指标=(单项目实际得分/该项目可能的最高得分)×100%,自我管理得分指标>80%为行为良好,40%~80%为行为一般,<40%为行为差[4]。(3)医院焦虑抑郁量表。由Zigmond等[5]于1983年制订,现广泛应用于综合医院各科焦虑和抑郁的检测。由14个条目组成,包括焦虑和抑郁2个分量表,各7题,每题0~3分,得分越高焦虑或抑郁症状越严重。分量表分值0~7分为无症状,8~10分为症状可疑,11~21分为肯定存在症状。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62,焦虑、抑郁分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758、0.759。
1.2.2 质量控制 在调查过程中,由研究者本人专职进行患者一般情况的资料收集和问卷调查,并在调查过程中详细解释患者所提的问卷相关问题。对于阅读有困难者,由调查者向其逐项口述问题,并代为填写。问卷当场收回并检查,有遗漏者请其补写。问卷数据由专人录入,双人核对。问卷发放312例,有效问卷300例,问卷有效率96.15%。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进行单因素分析,对连续变量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以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00例患者中,男性219例(73.0%),女性81例(27.0%);年龄35~87岁,平均年龄(65.03±10.3)岁;家庭人均月收入<1 000元47例(15.7%),1 000~2 000元140例(46.7%),2 000~3 000元83例(27.7%),>3 000 元 30 例(10.0%);吸烟者 176 例(58.7%),饮酒者48例(16.0%);再次住院有58例(19.3%);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等合并症131例(43.7%)。
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实际得分为(67.85±6.46)分,得分指标为50.26%。各个维度得分指标最低的分别是治疗依从性管理(38.67%)、急救管理(42.40%)及症状管理(42.65%)。见表1。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总体处于中低水平状态。
表1 潮汕地区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得分情况 (n=300)
患者焦虑抑郁总分为(19.88±3.46)分,其中焦虑得分为(9.71±2.31)分,抑郁得分为(10.20±2.06)分,与自我管理行为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631、-0.20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患者的文化程度、家庭月均收入、合并症、吸烟、地区及再次住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家庭月均收入、合并症、吸烟、再次住院是影响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自我管理水平的相关因素(P<0.05),可解释自我管理行为水平47.80%的变异量,见表3。
冠心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其治疗包括院内治疗及长期规范的二级预防及疾病管理[6-7]。然而,大部分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仍处于较低水平[8]。本研究指出,潮汕地区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实际得分为(67.85±6.46)分,得分指标为50.26%,处于较低水平,与国内研究[8-9]结果相似。在各个维度中,患者不良嗜好管理行为相对较好,得分指标为65.00%。而治疗依从性管理行为得分指标最低,为38.67%,其次急救管理及症状管理行为水平亦不容乐观,得分指标依次为42.40%、42.65%。我们认为,引起患者自我行为管理能力得分低下的原因有:(1)冠心病PCI创伤小,见效快,可能误导患者认为疾病已根治进而忽视用药及自我行为管理的重要性;(2)部分患者由于传统观念所带来的“拒医”心理,或由于经济压力等原因导致对疾病及预后认知的缺乏。
表2 不同一般情况冠心病患者自我行为管理水平比较
表3 影响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n=300)
3.2.1 文化水平 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较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能力水平较高(β=4.305,P<0.05)。文化程度高的患者对专业性较强的医疗信息的掌握更加全面、准确,能够从多渠道、多方位了解冠心病及其相关的自我管理知识,从而更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10]。另外,文化程度高的患者接受各种医疗保险的比例、程度更高,并能积极配合临床治疗护理工作。
3.2.2 家庭月均人收入 结果显示,家庭月均收入的高低影响对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β=1.012,P<0.05)。月均人收入大于3 000元的患者自我管理分数得分为(72.37±10.13)分,均高于其他收入人群(P<0.05)。冠心病患者出院后需要长期服药治疗,对普通收入家庭造成一定程度的经济负担,而收入高的患者有更好的经济能力,能够保障按时服药、定期门诊随访并获取更多的医疗信息及资源;在收入较低的人群中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顾忌,出现擅自减药、停药或更换更廉价的药物种类、剂型等情况更常见[11]。
3.2.3 合并症和住院次数 本研究发现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及再次住院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得分比无合并症及首次住院患者高(P<0.05)。高血压和糖尿病同属慢性病,需要患者长期服用药物及良好的生活习惯来控制。同时,合并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的患者往往需要定期的门诊随诊,可能在与医护人员的接触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接受健康教育指导。此外,再次住院的经历会提高患者对自身病情的重视程度。因此,他们对病情的认识及重视程度更高,自我管理能力更好[11]。
3.2.4 吸烟习惯 中国吸烟率仍处于高水平,15岁以上人群的标化现在吸烟率为27.7%(男性52.1%,女性2.7%)[12]。吸烟是导致冠脉粥样硬化主要危险因素之一[13],吸烟者患冠心病的危险度是不吸烟者的1.5~4倍,不仅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还可诱发疾病再次发作,其康复效果受到吸烟的负性影响[10]。吸烟是潮汕地区最常见的不良生活方式,吸烟患者对这方面的关注比较欠缺,而周围人群的吸烟氛围也大大降低了戒烟的成功率,从而可能影响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
综上所述,潮汕地区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得分处于中低水平,这与潮汕地区的传统观念及特有的地域文化有一定联系。影响冠心病PCI术后患者自我行为管理能力的可能因素主要有文化程度、合并症、吸烟情况、家庭月均收入及再次住院。医务人员应该根据上述主要相关因素采取个体化的有效措施,提高患者的自我行为管理能力及对冠心病的认识,制定更加有效、便捷的院外延续性护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