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虹
摘要:玉米中大部分养分都是通过光合作用生成的,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质总量能够直接体现玉米产量。为有效提高玉米产量应从玉米植株的光合作用入手,采用高产种植技术来增加玉米植株的光合作用强度,以实现产量的提升。玉米的光合作用积累能量和养分,玉米的呼吸作用消耗能量,要想增加玉米產量不能只增加光合作用强度,还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植株的呼吸作用强度。
关键词:大田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研究
本文对玉米种植技术进行了阐述,在有效的分析过程中,技术人员要不断深入工作实际,科学地进行分析与总结,从而提出更加完善的技术措施,以帮助种植人员提高种植能力,进一步为农业经济建设工作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1整地
对土壤的维护和治理要持续进行,如果治理工作间断,且持续时间较长,便会影响土壤质量。通常,翻地工作要深入到土壤20cm左右的深度,并视土壤的质量状况确定耕种方式和深度。土壤质量较好,能够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必要的养分,便可以采用深入耕种;如果土质不好,便需进行浅耕,以提高出苗率。深入进行松土工作可以有效提高土壤质地,给农业作物供给更充沛的肥力。植物生长在这种质地的土壤中,可以深入扎根,获取更充足的营养,保证根系和枝叶能够茂盛生长。此外,松软的土壤对水分和空气的调节力较强,能够吸收较多的水分供植物吸收,氧气也较为充足,可以为植物生长提供较为适宜的外部环境。
2科学播种
玉米种子发芽时受到温度、水分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提升种植发芽率的关键步骤就是重点控制相关因素,在种植时需要选择适宜的土壤,择优选择适合种植的温度。通常情况下,最佳的玉米发芽温度便是6℃—8℃,若温度过高将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速度,因此,需要控制播种时期的发芽温度。在此过程中若需提升幼苗的生长速度,保证玉米生长质量,需要在控制温度的同时控制玉米播种的深度,要保证4—6cm的深浅度。在玉米播种前,需要合理选择种植土壤。若此时黏土性质过重,墒情良好,需要浅些播种;若地质疏松,则可适当增加播种深度。当播种土壤深度较大时,播种出苗时间较长,但过晚出苗会影响幼苗的生长率,因此,需要保证精准播种,提升播种质量,选择准确的行距,保证下粒均匀,良好覆土,保证深浅一致性,但要避免种子、肥料相混合。
3合理密植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要提高对于密植的认识,密植程度将直接决定玉米的产量和质量,而玉米的密植则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土壤肥力、当地的天气情况等。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在粮食种植过程中,除了小麦的种植密度较大以外,以玉米为代表的其他农作物种植密度都较小。因此,通过适度提升玉米种植的密度,能够在单位面积上产出更高的产量。根据测算来看,每亩玉米产量在500kg以上的种植地,紧凑型玉米每亩定植在4500—6000株,非紧凑型玉米每亩定植在3500—4000株。
4水分管理
水分在任何生命体生长和繁殖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玉米生长亦是如此。玉米会吸收大量的水分来促进自身的生长和成熟,因此种植人员需时刻关注玉米的生长阶段,根据实际需求提供必要的水分。如果种植地区的气候偏干,雨量偏少,那么种植人员便需采取人为补充水源的方式进行灌溉,而不能单纯依靠降水来补充水分。玉米植株的高度和叶子的覆盖面积较大,因此在光照条件下,玉米本身的水分会加速蒸发,在此情况下,种植者更需要在玉米适当的生长阶段提供必要的水分,促进其正常发育。
5肥料管理
肥料是玉米生长中最重要的营养源,因此种植人员需提高土壤中的肥料,为土壤施加底肥。施底肥是玉米生长全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在播种玉米幼苗时,要保证土壤中的肥料可以有效促进玉米生长,提高产出数量。底肥的选择应更倾向于粪肥,其营养含量较高,在土壤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后,可以为玉米提供所需养分。每667m2土地的施肥量控制在400kg左右。经过底肥的滋养,土壤质量会得到相应的改善。此外,种子的生长过程中也需在适当时段继续施加肥料。此时的肥料可以选用化肥,增强玉米生长过程中的养分吸收。但要注意的是,施肥的位置要与种子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才能有效保护种子不被肥料的化学作用影响。肥料的使用也要依据种植地区的特点及科学的配比。目前,常用的玉米肥料有粒肥、基肥等等,种植人员需根据气候、土壤及玉米的生长情况来选择适合的肥料种类,并按照科学配比调制肥料。常用的肥料配比为基肥、氮肥20∶1,再配入少量的锌、钾及磷等化学元素,结合正确的施肥方法,给玉米提供比例适合的优质肥料。
6化学除草
对玉米种植工作而言,杂草会在极大程度上造成玉米本身的养分、水分缺失,进而引发不必要的经济财产损失。因此,除草也是最为重要的田间管理工作之一,而对农户而言“苗旁浅锄,行间深锄”是最为重要的除草方法。可将深层的土地培植到幼苗两侧位置,以进一步提高玉米的抗倒伏能力,为后续的高产量、高质量奠定良好基础。
7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也是保证玉米质量、玉米产量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尤其是在田间管理的过程中,除了要加强杂草铲除、肥料追加以外,还需要观察玉米的生长情况,切实提升玉米的抗病虫害能力,避免因病虫造成玉米减产的现象。与此同时,合理轮种也是保证玉米质量的有效措施之一。玉米不适宜连续种植,大豆作为玉米的轮种植物效果相对较好,不仅能够提升其产量,还能够达到抵御病虫害威胁的目的。针对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最为有效的措施即为选择优良的抗病品种,从根源上杜绝患病的可能性。在种植过程中要保证良好的密度,并且增加一定的磷肥、钾肥和其他有机肥料的补充。在大斑病发病的初期,可选择50%退菌特800—1000倍或50%可湿性多菌灵500倍,要求每亩的用药量为60.0kg左右,隔7—9d喷施1次,持续防治3次。除了病害问题以外,病虫侵袭也是导致玉米产量和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当前农户采用最为广泛的防治手段即为化学手段,在玉米田地中喷洒一定的农药,达到杀死病虫卵的效果。防治蚜虫时,采取抽雄和剪雄操作,也可使用10%吡虫啉10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来进行防治。但需要注意的是,化学防治手段不可避免地会对玉米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除了化学手段以外,还可以增加一定的生物防治手段,即引入玉米害虫的田地来抵御其侵袭,从而在不破坏原有生态平衡的情况下提升防治成效。
8适期收获
近年来,我国玉米质量相对下降的最主要原因在于部分农户过早收获,使得玉米的含水量过高,口感相对较差。而正常的收获时节,是玉米的苞叶逐步干枯甚至出现发黑、脱落的现象,而此时则证明其中的玉米果实已经完全成熟,可收获上市。通常情况下,成熟的玉米含水量在30%左右,此时的玉米品质与口感也相对较好。此外,农户还可以适当进行玉米的晚收,能够促使玉米达到高产效果。
结语
玉米高产种植技术之所以会受到越来越高的关注度,是因为该项技术对提升玉米品质、提高玉米产量有着重要意义。事实证明,该项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促进了玉米产量的增长。我国的玉米产量仍具有较大提升空间,需要更多的部门和人员参与到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工作中来,以助力玉米高产增收。
参考文献
[1]齐文进,赵洪春。浅谈高淀粉玉米的育种与种植技术[J].种子科技,2019(06):40.
[2]高学利。关于玉米高产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研究[J].农家参谋,2019(1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