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韬喆,李星仪
(1.辽宁工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2.同济大学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上海 201804)
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是我国国家战略部署,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0 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1]颁布以来,来华留学生的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2018 年10 月教育部印发了《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2],明确了来华留学生的趋同管理,将留学生教育纳入高校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实现统一标准的教学管理与考试考核制度。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来华留学的热门专业,国际金融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该课程内容广泛而复杂,课程难度较大,对学生的逻辑分析和思维能力要求也较高。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为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只注重理论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效果往往差强人意。来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相比,学习习惯特点明显不同,对留学生国际金融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尤为必要。
辽宁工业大学自2009 年开始招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学历留学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校留学生150 余人,截至2019 年底,本科毕业生累计170 余人。辽宁工业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学历留学生主要来自非洲、亚洲和欧洲国家,以非洲学生居多。不同国家的学生数学基础、英语基础、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等千差万别。结合留学生自身特点,国际金融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不同国家的留学生所受的基础教育各不相同,总体来看,留学生的计算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相对于中国学生明显不足。国际金融课程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如三角套汇、抛补性套利交易、外汇期货和期权的交易机制以及汇率和国际收支理论等,涉及的推导及计算较多,来华留学生学起来相对吃力。如果按照教材顺序平铺直叙,这些抽象难懂的内容将大大耗减学生们对整个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1.精炼授课内容。国际金融课程内容庞杂,与其他课程有重复之处。如“国际资本流动”“国际贸易融资”等内容在先修课“国际贸易”中涉及,而“国际直接投资”“国际资产组合投资”也是后续课程“国际投资”里的主要内容等等。结合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目标,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以国际贸易业务中汇率风险防范与管理为核心内容,围绕“外汇汇率”和“国际收支”两个基本概念,对“国际金融”内容进行精简,将与其他课程内容重合的部分作为学生课后阅读材料,不再作为课堂学习内容。
2.明晰课程主线。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以兴趣为导向,将抽象问题具体化。按照基本概念的理解——基本工具的使用——基本理论的探究,调整教材章节顺序,将广泛而复杂的教学内容明晰为两条主线(见图1),从简单到复杂,从学生感兴趣的基本概念出发,逐渐引入较难的内容[3]。比如,留学生来我校读书,汇率波动会带来求学成本变化,因此,在讲述外汇汇率波动问题时,可以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请学生谈谈自身的体会,然后再提出问题,如什么原因会引起汇率波动?汇率波动是否可以预测?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汇率理论的兴趣。
图1 留学生国际金融课程内容框架图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文雯等在《课堂学习环境与来华留学生学习收获的研究——以清华大学为例》中指出,“留学生感知最差的环境因子是教师教学方法。”中国学生由于从小就接受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对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易于接受,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却遭到了留学生们的批评,他们认为这种方式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不明显[4]。因此笔者在对留学生国际金融课程进行教学时,尝试使用多元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采用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实践性教学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基本知识点进行深入思考。
进行讨论式教学时,授课教师要从学生的关注点出发,根据学生的需求灵活设置题目;而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可以畅所欲言,与教师、同学共同阐述、探讨自己的观点。进行案例教学时,授课教师可以选取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并以数据、图表、视频等形式进行直观展现,使枯燥、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且具有说服力。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时,授课教师提前为学生布置问题,学生利用课前时间进行充分思考和准备,最大化提高课堂效率。进行实践性教学时,授课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实践模块,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中,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实践性教学等形式还可以结合在一起,以学生为主体,以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具体步骤如下:(1)教师布置研究学习的课题;(2)学生分组进行课后的研究性学习;(3)以小组形式完成课题报告、制作PPT;(4)课堂展示研究成果,结合学生展示内容,由教师或学生自发主导讨论;(5)教师进行点评。整个教学环节往往涉及多种授课方法。但局限于学时和课程难度,翻转课堂模式不易频繁进行,课题设置也要结合留学生的特点。
笔者在留学生国际金融课程实践中,围绕两个知识点“汇率制度的选择”和“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设计翻转课堂。“汇率制度的选择”往往以问题导向和案例教学为主要方式进行,由学生查阅文献编写案例并在课堂展示。比如来自非洲的学生曾以“津巴布韦美元化道路”为题进行案例学习和案例展示,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课堂发言踊跃,讨论非常热烈。“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则一般以任务驱动和实践性教学为主,需要学生动手实践,查阅、分析和整理第一手资料。如教师布置题目为“××国2015—2018 年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来自同一国家的学生形成一个学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查找本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及本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的相关资料,共同学习、研讨和分析,形成报告,并在课堂上以PPT 形式汇报研究成果,进行课堂演讲。通过解答教师和其他同学的疑问以及教师最后的点评,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更加深入。
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人生阅历、思维方式、学习习惯都有所不同。一些留学生不善于计算,但思维活跃,乐于表述自己的观点。使用单一固化的评价方法,不能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目前很多高校对来华留学生的课程考核方式都已不再是“一考定终身”,而是更加注重过程考核,但过程考核比例往往在50%以内。辽宁工业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留学生的国际金融课程的过程考核权重达到了60%,由随堂测验(quiz)、课程小论文(essay)、课后作业(assignments)等构成(构成比例见图2),目的是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知识累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在国际金融课程考核体系中,还引入了额外加分(extra credits)制度,对课外的自主学习进行奖励。额外加分项目是对学生额外完成的自主学习性项目进行的一种考核,这些项目往往需要在课外进行大量的阅读、实践、学习和整理,时间长短不做硬性规定,由学生自行决定。比如平时的课堂讨论、动手实践、课堂演讲(presentation)等教学环节,需要学生提前进行足够的准备,然后在课堂上发言和展现。对于在这些环节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每人每次给与10 分额外加分,额外加分可以加在过程考核的三项成绩中,是一种激励性的成绩。
图2 留学生国际金融课程考核方式
相较于传统教学方式而言,对国际金融课程实施改革后,确立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提高。一方面,课堂上依据留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授课内容贴合留学生的生活实际,主线清晰,易于留学生理解。学生主动深入学习国际金融课程内容的积极性不断增强,课堂参与率也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全过程考核方式切合了留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在不同章节设置多次随堂测试,有效分散了国际金融课程的难度,提高了留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了留学生的学习态度。通过课堂小论文、额外加分等环节的考核,在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其学习兴趣的同时,促进了留学生课后进行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留学生国际金融课程改革后,一改往日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作为主动求知者,而教师成为授课过程中的引导者。充分考虑留学生善于表达、乐于表达的特点,采用“翻转课堂”方式,在授课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充分表达自己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提出自己的创新性观点。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充分、深入的互动,产生创新性的新思路、新观点,培养了独立创新思考的能力。在考核过程的额外加分政策,充分培养、保护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鼓励学生另辟蹊径,提出别具一格的观点和见解。
对国际金融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后,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不仅仅是国际金融课程相关的专业知识,其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创新思维等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专业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留学生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切实地把高等教育所提倡的“学生全面发展”落到了实处,全方位地提高了学生专业综合素质。
如今,留学生教育是高等院校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估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来华留学生对于经济类课程的需求也逐渐增加。针对辽宁工业大学国际金融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切实提升了学生的整体素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由多元文化的差异造成的困难和挑战。作为留学生经济类课程的教师,在积极了解学生诉求的同时,应紧跟教育形势的变革,不断思考并改善现有的教学模式,以完善、提升该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塑造我国自身特色,突出我国优势,以充分展现我国的国家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