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城
摘 要:在小学足球教学中,合理运用一些足球游戏,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地去参与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举一些明星的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对某个教学动作反复模仿,告诉学生,他们的偶像经常使用这个动作。小学生模仿能力很强,这样可以使教学更好地进行下去。
关键字:小学体育;足球教学;有效性探索;方法应用
《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提出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旨在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学模式应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如,可以在足球体育教学中利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环境中得到训练。本文拟在分析小学足球游戏教学功效的基础上,论述小学足球游戏的教学方式与选择足球游戏的注意点。
一、教学方法要有选择性
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足球训练能力和足球运动水平,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选择性的教学。选择性教学,从根本上来分析指的是教师在不同的教学范围、不同的教学科目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对学生进行差异化的训练与培养。这样,可以让学生的优点得到最大化的发展,而且可以让学生的缺点得到全面的提升。另外,在这一基础上,教师还能改变学生的踢球方法,进而更多的引导学生采用技巧展开对抗。
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传球训练的时候,切忌不要上手就让学生触摸足球。而是要在假设的赛场环境中分析敌我双方的人员配置与人员站位。在这一基础上,学生会明白,在激烈的赛场比赛中,如何用最短的时间以及最快的判断能力校准自己的队友。随后,教师还需要对学生进行S跑的训练,以及S带球跑的训练。另外,还需要结合头顶球的训练方式、压球的训练方式以及远程射门的训练内容等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训练与提升。在这一训练模式下,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对其进行赛场定位,以此来发挥学生的最大优势,规避队伍的短板与缺点。这样,学生在比赛和训练的时候才能更得心应手,且会在长期的刻意判断中形成一种潜意识。
二、教学对象要有针对性
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足球教学与训练的时候,需要结合学生的特征以及兴趣爱好对其展开培养与研究。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体育感知能力会得到一个较大的提升与发展。而且,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秉承着具有教学对象针对性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培养。该方法可以让学生的学习与个人提升得到最大的化的发展,而且能有效地带动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建设与成长。该方法还具有一定的娱乐性质和开放性的教学意蕴。在这一教学背景下,必然可以让学生的足球训练和足球学习方式得到改变,且可以有效强化学生的体能。
例如:教师在对学生开展足球教学的是偶,可以结合不同的训练项目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对象培养。如,教师在对守门员进行训练的时候,可以让守门员在确保安全的状态下不断地练习扑倒、跳跃以及飞跃式扑倒等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的反应能力和灵敏度不断地加强。另外,教师还需要通过实战的方式提高守门员的能力。如,教师可以利用“点球训练”的方式对守门员进行训练。以此让守门员判断点球人员的发球角度和发球点的差异性。在长期的训练和提升中,守门员可以很好地判断赛场形式,且可以为赛场的“大后方”做好保障。这对于一支球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可以带领球队不断提升与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教学组织要有变化性
任何教学工作都不能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体育教学,本身体育课程就是一个比较消耗学生精力的课程。如果教师一直沿用一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培养,那么学生早晚会在厌倦和疲劳中打消学习的念头。对此,教师需要结合多种办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进行提升。这样,学生在长期学习的过程中会保持一个高效率、高质量的學习动力,且会将注意力都集中在足球训练上,进而暂时的忘却身体的疲惫。
例如: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时候需要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游戏教学。如,在进行足球训练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围成一个圆圈,用头球的方式训练自己的头顶球能力。然后通过互相传递的方式控制自己的力量,以及控制足球弹出的方向和角度。再或者,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带球过人训练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以一敌多”的基础上展开训练。这样,在进入到赛场之后,学生的运动技巧才能得到完整的体现,才能有效避免因为抢断和过人而导致的失误。而且,在高难度的训练中,教师需要通过适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鼓励与褒奖。这样,学生的学习动力与训练热情会大大提升,进而会带动自己的整体足球水平不断进步与发展。
综上所述,在开展教学的时候,教师不仅要把注意力放在足球技巧的掌握上,而且还要重视协同性的训练。小学体育课程指标只强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过重的强调小学生的足球战术及体力,因此在小学足球游戏教学中,教师更应该进行多人训练的练习,让学生明白合作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韦庭辉. 小学体育教学中“快乐足球”教学策略初探[C]. 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213-214.
[2]王新文.足球进小学体育教学课堂的几点构想[J].课程教育研究,2019(51):21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