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稳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关系到立德树人目的实现的关键,大学生的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少数民族同学作为大学生中的普通一员,在他们身上及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也有其特殊性。本文将从少数民族同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情况和提升少数民族同学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一些途径和方法入手,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少数民族同学是大学生群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少数民族同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题中之义。
一、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的基本特征
近年来由于国家民族政策的深入宣传和落实,全国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规模普遍扩大,来自偏远和落后地区的少数民族同学有了更好的学习和成才机会。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少数民族群体大学生也呈现出了一些自身的特点。
一是区域性,少数民族大学生多来源于西北、西南地区。以青海师范大学为例,我校少数民族学生占到学生总数的40%以上,少数民族同学多来源于西北地区及西南地区,青海本省少数民族同学数量更多。二是团队性,少数民族同学在生活中由于文化及习惯等因素,在學习和课余生活中常常以团队的形式出现。一方面同学们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另一方面,和班级其他同学的交流和沟通会受到影响。三是多样性。少数民族同学由于文化和习惯等的影响,一部分能歌善舞,个性鲜明,在文艺汇演和班级活动中能发挥特长。
二、少数民族同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问题
(一)学习基础较为薄弱
少数民族同学在升入大学之后,由于学习内容和语言文字的变化,文化习俗和生活环境的改变,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等因素。在学习中会呈现出不同的差异,有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会在学习中遇到一些困难,学习压力增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程度也会遇到一些问题。
(二)文化差异的冲击
一部分少数民族同学长期生活在民族聚居的区域,长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在进入大学学习之后面临新的生活环境会表现出不适应。主要表现有:语言交流不畅、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专业知识学习吃力、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接受度不高等问题。大部分学生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会慢慢改变和接受,但也有个别同学会长期处于适应不良的状态。
(三)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重视
在笔者多年的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发现,少数民族同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不高。主要表现:上课秩序较差、作业完成质量不高、成绩反馈不良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甚至是宗教背景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抵触情绪,一些同学对于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论等逻辑能力较强的知识基础较差等等。
三、改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社会层面
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民族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各地方政府和社会团体应积极贯彻和落实国家关于少数民族教育的各项政策。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在全社会营造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的良好氛围,为少数民族同学的生活学习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激励措施,鼓励少数民族同学奋进成才。
(二)学校层面
努力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强化少数民族同学精神力量。学校应重点完善少数民族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发展观等主题宣讲、教育和践行活动;集中举行各民族师生座谈会、民族风情展、文艺汇演、书画摄影展、专题讲座等系列活动,激发各民族学生爱国爱校热情,坚定少数民族学生的理想信念,铸就民族团结友爱的精神支柱。着力完善科学高效管理育人体系,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综合素质。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特点,把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综合素质作为工作重点,建立工作会议制度、交流制度、沟通制度,促进成绩优异的汉族同学与少数民族学生“一对一”进行相互学习、交流、沟通,形成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学习风气;优化少数民族学生自我管理方式,推动少数民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个人层面
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应该树立崇高的志向,积极吸各种知识的营养。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向全世界宣告“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进而开辟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叶圣陶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大学生精力旺盛,又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良好的生活习惯是确保顺利、成功度过大学阶段的一个重要基础。凡事要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有效管理时间;树立双赢思维,互帮互助、互相促进;提高沟通技巧,讲究语言表达的艺术;要有综合效率,养成团队意识;不断更新知识,养成不断提高自己学习能力的习惯;积极参加锻炼,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
参考文献:
[1]费惠宇,张潘仕.社会心理学辞典[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
[2]包永全.“三重认同”为核心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3]戚甫娟.“四个认同”,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J].思想教育研究,2007(11).
(青海师范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与方法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