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学原理”课程中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2021-01-10 00:32李欣余周欣荣艳淑
科教导刊 2021年21期
关键词:家国大气气象

李欣余 周欣 荣艳淑

摘要高等教育需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为了更好地培养高素质大气科学人才,在专业授课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重要作用。本文根据“天气学原理”的课程特点和知识体系,将科学精神、家国情怀、专业自豪感和责任感、哲学思维和传统文化等多种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授课当中,给出了相应的教学设计与案例,探索了天气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模式,并讨论了课程思政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

关键词 天气学原理 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1.039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the Course of "Principles of Meteorology"

LI Xinyu[1][2], ZHOU Xin[3], RONG Yanshu[4]

([1]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Disaster Prediction Technology,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8;

[2]College of Oceanography,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8;

[3]SchoolofAtmosphericSciences,ChengduUniversityofInformationTechnology,Chengdu,Sichuan610225;

[4]College of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8)

AbstractHighereducationshould adhere to the basic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In ordertobettercultivatehigh-quality atmospheric science talents, it is important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process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 course characteristics and knowledge system of synoptic principles, this paper integrates the scientific spirit, national feelings, professional pride and responsibility, philosophical thinking,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othe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gives the corresponding teaching design and cases, explor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mode of synoptic principles, and discuss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urse, it is helpful to realize the same direction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the principle of synoptic meteorology;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天气学原理”是大气科学类本科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根据天气学和动力学原理相结合的原则,研究天气现象和天气过程的物理本质及规律,并用以指导天气分析和预报的课程。[1-2]该课程为后续大气科学专业核心课程,如天气分析与预报技术、动力气象学、数值天气预报和气象统计预报等,奠定基础。本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教学都很强的一门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和物理基础,还需要学生具有联系实际天气现象的兴趣和能力。

课程思政是一门以育人为中心的整体课程观。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即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会议召开之后,各高校启动新的课程建设。2019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强调思政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这是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再次强调。会议召开以来,全员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已形成共识,[4-6]如何在各課程当中融入思政元素、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已成为每个教师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文章以课程思政和专业教学目标为导向,[7]积极发掘“天气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将课程内容与思政内容紧密联系,探讨课程思政的主要环节及实践方法,分析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能改进的方向,争取能够把正确价值引领、共同理想信念融入专业课程当中,真正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1课程知识体系

“天气学原理”课程作为大气科学类专业三年级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担负着专业基础奠定和专业价值观启迪与引领的重要作用,对理解自然的规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主要知识体系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天气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主要包括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气团与锋、气旋与反气旋、大气环流等;二是天气分析和预报方法,包括天气系统及天气形势、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预测方法,天气图分析方法及数值预报产品的应用等;三是中国天气过程,主要包括寒潮、大型降水、台风、对流性天气等天气过程以及东亚季风环流等(表1第1、2列)。这三部分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它们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本课程的基本知识体系。其主要内容涉及了大气运动遵从的客观规律以及天气认知与实践的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等哲学思维,也蕴含着大气人为祖国气象防灾减灾等过程中体现的家国情怀、民族精神、专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尤其是当前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天气学作为研究天气现象和天气过程以及人类与地球和谐发展的基本科学,更注重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视角。

2课程思政的教学与实践

2.1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通过在“天气学原理”课程设计中融入思政元素,使学生具备较高的大气文化和科学素养,在掌握天气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同时,能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大胆假设、认真求证的科学精神,能够使学生坚定民族自信、培养爱国主义情怀,从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三位于一体。

2.2课程思政育人元素

根据“天气学原理”课程特点和知识体系,将思政元素总结为科学精神、家国情怀、专业自豪感和使命感、哲学思维和传统文化等五大类。根据各个章节的教学内容的不同,进行了设计安排,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表如下(表1第3、4列)。

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科学的本质和灵魂,在天气学發展过程中,科学家及气象工作者们表现出了卓越的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例如,我国古代书籍中有很多关于雷击灾害及迷信的记载,认为雷击是上天在处罚有罪的人,湖南省溆浦县的山背村[8]在通电以来有十几人在家中因雷击致死,传言是因为本地得罪了雷神,但经过气象专家采取相关措施后,雷击灾害的发生率大大降低,该村的“恶名”得到洗刷。科学精神元素主要在绪论、气团与锋等章节中体现。

