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雨晨 廖军和 杜文玲
摘要:中华民族素来重视德行,强调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不仅在大陆地区,台湾地区也同样将德、智、体、美、群作为教育的中心。由于历史的传承和社会的发展以及政治因素、意识形态等的影响,两地的德育呈现出不同的发展局面。本文从德育的宏观层面入手,运用了比较研究法、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等,辩证地对两地小学的德育内容进行分析,并归纳出一些启示:坚持和谐社会的导向和引领,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加强资源的整合利用等,为两地小学德育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并推动两岸德育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德育内容比较小学两岸
中华民族素来重视德行,运用德育来教化人心的历史也源远流长。随着不同的时代发展,德育随着社会的需要也有所改变,但其本质精神并未变化,尤其是在如今多元化发展的时代,德育的作用则更为显著。当前,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德育教育已成为全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特征,海峡对岸的台湾也是如此。教育部在2017年发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提出要着力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大力促进德育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实效化,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
根據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于前运算阶段,这时候他们的思维具有可逆性和去自我中心性,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的道德认识和判断。因此,童年时期的德育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更是不容小视,德育观念的正确与否对于其行为习惯等有着重要作用。当下,部分群体出现的行为失格现象无疑与此有着重要的关联。基于此,本文对中国大陆地区及台湾地区小学德育内容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和借鉴中国这两个区域德育的经验,对于促进德育朝着方向化、实效化的道路前进,推动两地德育的共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两岸小学德育内容之比较
(一)共同之处
1.以人为本
在春秋时期,《管子》一书中就写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20世纪后半期以来,以人为本的理念就逐渐形成,并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取向。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便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新要求。在最新版的课程标准中,也提到了要以儿童为主线,由点及面组织展开教学;而台湾地区的德育内容,也多以儿童生活为中心,并能根据时代发展的规律来调整德育内容。在台湾最新修订的《品德教育促进方案》中提出德育要多元化,促进学生的成长。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海峡两岸都能做到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有助于学生将德育理论内化于心,实现真正的知行合一。
2.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中国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同宗同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不仅在大陆地区受到重视,台湾同样也将德、智、体、美、群作为教育的中心。而重视对儒家伦理道德文化的教育培养,注重以仁义为中心的道德教育,也是台湾地区德育内容的鲜明特色。正如在《生活与伦理》一书中的十八个德目便是以传统文化中的礼、义、廉、耻(又称“四维”)以及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又称“八德”)为模本而设计的。且台湾地区向来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比如在一些传统节日、地区的风俗上,渗透在社会的各个方面。
弘扬传统文化,不仅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回归,在树立人们正确的道德信仰、丰富德育理论及其实践上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3.确立德育核心价值
确立德育的核心价值,是台湾地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2009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发布的问卷中,中小学排名前十的德育核心价值为孝亲尊长、尊重生命、负责尽责、诚实信用、团队合作、自主自律、谦虚有礼、主动积极、关怀行善、爱护环境。而在大陆地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阐述“战略主题”时指出: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德育之魂。
(二)差异性
1.教育目标各有区别
就两岸的德育内容而言,台湾地区的德育内容更具传统化的特色,而大陆地区的德育更有现代性的取向。台湾地区的小学德育内容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与不稳定的政党轮替制度下呈现出自身特色,但一直以“四维”“八德”作为德育的核心内容。它是属于道德主导型的教育,既关注学生的言行,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又注重儿童思辨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作为道德判断主体的道德选择。
2.课程的表现形式有所区分
台湾地区在开展德育教育时,比较注重按照儿童的身心发展顺序和阶段性来建构合理的德育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注重不同的学段之间德育内容的衔接,由浅入深。如针对不同学段,台湾地区相继开设了《生活与伦理》《公民与道德》以及《公民》三门德育课程;第二,注重内容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强调按照德育内容的内在逻辑性来设计课程,从个人道德、家庭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再至民族道德和人类道德,依次递增,层层推进,使得台湾地区小学德育内容前后连贯,呈现出循序渐进的特点。
在大陆地区,小学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围绕“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三条主线及“四个方面”即“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但是,德育内容仍然缺乏具体的划分,在每一个模块间缺乏侧重点,区分度也并不明显。
3.实践性上有所偏重
从整体上说,台湾地区德育内容偏向可操作性、生活化,而大陆地区的德育内容更具理论性和指导意义。在推行德育时,台湾地区将抽象、笼统的观念进行分解,将德育的内容修订成为具体的、细致的规范条目,例如在《生活与伦理》的十八德目之下就有四百四十条实践细目。《品德教育促进方案》中也提到此方案注重行为准则之实践与深耕。例如:校园中推行孝亲敬长,其行为准则为尊重父母与师长、主动与父母师长沟通,或分享学习和成长经验;再如公平正义、其行为准则可谓避免偏见与歧视,并能包容与尊重多元性别与不同族群等。这样使得其落实到细节上,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可操作性,而不是流行形式、浮于表面。
大陆地区在“大德育”观念的指导下,小学德育的内容不断增加,由原来的“三位一体”逐步向“四位一体”“五位一体”转变,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德育的主要内容。也正是基于此,德育内容的理论意义更加凸显。且虽然德育内容中包含了行为规范部分,但相较于台湾地区而言,体现出具体性不足,实操性不强等仍需发展的问题。
二、两岸德育经验的借鉴
通过上述的分析和比较,可以看出,海峡两岸的德育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因此,我们秉持取长补短的精神,在清楚认识到自己不足的基础上,合理地借鉴台湾地区德育内容教育上的闪光点,提出符合大陆地区德育的可借鉴之处。
(一)坚持和谐社会的正确导向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可知,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于前运算阶段,这时候他们的思维具有可逆性和去自我中心性,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的道德认识和判断。因此,德育需要关注和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培养他们的独立道德意识和人格。
