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静
摘要旅游文化课程内容广泛,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本文以“课程思政”理念为指导,探寻旅游文化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地方性文化弱化、实践内容不充分及思政元素融合不贴切等方面的问题,同时提出相应的策略,使得“旅游文化”和“思政元素”有效融合,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 旅游文化学 课程思政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1.048
On the Teaching of Tourism Cul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Concept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FAN Jing
(Zhang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00)
AbstractTourism culture course has a wide range of contents and ric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Guided by the concept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tourism culture course, such as the weakening of local culture, insufficient practice content and inappropriat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to effectively integrate "tourism cultur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Keywordstourism cultur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strategies
“旅游文化學”课程是与专业主干课相关联的旅游专业的基础课,也是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此课程内容丰富,涉猎面较广,既有自然人文景观的旅游客体文化,又有旅游主体和介体文化,对学生了解旅游业、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专业素养及旅游管理能力都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帮助学生认知旅游文化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本文在调查了解旅游文化课程教改的基础上,试图挖掘旅游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结合地方特色旅游文化、不同文化比赛活动,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妙、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风光,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感、道德修养、文化自觉,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1旅游文化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论文以龚鹏主编的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精品系列规划教材《旅游文化》为例,其内容主要包括文化与旅游文化的概述、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介体,其中详释的是旅游客体,如中国历史、自然山水景观、园林、建筑、宗教、饮食、民俗文化艺术等,这也是目前大部分旅游文化教材所包含的内容。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对以上内容进行分析,梳理出其蕴含的民族认同感、文化自信、爱国情感和道德情操等“思政元素”。
1.1了解自然人文景观的内涵,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决定游客的旅游动机、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及旅游者的行为模式,同时也影响着旅游者对旅游的感知和评价。因此我们在讲解旅游文化时,要明确文化对未步入工作岗位的学生认知旅游景观,感知文化内涵的重要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详细阐释自然人文景观及其所蕴含的思想,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筑斗拱艺术、园林造景艺术以及民俗文化人龙舞技艺、剪纸技艺等,是人民智慧的体现,让我们后来者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神与灵魂所在,记载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如服饰文化苗族百褶裙记载民族迁徙的历史,增强民族历史记忆和文化自信。
1.2明确旅游文化的差异性,感知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旅游文化因地域、环境、气候的差异,形成了皇城北京四合院、商城广州有骑楼、云南傣族有竹楼、福建客家住土楼、牧民爱住蒙古包以及江南园林等不同的建筑风格及其中蕴含的“因天材,就地利”的“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体现了民族智慧及生活习惯,尤其是对本民族风俗文化的遵从与认同;此外,人文景观中遵义会议遗址及革命圣地延安、自然山水景观河南修武县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都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旅游文学中书法爱国之情的诗词以及雕塑艺术的纪念性,如为赞美唐太宗赫赫功业在著名昭陵中雕塑的六俊;还有民俗旅游文化中的服饰是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属于各民族独有的心理状态的视觉符号,穿同一种服装人传递出同一民族的信号,无形中增强民族的内聚性和认同心理。
