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兰
大豆作为重要的农作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目前我国对于大豆的需求量增强,迫切需要增加大豆的种植面积,并改善种植技术。大豆的种植受各种各样的因素所影响,主要包括、气候、病虫害和技术等,其中栽培技术影响最大,且容易改良,其他的因素控制起来较为复杂,会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与物力。因此,最重要的是改善大豆种植的栽培技术,提升生产效益,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品种选择
在品种选择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结合大豆的生长发育规律,选择优质品种。
二、整地
整地是一项重要的大豆种植准备工作。该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有效提高种植的数量和质量,改善土壤的质量,有效去除土壤中的杂草和害虫,减少不利因素的影响。通过整地,可以适当地将成熟的土壤翻到土壤表面,加强土壤的融合,便于种植。在种植大豆前先清理土壤,有效提高土壤的渗透性,使得大豆植物的根可以不受空间的限制,强壮生长。
三、种子选择与处理
1、选种
为了提高大豆的质量,实现培育目标,要选择质量优良的种子,以选择矮株品种为主,北方地区还可选择九三品種。品质优良的种子具有较强的抗病害能力,高品质的大豆种子能提升最终产量,达到优质农作物的标准。对选好的种子进行筛选,将有缺陷、干瘪的种子及时剔除,保证种植的种子都是色泽纯正的优良种子。
2、种子处理
一是晒种。为了提升种子出芽率和提高大豆产量,应进行晒种。在种植前进行晾晒工作,保证种子在太阳下至少晾晒3d。在晾晒过程中,可以薄薄地铺一层种子,多次翻动,防止种子仅一面一直被阳光照射,导致种皮破裂感染病菌,影响出芽率。二是拌种。为了防治大豆常见病害,通常使用化学药剂进行拌种,可使用福美双或者克菌丹等药物,按照种子量的4%进行拌种工作,以有效预防蝼蛄等地下害虫。此外,将大豆种子在辛硫磷乳剂稀释液中浸泡4h后阴干,即可播种。同时,也可以使用大豆专用的药剂种衣剂包衣,预防常见病害与地下虫害侵害。
四、大豆高产种植技术
1、合理选种播种
为了实现大豆高产,需要根据区域实际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等选择适合的品种,目的是依托品种提高大豆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实现高产高质。在大豆种植时,要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选择最适合大豆生长的时期进行,目的是保证土壤、温度、气候等条件利于大豆生长,使大豆根系吸收充足的营养,为后续的生长奠定基础。
2、科学控制密度
大豆种植过程中密度的控制也是影响其产量的重要因素。种植过程中密度过稀会出现断苗甚至断垄的现象,进而影响产量;密度过大,影响大豆植株的生长,不利于单棵植株高产,也影响产量。在控制种植密度时,要结合大豆成熟期、品种及土壤条件等进行,并对大豆的生长规律进行研究,目的是通过科学的种植密度,使大豆在健康生长的过程中提高产量。
3、适时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也是大豆高产的重要影响因素,田间管理包括施肥、灌溉、除草等环节。首先,施肥。在大豆种植前,可以在深耕环节施加底肥,目的是保证土壤营养均衡。在大豆生长过程中,要根据大豆的生长状况进行肥料的施加。在最初种植时,可选用氯化钾、尿素等补充土壤肥力,目的是保证种子能及时发芽和出苗,同时为幼苗的生长提升充足营养。其次,除草。第一环节的除草是春耕时期,通过深耕将可能长出的草翻耕到土壤底层,减少草的数量。之后再根据大豆的生长情况进行除草,除草的目的是避免杂草和大豆植株争抢营养。再次,灌溉。灌溉需要根据大豆的生长情况和天气情况进行,如果连续阴雨天气,则不需要灌溉,避免过度灌溉,影响大豆根系生长。
五、选用先进的栽培技术
1、“免耕”技术
在选种之后,正式进入种植阶段,种植户应该有效利用当地环境优势,采用先进的、科学的栽培技术,首先是“免耕”技术。“免耕”技术又叫作免耕垄作覆盖技术,具体耕作特征是在播种前期不用犁地,秋季收割之后不用清理,直接在原茬的基础上重新播种,最大限度降低翻土耕作。