家国情怀。以我国大气科学奠基人、优秀气象工作者的事迹为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例如,我国著名气象学家顾震潮先生,1942年从中央大学地理系气象专业毕业后,先后在西南联大、斯德哥尔摩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1950年,由于祖国气象事业急需,毅然回国。为我国数值天气预报、云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大气雷电和大气探测等研究领域的开辟做出了杰出贡献。60年代,顾先生为我国原子弹、氢弹试验做好了重要的气象保障工作,两次荣获个人一等功。70年代初,在组织人工消雹外场试验时,为当地一危重患者献血,期间不幸染上肝炎,医治无效,于1976年3月27日溘然长逝。顾先生的一生充分体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元素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专业自豪感与责任感。气象灾害自古以来便时有发生,我国现代防灾减灾工作离不开气象工作者的贡献。例如,2020年入汛以来,我国南方地区发生多轮强降水过程,多地发生洪涝灾害,给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失,成为2020年全国十大自然灾害之一。汛期,一场又一场的暴雨永不停歇地考验着气象业务工作者的意志,他们坚守一线,用顽强的意志和精湛的技术交给出满意的答卷,为防灾减灾做出重要贡献。专业自豪感与责任感元素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哲学思维。课程中体现的哲学思维元素包括系统论、实践论、事物发展规律和辩证唯物主义等。例如,当前人类与地球和环境之间形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由于经济发展而引起的全球变暖、极端事件频发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如何构建人和地球的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哲学思维元素贯穿整个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虽是一门理科课程,“天气学原理”课程中依然包含许多可以提升人文素养的元素。例如,宋代赵师秀有诗云“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描述的便是梅雨时节的景象。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亦有诗曰“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反映了梅雨结束夏季风建立的情景。相传为舜帝所作的《南风歌》,即“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也反映了季风对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性。传统文化元素主要在大型降水、东亚季风环流等章节中体现。

五类思政元素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例如,一个理论的发现、发展与完善既体现着科学家们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也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维。一个极端天气案例,气象工作者的贡献既反映了其强烈的家国情怀,也可以激发同学们的专业自豪感与责任感。

3总结与思考

课程思政是通过坚持以德育为先来引导教育以人为本的一个重要部分,有助于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以及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有效建立。本文根据大气科学类专业基础课“天气学原理”的课程特点和知识体系,归纳出五类课程中所涵盖的各项思政元素,为科学精神、家国情怀、专业自豪感和责任感、哲学思维和传统文化,给出了相应的教学设计与案例,有助于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然而,在课程思政过程中尚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加强。一是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修订。将思政元素融入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当中,从教学计划、教学实践及考核方式等方面优化教学大纲。二是评价体制。目前课程思政评价的主观性较强,只有建立一套完善且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才能把课程思政实施后的具体成果反映出来。

[基金项目]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影响在1970s末的转变及机理”(41905055);2021年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专业核心课《气候动力学》课程建设”(CUITGOMP202104)

参考文献

[1]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等.天气学原理和方法(第四版)[M].气象出版社,2007.

[2]徐蜜蜜.天气学原理课程教学的思考.绿色科技,2017:226-230.

[3]习近平.立德树人,为民族复兴提供人才支撑——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http://news.cctv.com/ 2016/12/08/ARTIDajATUy6TXqJPWq19Fj6161208.shtml

[4]盛鹏飞.地学课程思政内容探索与建设思考.中国地质教育,2020(3):56-59.

[5]王伟.《大气流体力学》课程思政教改探索[J].教育现代化,2020(11): 66-68.

[6]张科,纳学梅.课程思政融入《土力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高教学刊,2021(8):113-116.

[7]王娟.论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构建[J].传媒论坛,2018(17): 88-89.

[8]林方曜.浅议如何将科学精神贯穿于气象科普实践中.中国气象学会,2011.

猜你喜欢
家国大气气象
气象树
揉以成器,大气悠远
家国情怀的乡土文化“软着陆”
大气光学现象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文章有象
微趣图
谁咬得更厉害
大气的小“壮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