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芸
摘 要:高一是初中升入高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很多学生入学一个多月后,出现焦虑的现象。本文通过研究高一学生的心理变化、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期望能及时消除学生从初中向高中角色转变过程中产生的焦虑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一学生;心理状况;分析;应对策略
当初三的学生怀着喜悦的心情迈进了高中,他们大部分还没有意识到高中和初中的学习和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這些变化还将导致他们的心理发生很大变化。
一、高一学生心理变化的主要表现
在连续对两届新高一学生第一学期的无记名抽样问卷调查中,笔者均在其中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进入高中后的半年时间里,你有烦恼或不快乐的事情吗?如果有,是什么事情?在收回的总计600张问卷中,70%的学生回答有烦恼,其中学习原因(成绩不好,考试比别人差,某门课程难学,找不到学习方法,课程多讲得快,知识点多消化不了,掌握不准重点、作业多等)占51%,人际关系(同学不好相处,跟父母沟通有代沟,对某教师有意见不愿意上他(她)的课)占27.5%,生活不习惯占9.5%,其他(认为自己性格不好,空虚无聊、无名烦恼,别人不理解自己等)占16%。通过这些数据分析以及日常与学生的座谈、课下谈心交流、家访等,发现学生在进入高中一年级后,比较典型的心理变化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有明显的学习焦虑状况。在初中时,基本属于填鸭式教育,教师满堂灌,课堂上只要认真听讲,把教师反复强调的重点记住了,考试就没问题。而进入高中后,课程多、学科多、容量大、难度大,教师讲课也没有像初中那样对重点内容反复强调了,而是更加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和自学方法的培养。学生上课也听讲了,笔记也记了,作业却不会写了,连从小就学的语数外三科都很难及格,自信心大大受挫,表现出担忧、焦虑甚至厌学,有的同学直接退学。每届600个学生中,都有将近20个学生因为不习惯高中学习生活而退学。
(二)有空虚和孤独感。进入高中,需要结识新的同学,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住校,从依赖家庭变为独立地过集体生活,在感到新鲜好奇的同时会感到紧张不安。在家里他们几乎都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心肝宝贝,在家说一不二,这样的一群人住到了一起,避免不了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闹得不开心。使他们在确立“新的群体”的过程中感觉自己的性格与他人不合,加之缺乏独立生活的经历和生活自理能力,碰到一些小问题常常会不知所措,经常会感到烦闷、孤独。再加上一周回一次家,无法与父母交流或者不愿和父母交流,慢慢就变得沉默,甚至有些抑郁。
(三)有失望和自卑情绪。这种失望和自卑主要是由于自我独立意识增强与自身能力的落差产生的。由初中至高中,正是学生逐步形成自己思维的时期,独立意识日益增强,已经不耐烦了父母的唠叨,总想尽快逃脱父母的控制,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然而进入高一,有了自己独立的空间,才发现很多事情自己都无法自理,记不得自己值日的时间,记不得自己某科作业没做,不会劳动,说话太随意令人不悦,于是产生了对自己能力的怀疑与对自己的失望。同时,正处在青春发育期的他们,对自身的生理变化非常敏感,更加关注自己的外在形象,体态的胖瘦,个子的高矮,皮肤的黑白等都会引起他们的烦恼,常会为自认为的一些缺陷感到自卑,很多事情羞于甚至逃避去做。
(四)有较强的叛逆心理。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学生出现成人感,认为自己已经成熟,长成大人了,在生活上不愿受父母和教师的干预,否则心理便产生厌烦的情绪。对一些事物是非曲直的判断上,他们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三观,在一些事情处理上往往好面子,追求独立和自尊,一旦想法及行为受挫,不合自己的意志,就会反抗或抵触,有时产生过于偏激的想法和行动。
二、高一学生产生心理变化的原因
(一)对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要求不适应。初中学习方式以模仿和记忆为主,学习内容和科目相对较少,教师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对重点、难点进行反复强调和论述,加深学生的印象,因而,只要认真听课,多多练习就能考出好成绩。有不少同学初中三年几乎没有学习,全是靠中考前的一个月通过一对一补习,把初中知识大略学习一遍,加上中考题目相对简单,因此有的同学最后一个月学习后的中考成绩,能比平时高出100多分。而高中则是以理解和应用为主,要求学生要有更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必须严格按照预习、听讲、巩固、复习的程序,将基本概念、原理消化吸收,融会贯通。而刚升入高中的新生并不了解这些变化,仍沿用初中的学习方法,往往课堂上貌似听懂了,可一做题就蒙了,就是因为消化吸收不够,不能够迁移运用,因而学习上显得很被动。