2、“三垄”栽培法
“三垄”栽培法属于旱作大豆的主要种植方法,其中“三垄”指利用垄底深松播种、垄上双条点播、垄体分层施肥这三项技术,将传统的平翻改为翻松相结合,有利于北方平原地区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可以根据种植需求精量播种,提高种植均匀度,从而提高化肥使用效率,增强防灾抗灾能力。
3、“垄行覆膜”技术
“垄行覆膜”技术又被称作大垄行间覆膜技术,是当前最新的栽培技术之一。该种植模式的具体方法为:把大豆种植在大垄上,垄中间覆膜,在垄地两边分别种植一行大豆,这种方法结合了“三垄”栽培法和病虫草综合治理方法的种植优势,有效利用土壤中的微生物和营养物质,提高单位(667m2)产量,增加了整体经济效益。相关研究数据表明,利用“垄行覆膜”技术栽培法的大豆产量能够达到3500kg/hm2,比大垄密对照组增产了约500kg/hm2,比“三垄”栽培对照组增产了1400kg/hm2,由此可见,利用“垄行覆膜”技术可以有效促进大豆增产增收。
六、田间管理技术
田间管理技术对于大豆种植而言,是一项重要工作。豆种的种植是基础工作,而管理技术则是关键工作。正确地开展工作,可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使收益明显增加。因此,需要对该技术加以重视,不断完善和改进田间管理技术。该技术要求根据大豆不同生育期的特点以及不同时期对环境的要求来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保证大豆的生产收益得以提升。
在植物之间对于资源的竞争是激烈的。为了在生产过程中帮助大豆赢得更多的水分、阳光等生存资源与空间,得到更高的生产收益,需有效去除大豆周围的杂草。同时,肥料是农业生产和种植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它对于大豆的种植有着重要的作用。可有效补充大豆生长所需的养分,避免土壤处于贫瘠的状态,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增加大豆种植的经济效益。
七、病虫害防治
1、大豆根腐病
大豆根腐病主要从根部开始发病,首先长出褐色的小斑点,然后沿着根茎迅速蔓延,最后整个大豆根部变成黑褐色,轻者导致大豆减产,豆荚小且数量少;严重时可导致大豆植株直接死亡。可以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如用菌克毒克300倍液进行喷洒。此外,可采用农业措施进行预防,如大豆和禾本科作物进行轮作种植,可有效减少大豆根腐病的发生。
2、大豆菌核病
大豆菌核病是由前茬种植的农作物在土壤中残留的病菌引起的。这主要是因为前茬种植的农作物与大豆属于同一种种植结构,残留病菌对同类结构的农作物产生影响。如果前茬是与大豆无关的种植结构,可以避免菌核病的发生。因此,可以采用轮作减少大豆菌核病的发生。另外,大豆种植管理不合理、植株密度过大、翻耕不到位都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除了上述的农业防治手段以外,还可以在其发病时选择菌核利杀菌剂喷洒土壤表层,以有效遏制菌核病进一步发展。大豆菌核病一旦进入流行期,药物防控无法发挥作用。因此,要及时防治大豆菌核病。
3、大豆灰斑病
大豆灰斑病是由种子和土壤残留病菌引起的,发病时主要在叶片出现症状,进而蔓延到豆荚,天气干旱和比较炎热时会抑制其发生蔓延,在雨季等潮湿空气中会迅速蔓延。大豆灰斑病侵染大豆幼苗后,导致病菌传播形成循环,最后侵染豆荚,导致大豆减产。预防灰斑病可以在选种时选择生命力顽强的种子,以有效减少灰斑病的发生。如果进入发病的流行期,考虑用多菌灵等药剂对大豆进行喷洒,可以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大面积发病时需要7d喷洒1次药剂,减少病菌对大豆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综上,大豆种植与人们生活相关,与农业经济发展相关,与社会稳定相关。农业技术人员要深入研究区域的气候、土壤等因素,选择最适合的种植技术,并有效防治大豆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使大豆在正常生长的基础上高产高质,最终发挥其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