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淑红 赵淑艳
【摘要】目的:探讨医疗机构设置储血点在血液供应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04月~2020年04月在职工作的工作人员80名,分析储血点设置前后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血液过期报废评分、急诊用血评分、血液供应距离评分及血液供应满意率。结果:储血点设置后的血液过期报废评分(73.62±7.82)分、急诊用血评分(70.41±8.26)分、血液供应距离评分(75.29±5.21)分,均较储血点设置前高(P<0.05);储血点设置后医疗机构人员对于血液供应的满意率(93.75%),较储血点设置前高(P<0.05)。结论:储血点设置后,能够改善血液供应的质量,提高醫疗机构工作人员对其质量的满意度。
【关键词】血液供应;储血点;医疗机构
[中图分类号]E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09-0198-02
急救医疗手段中较为关键的一项即为临床输血,常用于突发事件、重大自然灾害,此时患者的生命安全与输血及时性存在紧密联系[1]。若急救场所处于城市远郊,无法予以及时供血[1],可能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而储血点的设置能够满足医疗机构的用血需求,保证临床用血工作的可行性。为知悉储血点设置后对于医疗机构血液供应的价值与意义,讨论如下。
1 资料/方法
1.1 基础资料 选定本院于2017年4月至2020年4月时间内在职工作的80名工作人员,期间无人员变动情况出现。男/女人数为45/35;年龄最小24岁、最大81岁,均值(53.27±7.62)岁。储血点设置前后医疗机构中患者人数、在职工作人员、工作年限、床位利用率、危重患者收治率、临床用血率等无明显变化,可比性良好。
1.2 方法 安排80名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于2017年4月至2018年10月对医疗机构的血液供应质量(储血点未设置)进行评测,另需于2018年11月至2020年4月对医疗机构的血液供应质量(储血点已设置)行相应评测。主要从血液过期报废、急诊用血、血液供应距离3个方面进行评测,单项为百分制,分值高提示血液供应质量高;另需评测对于供应质量的满意度,包括0~40分(不满意)、41~70分(一般)、71~90分(相对满意)、91~100分(满意)4个分值段,血液供应满意率=(相对满意+满意)/80*100%。
1.3 观察指标 评测分析储血点设置前后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血液过期报废评分、急诊用血评分、血液供应距离评分及血液供应满意率。
1.4 统计学处理 SPSS 21.0软件实施处理,组间妖患者的计量资料由(x±s)描述,以t检验;组间妖患者的计数资料(血液供应满意率)由“%”描述,以x2检验;P<0.05:组间有差异。
2 结果
2.1 设置前后血液供应质量的调查 储血点设置后的血液过期报废评分(73.62±7.82)分、急诊用血评分(70.41±8.26)分、血液供应距离评分(75.29±5.21)分,均较储血点设置前高(P<0.05)。见表1。
2.2设置前后血液供应满意状况的调查储血点设置后医疗机构人员对于血液供应的满意率(93.75%),较储血点设置前高(P<0.05)。见表2。
3 讨论
长期以来,各大医疗机构常认为若不做好血液储存工作,很难保证急需输血患者的用血需求[2];但若储存血液,则常会因血液使用不确定、储存成本、运输成本、血液是否过期等因素而产生相关问题,故“随要随取”的用血方式持续多年。本院为改变上述现状,依照《血站管理办法》中的相关规定,于2018年11月设置储血点,以保证临床的血液供给。
储血点对外而言,能够对辖区内的供血任务与储血需求作有效承担[3];对内而言,则为医院机构的血库。储血点从硬件上配置了取血箱、计算机、专用储血冰柜、专用储血冰箱等,可通过此类硬件设备对血液储存的质量进行保证;而从软件上则整理规范了一系列储血点相关制度,并能够于实际工作中落实各项管理制度,避免血液储存、提取过程中出现问题。
本次结果证实储血点设置后的血液供应质量较储血点设置前更高,这与储血点设置后血液存取方式较为科学有关。针对择期手术患者,储血点设置前常需做好提前备血工作,但有时会因术中无输血指征、出血量较少等原因导致出现被动输血情况,浪费有限的血液资源,且会对患者的经济负担进行增加。而储血点设置后,则能够有效减少血液浪费情况,满足急诊患者的用血需求,缩短血液的供应距离,并可减少患者的取血费用,避免发生上述原因所致的医疗纠纷。
基础用血单位和血站间的桥梁即为储血点,能够保障当地医疗机构的用血及时性与安全性,可增强其突发事件的供血能力,强化其远郊辐射作用,健全周边供血网络。但仍需对血液监督管理措施进行完善,定期做好储血点培训工作,改善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以进一步保障患者的用血质量[4]。另外,储血点亦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①通过人工手写的方式记录相关血液存取信息,信息化管理、网络联网等方面因条件限制,均未实现;②无法实施监控储血点库存;③针对仪器设备,未明确设备的标识、编号、台账及完善技术档案[5];④质量管理的执行力度较差,缺少常态监督手段,且需修订与细化相关操作规程。基于上述问题,需做好:①强化日常管理,定期开展督查工作与现场指导,在知悉储血点运行状况的前提下实施对症干预;②强化沟通,建立良好、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保证基础医院与储血点间的有效联系,以减少不合理用血、备血的情况[6];③强化培训,针对相关工作人员展开定期培训,主要对血液管理知识、临床输血知识等内容进行指导;④对相关管理制度进行健全,注意于管理期间做好完善工作。
综上所得,待设置储血点后,医疗机构能够保障自身的血液供应质量,保证患者的用药需求,减少血液浪费问题,值得推广与借鉴。
参考文献
[1]Sofie Louise Rygard,Jonsson A,Madsen M B,et al.Effects of shorterversus longer storage times for transfused red blood cells for anaemicpatient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es and trial sequential analyses[J].Intensive Care Medicine,2018,44(2):1-14.
[2]金秀国,王海红,傅海军,等.提升偏远地区血液可得性和血液供应效率的应用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18,31(9):1044-1046.
[3]Jeon HJ,Qureshi MM,Lee SY,et al.Optofluidic laser speckle imagedecorrelation analysis for the assessment of red blood cell storage[J].PLoS ON]:,2019,14(10):e0224036.
[4]Chen X,Xie X,Xing Y,et al.MicroRNA Dysregulation Associatedwith Red Blood Cell Storage[J].Transfusion Medicine andHemotherapy,2018,45(6):397-402.
[5]王振兴,张兆晴,叶柱江,等.储血点建立前后血液供应对比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8,20(2):136-137.
[6]张平西,喻昭蓉,杨群英,等.四川省储血点设置,运行现状与对策[J].中国输血杂志,2015,28(4):434-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