以和谐社会为正确导向,意味着学校要让学生理解并认识到德育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和谐社会的构建依赖于有道德的公民;同时,德育也应该以社会的和谐稳定为宗旨,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并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而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也有助于培养有健康道德的学生。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由下而上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需要的层次越高,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德育内容要与需要层次理论结合,通过儿童的需要获得满足,提升儿童的内在精神,做到将理论化于行动。
(二)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
台湾地区的品德教育推动策略表明:德育不仅可以在教育部制定的原有课标基础之上,还可以融入地区、学校自身的特色。因此,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整合校内外多种资源,通过活动与资源的外延,结合艺术活动、环保教育、现行教育政策、课程标准等各项教育活动,对于发扬德育、塑造德育的文化也有着重要意义。
(三)将实效性落实到位
德育重在落实,重在产出。新时期的德育有不同的变革,作为学校而言,要提高对德育的重视程度,探索德育的规律和特点,不仅是在实施过程中,还要重视效能,将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并根据实际对自身进行优化,定期总结交流研究成果,做好评估工作,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做法,以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效性。
(四)整合资源,多元发展,协同育人
1.落实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开展德育的中心环节,并能够衔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因此,学校开展德育需要明确教育目标,结合多方资源,将德育有机融合到其他的学科、教学活动中;并做到“言传身教”,在实践活动中将德育内容内化到真正的行动。
2.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开端,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树立正确的德育观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家长而言,首先自身要起带头作用,有良好的德育观念,才能为子女提供正确的引导;其次,配合学校的工作,如家校联盟等,在学校的一些实践活动中让家长参与进来,共同进行教育和管理;此外,还可以借鉴台湾地区的做法,将“代间教育”纳入家庭教育的实施范畴;通过举办祖辈与孙辈几代人的互动共学等活动,建设一个尊重老年人、关爱老年人的温馨社会,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
3.加大社会投入
整合社会力量,借助社区和非营利性组织的支持配合,也有利于德育的开展。对于公益性组织,可以加大投入,将公益活动、行为与德育结合,引导社会组织等走进校园,或者在社会上开展德育的相关活动,从而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形成教育合力,更好地促进德育的发展。
三、结语
马丁·路德说:“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的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确实,学校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中扮演着不容忽视的重要角色。对两岸德育内容进行系统的比较,有助于提升德育的实效性,进一步完善德育的理论架构。通过研究,面向未来,更加注重德育的适应性、实践性,发挥德育的促进和提升作用。相信在未来,两岸德育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陈如平.台湾地区家长参与教育的发展趋向及其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4).
[2]冯文全.论德育内容的结构及其优化[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5(4).
[3]林萍.大陆与台湾地区青少年道德教育发展走向之探析[J].武夷学院学报,2011(6).
[4]林萍.海峡两岸青少年道德教育目標变革的历史考察及其比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4).
[5]杨丽娟.海峡两岸青少年道德教育内容与途径比较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11(4).
[6]韦美日.我国大陆地区与台湾地区普通高中语文德育比较[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5(1).
[7]邱伟光.中小学和大学德育内容有效衔接探析[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2(9).
[8]檀传宝.论德育的功能[J].中国德育,2008(9).
[9]李媛.小学德育活动课程现状的调查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2.
[10]林宇.我国内地与台湾地区小学品格教育道德叙事之比较——以“诚信”教案为例[J].教育导刊,2011(3).
[11]冯婉祯,檀传宝.改革开放30年的中小学德育政策[J].中国教育学刊,2008(12).
[12]鲍金琳.变革中的两岸小学品德教育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13]郭轶.台湾高校德育的现状及其启示[D].武汉:湖北大学,2014.
[14]闰晓萍.小学品德教育方法探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15]庆涛.台湾学校道德教育内容的变化及特点分析[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
[16]周羽全.我国台湾地区中小学生涯教育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17]许瑞芳,金涛.当代台湾中小学道德教育概览及启示[J].台湾研究集刊,2008(2):5560.
[18]魏付秀.《师资培育法》颁布以来台湾师范教育之转型及启示[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19]Maw-Fa Chien(Angela) Chi-Ming Lee,Yu-Ping Cheng.The construction of Taiwan’s educational indicator systems:experiences and implications[J].Educational Research for Policy and Practice,2007,6(3).
[20]Xuan Chu.Research on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s in China[A].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Science.Proceedings of 201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Management Science(ICEMMS 2014),2014;4.
[21]Weili Zhao,Caiping Sun.‘Keep off the lawn;grass has a life too!’;Re-invoking a Daoist ecological sensibility for moral education in China’s primary schools[J].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2017,49(12).
[22]Engelen,Thomas,Archer,van de Ven.Exemplars and nudges:Combining two strategies for moral education[J].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2018,47(3).
[23]Bridge.New perspectives on young children’s moral education:developing character through a virtue ethics approach[J].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Teaching,2019,45(2).
责任编辑:黄大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