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术丽
摘 要:中学教育中的“人文素质培养”,是指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意识、有系统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公民意识、民主法制、创新精神、环境保护、珍惜生命等人文素质,从而使学生形成人文意识、人文态度、人文情怀、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取向,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和发展观,树立高尚的品格和人格修养。这就要求中学教师,尤其是历史课程教师,在向学生传播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对人文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养成人文精神。
关键词:高中历史;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历史课程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课程。它揭示了高中历史教学最终应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其最高目标。人文素质教育涉及广泛的知识领域。就中学学科设置而言,其核心学科主要是政治、历史、地理、语文等人文学科。其中,历史几乎涵盖了人类文明的全部成果,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点学科。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人文素质教育也被视为历史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
一、结合历史人物,培养学生情操
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提到了许多为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杰出人物。他们的生活故事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如果历史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在教科书上用几句话简单地讲述这些人物的故事,而没有深入的解释和分析,那么这种教学只会是一场空洞而枯燥的布道,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很难发挥历史教育应有的意义。因此,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必须深入讲解教科书知识,使学生对这些伟大的历史人物有一个生动而深刻的印象。
例如,教师在介绍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同时,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孔子过去“倡导私讲”、引导社会“学术下移”的重大历史意义,为了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后人称孔子为伟大的教育家,它将我们当前的义务教育带给全民的福音传播开来。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贡献,也可以让学生学会珍惜当前的教育机会。在讲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涵时,除了帮助学生分析“民族”“民权”和“民生”的具体含义外,老师们不妨简单介绍一下孙中山的生平,让学生们能够从这位一生为民主和自由而奋斗的伟大革命家身上感受到来之不易的民主,以及他献身于国家和民族的高尚人格。
二、开设专题研究,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发展过程和内涵是历史必修课的核心知识点之一。在人教版教材的第二单元中,详细介绍了人文精神的起源和现代人文精神的发展。通过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西方文明的发展历程和现代思想文明的具体内容,这也是现代人文素质的基本内涵。
人文精神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左右的古希腊。奴隶制民主制度下的智者首先反对以神的意志为中心,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肯定人的尊严和基本美德。在漫长的欧洲中世纪,人文精神曾一度被宗教神学所湮灭。然而,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提高,随着14世纪和15世纪工商业的高度发展,人文精神在意大利再次复活。17、18世纪,欧洲思想界再次出现了思想解放的趋势。理性成为这一时期的核心精神。民主、科学、法制、自由、权利和平等的精神迅速传播,引发了欧洲社会革命的兴起。启蒙运动中的许多思想已经成为现代人文精神的核心和世界的共识。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相应的专题研究,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开展主题活动,激发探索热情
高中历史教科书在编写时采用专题研究的方法,每学习两到三个类似的主题,教科书就会安排相关的专题讨论活动,根据一定的线索,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现象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基本上忽视了这部分内容,浪费了教材编排的初衷。事实上,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一节课的复习课进行主题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探究,从而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例如,在高中历史必修的三部文化史中,在介绍了中国古代思想、科学和艺术成就、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过程和现代科技成就后,教材对解决“李约瑟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探索。教师可以针对这一问题开展探究活動,将政治史专题和经济史专题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分析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和近代以来不同的发展状况,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思想文化进步对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推动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
结语:
综上,在现代历史教育工作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在历史课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成为推动教学课程内容创新的重要形式。推动学生历史人文素养的发展需要教师结合历史人物、开展专题研究、组织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包良瑞.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文理导航(上旬),2021(09):53-54.
[2]温文勇.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探析[J].试题与研究,2021(24):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