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研究

2021-01-10 07:40娜仁格日勒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8期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融合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了新时代,最为显著的特征表现为经济的发展速度由原来的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是不断的优化升级、发展动能由要素与投资驱动逐步转向创新驱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今天农业强则国强,农业弱则受制于人,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现代化的实现,也一定是农村和城市都要实现现代化。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就是为了能够从全局与战略的高度把握和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以实现城乡的不平衡发展向城乡的平衡发展转化。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

一、科学规划,实现两大战略发展目标的协调

乡村振兴在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过程中,目的是要实现城与乡的平衡发展。融合发展中所涉及的经济社会发展领域诸多,要求规划需要从宏观与微观层面进行结合,要系统、协同、整体进行乡村振兴同新型城镇化的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是宏观、全面、多元与立体的,既是对长期存在于我国的“三农”问题的再思考、再探索、再认识,还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我国“三农”问题的再出发、再部署与再推进。其中战略内容不单单包括了农业的经济建设、还包括了政治、文化建设等诸多的方面; 不仅仅抓住当前乡村振兴亟需解决的人、地、钱等关键性问题,同时也对部门具体性问题进行认真的回答,作为社会系统板块构成的城市和乡村,维系社会平衡发展的两级是新型城镇化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重此轻彼都会导致社会失衡,城乡平衡发展是两大战略协调发展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系统性决定了整体性,将城市与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纳入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根本上改变乡村长期从属于城市的现状,要明确乡村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在城乡关系中的平等地位。

新型城镇化其中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逐步提高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着力解决亿万农业转移人口中的“半市民化”问题,在公共服务领域实现外来人口同城镇居民享有均等化的服务,创新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是重点,补齐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制度短板是关键,逐步形成构建平等和谐的市民社会,是新时代彰显公平争议的根本遵循。农业的转移人口就业质量不断提升、工资性收入的提高、市民化能力的增强等方面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措施手段。实现两大战略发展目标的协调推进。

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原则

(一)顺应产业发展规律,加快发展乡村产业

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其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支撑。产业作为地区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农民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产业兴旺就是要立足当地的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的壮大发展,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的联结机制,让更多农民分享产业的增值收益。有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既要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进行宏观的调控,更注意要用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掌握市场规律,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有了产业,乡村才有活力。乡村产业第一个方面是农业发展,也就是第一产业,另一方面就是第二、三产业同样要大力发展。但是以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很多农村地区尤其是西部的农村地区,仅仅发展第一产业,第二、三产很少并且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就是要解放与发展乡村的生产力,发展乡村的新业态,促进新型城镇化的产业结构均衡调整,实现由过去的农村粗放型的生产模式向现代的绿色的、科技等方面的增长模式进行转变,在农村建立的产业结构应该是可持续、高质量的。例如大兴安岭的优良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生活环境、丰富的森林资源都是优势,要按照大兴安岭的特色发展,可以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科学跨越、生态富民的新路子。在产业振兴中要突出特色化、要突出优质化、要突出品牌化、要延长产业链条。推动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人的身上。乡村的人才队伍也就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当中的生力军。所以要运动多种手段、途径培养乡村人才。

(二)建设好生态宜居实现绿色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所倡导的环境友好、低碳环保等生态理念同乡村振兴战略是不谋而合。生态宜居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后最理想的状态,同时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内在的需要,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必须要把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基础性工程扎实推进,让美丽乡村看得见未来,留得住乡愁,不仅明确了农村产业的发展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要求,更进一步从品质方面明确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要求。大兴安岭有着优美的环境,森林覆盖率达84.32%,森林面积704.2万公顷、林木蓄积量达到了5.79亿立方米。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达每立方厘米3.8万——5万个,PM2.5接近于“零”。夏季平均气温只有20度左右。来大兴安岭就是洗肺、养眼、伸懒腰,环境优美,诗情画意,这是很多城市人向往的“诗与远方”的世外桃源,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同时也为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各项标准包括都要严格执行,生产、生活产生的废物料要进行科学解决,有效的缓解农村中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不断营造良好人居环境。良好的生态文化能增强广大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要让固化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永远不改变,全方位、多途径提高城镇生态环境治理,真正实现城乡融合。要向优美环境要效益,例如大兴安岭地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面改善农村宜居环境。把乡村建设作为“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引导人口向乡镇所在地、产业发展集聚区集中,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形成良好的村落布局,不断实现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十四五”时期大兴安岭地区将全力打造美丽宜居示范村50个,引导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管护与运营,逐步实现绿色城镇化。

(三)创新体制机制,实现城乡之间资源要素的协调流动

建国之初,我国所实施的是“二元经济结构”,农村与城市拥有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在这一时期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有效的维护了国家安全,为后面改革开放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的农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等历史时期都做出重大的贡献,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重心开始向农村更大范围的倾斜,这实际上是顺应了城乡关系发展阶段的一个变化,从发展的轨迹来看,改革初期,发展只要政策到位,红利迅速释放,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发展到一定时期,原有的依靠环境、依靠资源的发展方式难以维系,而这个时候,城乡之间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就会凸显,如果这时候找不到新的经济增长的动力,改革往往会出现停滞甚至是倒退,这就是诸多发展中国家,没能顺利的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原因,城乡、工农协调的这个关系没有理顺,那么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就是在新的历史节点实现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突破口,是城乡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要不断创新惠农、支农的机制,吸引要素不断流向农村,构建多元化可持续性的保障机制与财政政策,公共财政要更大力度的向“三农”倾斜,加强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的供给,為劳动力返乡、资本下乡搭建还要平台,让资源要素能够“下得去”。重点支持小城镇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出小城镇的连接城乡枢纽作用,让资源要素能够“留得住”。不断提升以城带乡的能力,培育乡村振兴内生动力,逐步形成城乡发展能力共享的连接体制,促进城乡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作者简介:

娜仁格日勒(1989.01—),女,中共大兴安岭地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经济学。

[此阶段性成果为2021年度大兴安岭地区党校系统课题项目]

猜你喜欢
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