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因大数据、区块链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将会发生巨大变革。在商科人才的培养中,如若依旧沿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会限制学生能力培养,也会影响到学生未来职业选择。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中,我们需要借助产教融合,以大商科为背景,重新制定人才培养体系,来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素质、知识体系与就业相结合。基于此,本文将针对在“新商科”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建立方案进行分析研究,并指出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确立方向。
【关键词】新商科 产教融合 高等职业教育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我国的政治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提高全民素质起了推动作用。高等职业教育一直以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满足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又实现了就业者的个人价值,为促进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减少城镇失业人口,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解决民生以及城市化建设,建立和谐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也是存在一些问题的。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认知不清晰,结果导致办学模式、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方式发生偏差,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我国“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文化影响下,在现代化教育资源还不十分丰富的情况下,如何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差别,实现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因此,只有清醒地把握自己的类型定位,使高等职业教育在系统特征上成为无法替代的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才能够生存。
早在2012年,我国提出“互联网+概念”,2015年“互联网+”行动计划正式开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为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强调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与创新,高校需要充分抓住“互联网+”的发展契机,通过对校企合作的强化,做到人才培养的多层次、多样化以及多类型,使人才培养与企业、社会发展相接轨。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改革将势在必行。
二、什么是“新商科”
“新商科”是对传统商科进行学科重组交叉,将新技术融入商科课程,用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跨学科教育。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指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势在必行,要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新商科”是在“新文科”理念下开展经济管理类教育的新概念。
1.“新商科”的内涵
(1)“新商科”是融合現代新技术的综合性学科
传统商科以职能为导向培养专业人才,例如市场营销、金融、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新商科”趋于行业导向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例如财富管理、金融科技、云营销等。“新商科”应主动回应技术创新和社会变革。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正在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学生应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相关技术,以适应商界的转型升级。
(2)“新商科”是突出中国理论与方法的商学教育
传统商科体系采用西方经济学理论和案例。而“新商科”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的经济体系,采用中国案例,用中国理论解释中国现象、解决中国问题、指导中国的经济发展实践。
(3)“新商科”是产教融合的全新培养模式
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经济管理教育系统,95%以上的中国高校都开设了相关专业。然而很多学校的商科教育还处在“填鸭式”教学、“水课”泛滥、“双师型”教师匮乏、实践教学能力差的状态。而处于经济发展前沿,最渴求新型人才的是一线企业。校企合作,开展深度产教融合,推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升商科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三、高等职业院校是实现“新商科”的最佳路径
企业具有行业发展以及人才就业的渠道优势;高校具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资源优势。产教融合,是教育体系培养掌握最新科技工具的创新型、复合型商科人才的最佳途径。
四、如何实现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是产业,包括行业和企业,与职业教育互为支持、互相渗透形成的有机整体。产教融合的本质是是要实现专业设置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也是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还是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还是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更是职业教育与终生学习对接。开展“新商科”建设是为了各高职院校良性发展,发挥优势与学院特色,为产业优化服务,提高学校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性。同时,也有利于高职院校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与共享,既加强核心专业的建设,又发挥优势专业的引领辐射作用,促进相关专业的提升,提高办学效益,有助于高职院校办出特色,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学校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1. 在学院方面,产教融合的前提是实现“新商科”专业群建设。现有的专业划分不够科学,也没有实现院系之间专业群合作,资源不共享,对专业群建设造成限制。单一的专业仅能实现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片面需求,不能满足企业对全方面优秀人才的需求。为了更好的实现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应加强专业群的建设,实现大专业的人才需求,更好满足企业对全方面人才需求。
2.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必须围绕“新商科”职业服务。做好岗位调研,精细化职业能力,并形成专业岗位能力分析报告,围绕职业岗位群工作领域,重构专业课程模块,开放共享课程体系,遵循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成长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科学合理设置不同阶段课程内容,最终实现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企业和社会输送更符合其需求的人才。
3.组织适应“新商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生产实训基地。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融合企业管理理念,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实训平台实现生产性教学管理。为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过程提供实践,让学生能发现自己在职业选择时存在的不足之处,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加强,以便更好的适应未来岗位需求。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了实现“新商科”人才培养,需建立适合“新商科”的教学队伍。除了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师队伍,应增强更多具有企业管理或从业经验的讲师,为学生提供更多与岗位需求有关的知识讲座,增强学生对岗位的认知。院校还应提升教师的从业经验,参与企业岗位,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教师虽具备扎实且全面的理论知识,但是对实践能力、实践经验却严重匮乏,这部分教师无法对商科人才产教融合模式的开展完全胜任,所以高校必须正视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
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从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到招生就业,不管是企业、学校,还是学生、教师,都会从中获益。“新商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过程,但是却能惠及所有参与者的一项大工程。在新商科的大背景下,实现产教融合,仍然需要各高职院校积极参与,且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卢彰诚.“互联网+”时代产教深度融合的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18(01)
[2]从静.新商科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路径探索——基于职教集团产教融合办学模式[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01)
作者简介:刘英,云南大学滇池学院经济学院,讲师,专职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