(二)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对高中生成长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母亲溺爱无度,父亲简单粗暴,会使孩子的性格压抑;父母疏于关爱孩子,会使孩子的个性孤僻、冷漠。同时,刚刚进入高中的他们在认知、情感和个性等方面还不成熟,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与技巧,常会导致他们渴望与人交往而自身又不知道如何去交往,从而产生焦虑、烦躁不安、苦闷、孤独的心理。
(三)青春期发育的必然过程。“叛逆心理”是孩子发育过程中必然伴有的现象,是他们身体发育的一个标志。在这个时期,他们生理发生剧变,引起学生情感上的激荡,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大部分学生渴望与异性交往,喜欢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但他们对于两性关系还分不清好感与初恋的区别,加之学校、家长的约束、监管,使他们在情感和性的认识上存在着困惑与苦恼,力图找一个突破口来宣泄自己的不满。抽烟、逃学、打架、顶撞教师和家长,成为他们宣泄的主要渠道。
三、高一学生心理变化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进入高中,教学方法已由原来的“填鸭式”变成“牵引式”,学生的角色也由被动式学习转为主动式学习。高中学习更加注重课前预习、课内思考、课后巩固,是一个培养自学的过程。一方面,要求学生要积极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面对高中课程学习难度、强度、容量加大,学习任务及压力明显增加的实际,提前做好承受压力、经受挫折、忍耐寂寞的心理准备。不能再依赖初中的“填鸭式”授课,“命令式”作业,“看管式”自习,要逐步培养自己制订学习计划,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另一方面,作为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把初中和高中知识衔接起来,开始时放慢脚步,帮助学生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同时,每节课要充分备课,明确重难点,运用各种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视频和图画的方式,丰富授课形式,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激发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要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时间,总结当天所学知识,预习第二天的新知识,缓解他们的焦虑情绪,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
(二)加强教育和引导,提高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班主任及任课教师要经常性地开展主题班会和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谈话,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既要严格要求自己,又要避免对自己苛求。引导学生不断发掘个人潜力,增强自信心。同时,要客观地估计与评价别人,正视差距,正确看待他人的优点和自己的不足,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主动与人交往,对人坦诚相待,遇到矛盾和冲突,多一分理解少一分指责,多沟通少怄气。中国现代哲学家张岱年先生说:“强者让行为控制情绪,弱者让情绪控制行为。”著名歌手弗·拉卡斯特曾说:“每当我心情沮丧、抑郁时,我便去做园艺,在与那些花草树木的接触中,我的不快之感也烟消云散了。”引导学生通过合适的渠道,比如:看电影,主动和教师、家长、同学谈心,及时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养成自律、自信、自尊、自强的个性。
(三)加强学校与家庭沟通,共同助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通过家长会、家访、讲座等形式和途径,对家长进行指导,帮助他们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掌握一些与孩子沟通的技巧。提高家长对学生心理的了解和认识,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孩子成绩下降、不合群等问题,关注孩子的焦点要从单纯的学习成绩向“心情快乐与否、与同学相处如何、有哪些困惑和疑虑、为什么不开心”等全方位拓展,消除孩子的不良情绪。同时,健全学校与家庭的联系途径,班主任要经常和家长交流、沟通,一方面了解学生在家的精神状态和学习生活状况,以便正确把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管理措施。另一方面与家长及时沟通,一起探讨和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积极制订有针对性的措施,及时解决,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伊夫林罗恩.青春期的大脑:孩子为何难以相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李百珍.青少年心理咨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王玲.高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
[4]冯哲.北大心理课[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