1.3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妙,提升个人素养和道德修养
民俗旅游文化中的礼仪观:民俗旅游文化中的九九重阳传承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传统节日中的礼尚往来是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纽带;成人礼之后意味着要独立门户,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些思想无不教导人们要明礼懂礼,于日常生活中提升个人素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再如“七茶八酒”“酒满敬人,茶满欺人”,简单的茶酒之道,却蕴含着灵活变通的礼仪观及做人道理。
旅游建筑文化中的秩序观:建筑是人们思维活动的反映,受到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影响。如古代分房时讲究“哥东弟西”,东面房子地理位置较好,既受古代以东为尊的礼仪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长幼差别的家庭观念。又如农村建房讲究“东高不算高、西高压断腰”,还有古代对天子、诸侯、大夫、士的堂(作为坛台的堂)归档分别为九尺、七尺、五尺和三尺,不得越界,这些礼仪和规范性在今天虽已逐渐淡化,但它也是时刻警示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和做事情时要遵循一定的秩序,即“无规矩不成方圆”。
2旅游文化“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
旅游文化内容丰富,其蕴含的哲理和思政元素也较多,有关教学改革的论文也较多,探究地方性知识在旅游文化教学中运用的,如孔星《基于地方旅游文化资源的旅游文化学课程教学改革》(2020)、田青《“地方性知识”视域下旅游文化学课程改革探析》(2019)、胡馨月《“地方性知识”视域下旅游文化学课程改革研究》(2017);还有探究翻转课堂和混合教学模式的,如徐玉玲、周维琼《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旅游文化教学的思考与建议》(2017)、张亚红《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文化课程的教学探讨——以“中国旅游文化”为例》(2017);还有根据学生专业设计课堂的探讨,如陈艳萍《非旅游管理专业选修课〈旅游文化〉的教学设计与思考》(2019);但“思政元素”和“旅游文化”相融合的教研论文较少,只有杨强与王丽芳《旅游文化课程实践教学融入思政育人元素的思考》(2020)将“思政元素”融入旅游文化课程,并探寻“旅游文化课程思政”路径,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发挥育人功能。经过以上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发现,不论是利用雨课堂、多媒体等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还是融地方知识于旅游文化教学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提高其文化素养和职业能力。
“思政元素”和“旅游文化知识”没有很好地融合,影响文化内涵的阐释及育人功能的发挥。自然人文景观内涵丰富,有不同的切入点可以探寻思政元素,但想形象地阐释并润物无声发挥育人功能,需要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与较高的教学技能,同时有学生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二者完美融合的教学效果,否则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思政教育与旅游文化内容泾渭分明,教师机械空谈和生硬“尬”讲,学生一头雾水的情况。
“地方性文化”弱化,影响家国情怀的教育功能的实现。旅游文化教材内容、教学内容有拼凑化倾向,没有形成自己的逻辑理论体系,放之四海皆适用但又不适用。适用性体现在旅游景观选取的都是全中国比较驰名的景观。不适用性表现在地方性知识、旅游资源缺乏,学生认识文化缺乏相应的环境,浮于表面。因为文化产生都有其相应的背景,只有站在当地人的视角上才能很好地诠释。如万里长城对外国人而言是景点,而对具有中国情结的华人而言是历史的见证,是民族智慧和精神的体现,可以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在格尔茨的《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进一步探索》的中文版序言中,纳日碧力戈谈到地方知识的重要性在于“只有从各个地方知识内部去学习和理解,才能找到某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找到我文化和他文化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发现‘重叠共识’,避免把普遍性和特殊性对立起来”。①此外,任课教师也不是对每个景观都熟知,使得教师讲解缺乏灵魂,学生学习没有兴趣。因此在旅游文化课程内容的讲解中亟须引入地方性知识和地方旅游资源,使学生更好地鉴赏并理解旅游文化现象。
“实践内容”不充分,影响学生职业素养和劳动创造精神的培养。旅游文化理论的讲解,为学生之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同时对自然人文景观的讲述,可以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教学内容偏向于旅游客体及旅游主体的喜好、行为方式与思想信仰的讲述,可以使学生了解主体的特点,从而更好地为游客服务。但其课程实践内容及学生参加竞赛也比较少,学生不能将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检验,可能会影响学生学习的信心、职業素养的养成以及劳动创造精神的生成。
3旅游文化“课程思政”的教学策略
3.1地方文化的融入,增强文化认同感,培养家国情怀
