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晓莉
摘要:进入后脱贫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面临新的要求和挑战。本文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引下,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探讨如何完善资助育人体系。
关键词:后脱贫时代;三全育人;资助育人
2020年,我国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进入后脱贫攻坚时代,保持脱贫成果稳定、防止返贫等是当前民生工作的重点。[1] 高校作为有效保持脱贫攻坚胜利果实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技术服务与培训的重任。[2]因此,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要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脱贫工作的进程来开展,继续坚持将扶困与“扶智”、“扶志”相结合。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3]教育部近年也在不断探索“三全育人”的新举措,在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面发展型人才培养的精神是相互契合的。
如何落实“三全育人”工作理念,构建出符合学生特点和校内情况的资助育人体系,从而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日益突出的问题。
一、什么是“三全育人”
“三全育人”的主要目的是育人,通过它可以实现全面化育人。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在本文中,全员指的是高校教师、辅导员、行政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他们是育人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執行者;全过程指的是入学、在校、毕业这三个阶段,学校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实行不同育人举措;全方位育人是用来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对自身发展需求的,体现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4]
二、某高校资助育人现状
为了进一步了解后脱贫时代大学生资助育人现状,笔者通过相关问卷以某高职院校的576位资助对象为调查对象进行调研。问卷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了解学院资助育人工作现状;二是了解学生参与资助育人都有哪些观点及需求。调研结果分析如下。
1.资助育人工作总体评价较高,但仍有完善空间。
虽然资助对象能感受到学校对自己的关注,但是往往认为这个关注度是很有限的、资助工作并不是学校工作的重点。而事实上,随着后脱贫时代的到来,该工作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出来。通过此次调研,我们了解到学生已经意识到了参与资助育人活动的必要性,且对以往参加过的活动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但同时,部分同学也表达了自己希望学校资助工作更加精细、项目更多样化的愿望。
2.资助育人工作者发挥一定作用,但作用力度不足。
很多学生都有过与资助相关老师交谈的经历,且认为这些交流对自己有一定帮助的,但这种谈话的频率往往不是很高,且资助对象认为这种沟通对自己的积极影响较有限。同时,只有班主任、任课老师和同学朋友是被认为对自己影响较大的,其他育人主体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3.学生有大致的职业生涯规划,但规划内容不具体。
尽管大部分同学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定的规划,但仍缺乏在大学每个阶段行之有效的目标及具体措施。因此需要资助育人工作者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4.非经济资助育人活动基本与学生期望相符,但仍需调整。
后脱贫时代的资助对象基本处于家庭经济相对困难的状态,物质生活水平较之前有提高,学生开始关注由经济困难带来的能力薄弱、精神困扰等。
学生的非经济需求主要集中在专业知识提升、价值观引领、实践能力发展和心理疏导等方面。从数据上看,部分学生在专业知识提升方面的需求还没能得到满足。另外,虽然学生在美学修养、体育健康需要方面的需求较小,但并不代表这些方面不重要,相反还应增强学生对美学、体育的关注。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精准资助育人举措
(一)齐心协力,全员育人。
全员育人主要指教师通过课程思政,行政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通过日常行为中的思政力量形成育人的合力,从而能够提高资助育人的实效性。根据问卷结果,应充分发挥班主任、任课老师的主导作用,使其能协同其他育人工作者一起参与到资助育人的工作当中来,充分发挥全员在各领域的资助育人作用。
那么如何在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形成育人的合力呢?一方面要优化高校资助育人管理部门人员的结构;另一方面要定期对资助工作者进行相关培训,让其充分了解各项资助政策的含义。
(二)重点突破,全程育人
针对学生每个阶段不同的特点,资助工作的重点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
入学阶段可分为入学前和入学时。针对入学前学生的需求,资助工作者应通过新生助跑、温心之旅等活动,向新生宣传国家及学校奖助政策,传达学校对他们的关爱、消除新生入学前的紧张和对未知的恐惧感。在入学时,可以在专业知识学习、心理疏导方面对学生进行帮扶。
在校期间,学生因经济引发的各种次生困难也会逐渐显现出来,如学习基础较差、缺乏实践经历、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就业能力弱等。对于大一新生,应开展以适应为主的校园文化活动,同时帮助新生树立感恩、诚信意识,提供专业知识学习方面的支持。大二的学生有时候会陷入不知如何才能学有所得的迷茫。这时可以多给学生提供一些能够提高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实践机会,同时在精神激励、思想引导方面及时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到了大三,学校可以开展就业相关的实践模拟、辅导讲座等活动。
毕业时,学生会很难适应离开学校庇护正式独立面对社会的变化,此时的心理疏导、就业经验分享等活动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毕业后,学校应对资助对象的动态进行追踪,获取反馈信息;在毕业生中寻找典型,邀请其回校做报告,发挥榜样的力量。
(三)多管齐下,全方位育人
学生对自身全面发展越来越关注了,因此我们要更加关注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成长需求,在知识技能培养、创新意识激活、实践机会创造等方面去满足学生。在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上,可以根据此次问卷结果进行发展和创新。活动形式除了沿袭以往的主题讲座、兼职、志愿者活动以外,还可以适当增加线上视频教育、老师一对一交流等;活动内容方面,除了诚信、感恩、励志等主题教育活动以及勤工助学活动的继续开展外,还可以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参加培训、交流、竞赛活动的机会。
资助对象对待接受资助一直存在“等、要、靠”的心态,有些同学不积极参与各项劳动,不主动帮助他人,不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不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能力,得过且过。为了改善这一现象,我们提供的资助育人举措要逐渐从无偿资助向有偿资助转变。可以将资助育人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学生在享受资助政策的同时,也要参与一定量的回馈性的活动,如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社会实践、岗位实习等,最终实现“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
学生在参与有偿资助的过程中也能够对自身的成长、自身能力的培养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这对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相春平. “后脱贫攻坚时代”高校资助工作机制探索[J].高校后勤研究, 2021(6):82-88.
[2]孙珊,吴建丹. “三全育人”模式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队伍建设研究[J].德育与管理, 2021(7):11-12.
[3]周艳.以“三全育人”推进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机制运作的策略[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6):175-176.
[4]顾鑫. 高校“三全育人”资助育人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