旅游文化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宏观上了解中国文化,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及对中国传统文化(雕刻、艺术、建筑、园林、佛教)的继承和发展的意识,但文化的阐释要有各个地方内部去学习和理解。因此我们要引入湛江地方旅游文化,进一步加深对旅游文化的阐释,使大多属于粤西地区的学生能够切身感受文化的内涵,感受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爱国情感,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湛江科技学院地处湛江,曾是法国殖民地,1943年被日本占领,所以湛江革命遗址数量较多,主要以烈士陵园、先烈故居、纪念碑、祠堂、残留遗址、改造建筑等方式保留下来。凭借此优势,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选取湛江广州湾法国公使署、寸金桥、湛江革命烈士陵园、广州湾爱国学生运动遗址(霞山区逸仙路)、琼崖纵队广州湾办事处交通联络站旧址(霞山区新元街道办菉塘村委会菉塘下村的林氏宗祠)、南路农民革命委员会成立旧址(坡头区官渡镇三角村委会菅草村)、解放海南岛战役硇洲指挥部旧址(经济技术开发区硇洲镇津前居委会津前天后共)、博立中共地下联络站旧址(坡头区坡头镇博立村委会博立村许氏大、小祠)等,使学生切身了解湛江的历史文化,培养家国情怀;除此之外,我们在讲解建筑文化时,会带学生参观湛江赤坎骑楼建筑群,了解骑楼的来源及功用;讲解自然山水时,会带学生去附近的湖光岩参观;讲解宗教文化时,带领学生去维多尔天主教堂;讲授民俗旅游文化时,融入湛江年例、爬刀梯、人龙舞、点灯习俗。通过引入湛江旅游文化资源,并听当地人的阐释,既可以感受海港美景,又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观及文化认同感与爱国情怀。
3.2以赛促学,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创新意识
在学习旅游文化课程内容的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比赛,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实践,提升创新能力。如“创意点湛”湛江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大赛、导游业务大赛、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创意策划大赛涉及旅游路线、文创品,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在比赛中,学生遵循规则、相互合作完成大赛作品,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和团队意识,增强责任感。
3.3發挥教师主力军作用,使思政元素与旅游文化完美融合
教师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人物。为确保旅游文化课程思政建设落地,首先要对专业教师开展思政培训,学习课程相关思政教育文件,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思政要点等相关内容,为顺利教学奠定基础;其次发挥旅游文化教研室的作用,教师积极研讨并建立课程思政教研制度,督促教师进行相关项目的研究并将其转化为教学成果;最后鼓励思政课教师和旅游文化专业课教师合作教研,使专业课教师将思政元素很好地融入旅游文化的教学中,避免出现“贴标签”和“两张皮”的现象出现。
旅游文化学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内容及蕴含的思想也较为丰富。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对高校“旅游文化学”课程进行教学研究,对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文化“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也可以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有声有色”的旅游文化实现“润物无声”良好效果,在学生中厚植爱国情感、家国情怀、职业素养、道德情操和法治精神。但也存在“思政元素”把握不准确的问题,因此我们在旅游文化课程教学研究的探讨中要遵循《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根据专业特点做分类研究,准确挖掘“思政元素”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发挥其育人功能。
基金项目:湛江科技学院研究项目“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效《旅游文化学》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ZLGC202046)
注释
①克利福德·格尔茨.地方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参考文献
[1]孔星.基于地方旅游文化资源的旅游文化学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民族博览,2020(12):73-74.
[2]杨强,王丽芳.旅游文化课程实践教学融入思政育人元素的思考[J].运城学院学报,2020,38(05):90-92.
[3]田青.“地方性知识”视域下旅游文化学课程改革探析[J].当代旅游,2019(02):52.
[4]陈艳萍.非旅游管理专业选修课《旅游文化》的教学设计与思考[J].智库时代,2019(40):168-169.
[5]徐玉玲,周维琼.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旅游文化教学的思考与建议[J].人才资源开发,2017(08):173-174.
[6]张亚红.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文化课程的教学探讨——以“中国旅游文化”为例[J].中国市场,2017(07):76-77.
[7]胡馨月.“地方性知识”视域下旅游文化学课程改革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8):178-179.
[8]克利福德·格尔茨.地方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9]龚鹏.旅游文化[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