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数字创新创业背景下,女性数字创新创业职业歧视是现有学术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本文回顾了女性创业者创新创业的研究脉络和女性创业职业歧视的相关研究,通过深度访谈和焦点小组访谈,对女性数字创业的职业污名形成影响因素和去污化策略进行了研究,本文可为数字创新创业人才振兴的策略、社会稳定和主流价值观的稳固提供策略参考、建议与启示。
关键词:职业污名;女性创业者;数字创业;创新创业;职业歧视
本文索引:向科衡.女性数字创新创业职业歧视形成的影响因素与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商论,2021(24):-145.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1)12(b)--03
女性独具的性别优势和身份展演让女性在数字创业细分领域(如直播电商、短视频内容运营、新媒体运营等)获得了人生舞台和施展能力的空间,但女性在数字创业的过程中,有可能会遭遇性别歧视、职业污名等现象。尤其是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返乡创客女性在乡村数字创业中容易遭受阻滞,将直接打击女性数字创业者助力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因此,女性数字创客的职业歧视成为学术研究和行业运营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與职业歧视联系最紧密的是职业污名理论,职业污名在现有研究中成为脏污工作相关议题中的一个研究热点,但现有研究中对于女性创业者的职业歧视研究还较少介入。因此,本文以职业污名理论为视角,试图回应以下三个核心研究问题:第一,现有学术上女性数字创新创业中的职业歧视研究现状如何?第二,女性数字创新创业职业歧视形成内部机制是如何运作的?第三,女性数字创新创业去污化策略如何?本文将加深现有的数字创新创业背景下职业歧视的研究深度,也可为实践中女性数字创新创业效能提高的心理调节提供对策依据。
1 文献回顾
1.1 女性创客创新创业国内外研究脉络梳理
国内外学者对女性创新创业相关议题的探讨已形成较为明确的研究脉络和内容框架。国内学者的研究脉络围绕女性创新创业概念界定、女性创业行为机制、女性创业行为影响因素、女性创新创业绩效、女性创业挑战分析等进行展开;国外的研究主要针对女性创业者的特征界定、行为机制、绩效和挑战等内容。
其一,国外相关学者的研究议题。在女性创业者的创新创业特征方面,Ndubisi(2013)、Brush(2014)提出女性创业者发展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心理特质、个性特征和创业动机等方面;在女性创业机制内在机理方面,Ndubisi(2013)、Brush(2014)从制度规范、机会公平和政策支持等外部环境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而Suganthi(2009)、Kavitha等(2013)从自身、家庭、职业、社会、政府等角度出发,提出政府政策引导和持续性支撑体系对女性创业行为的影响;在女性创新创业挑战方面,Steele(1997)、Spencer等(1999)从刻板印象视角提出女性被置于负面性别刻板印象情景中,会感知到刻板印象的威胁,这种威胁感使得他们处于担心做出实证负面刻板印象事情的困扰中,进而影响他们的表现。
其二,国内学者的研究议题。国内研究则偏向于解读女性的创业行为机制和影响因素、绩效评估两大研究取向议题。在女性创业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方面,张春泥等(2019)通过研究认为,减少工作时间、改善家务分工对降低女性的工作家庭冲突帮助较大;裴谕新等(2019)通过实证分析揭示了电商时代性别化创业及创富历程及其家庭生活方式变革的关联,提出女性性别角色认知调整与女性创业的决策分配有紧密联系;肖薇等(2019)提出互联网嵌入方式是影响女性互联网创业的关键变量。在绩效评估方面,学者以模型构建为主流研究范式,谢觉萍等(2016)梳理了女性创业动机过程模型、机会识别过程模型、资源获取模型和成功与绩效模型;李赋薇等(2020)构建了性别差异的社会属性—身份认同策略—创业行为的理论逻辑,回应了女性创业者如何选择身份认同策略对于创业绩效的关系。刘忠艳(2017)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炼出女性开展创业行为和绩效的基础条件和创业绩效驱动因素及保持女性创业绩效的根源性因素。
1.2 职业歧视相关理论研究动态与前沿
与职业歧视关系最为紧密的理论为职业污名理论。现有国内外学者对于职业污名化的研究涉及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并形成了以概念界定、前因、结果、分析框架、绩效、应对策略等理论框架。
(1)国外学者的研究动态与前沿。污名化的研究最早来源于戈夫曼(1959),他将其定义为“在人际关系中具有的某种令人丢脸”的特征,使其身份受损。随后,相关学者认为污名化是社会公众对一些职业类型或者职业构成在实体、社会、道德等方面形成消极刻板印象,这种刻板印象不仅被公众等外部群体感知,还会被从业者感知,形成程度不一的职业污名意识(Pinel,1999;Pinel和Paulin,2005)。在相关概念研究的基础上,国外学者对污名化的研究范式进行了归纳,较为经典的学术范式是“脏活—组织污名—职业歧视—职业污名”等学术脉络的梳理(Hughes,1962;McMurray和Ward,2014;Link和Phelan,2001)。随后,相关学者围绕职业污名化的原因、结果及应对策略等展开研究,在职业污名化形成原因方面,学者主要从观察者视角(Crocker等,1991)、社会秩序(Bergman和Chalkley,2007)和相关群体行为状态(戈夫曼,2009)等方面展开研究。在职业污名化结果方面,部分学者从员工心理压力较高导致满意度更低(Baran et al,2012)、员工强烈感知到职业污名体验后会导致组织越轨异常行为(Shantz&Booth,2014)等负面影响进行分析。部分学者从发生污名化的群体成员在与非污名化成员面对面互动中具有一种独特的说服力(Norton,Dunn et al,2012)等积极影响方面进行分析。在应对策略方面,Bosmans等(2016)提出两种职业污名应对策略(适应型应对和适应不良型应对),Ashforth和Kreiner(1999)则以主动性职业污名应对策略为目标提出改善路径(赋予职业积极的意义、表达对内群体的喜欢和认可)。
(2)国内学者的研究动态与前沿。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集中于职业污名化不同研究视角、弱势群体的职业污名化、职业污名化与员工绩效、去污化应对策略等内容。在研究视角方面,蒋昀洁等(2020)提出社会认同、自我验证、资源保存三个研究视角,并以之为基础分析污名化在社会建构、符号内生等方面的形成机理;在研究对象方面,文军等(2017)从身体、话语、权利等方面阐释了农民工“污名化”的外在表现;在职业污名化方面,周晔等(2020)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职业污名化会降低员工的自我评价,对从业者的任务绩效产生负面影响;在污名化解决路径方面,张明等(2020)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总结出去污化的应对策略,包括归因、替代性努力、群体认同提高、接触干预等方式。
1.3 现有研究评述
从研究主体看,国外多数的研究视角以特殊行业和组织污名等为研究对象,并在概念、机理及政策逻辑等方面构建了污名化研究的基本框架。但由于所依据的文化情境和社会情境不同,国外现有研究的范式、方法等对我国的适用性依然不强,群体污名化的研究结论在我国的适用性上可能存在偏差。从研究内容看,国内学者前期的研究虽然有诸多可借鉴之处,现有的国内污名化研究豐富了职业污名结果变量的研究,为职业污名理论的量化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实用案例和理论依据,但在研究视角上忽略了现有的新兴行业中与性别变量存在关联的职业污名化。尤其是在我国新一轮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作为乡村振兴的推动力量,女性创客的数字创业被现有研究所忽视。因此,女性数字创业污名问题是潜在的乡村振兴创新创业的阻梗,也是现有女性数字创业过程阻滞现象的本质。
2 研究设计与发现
本文综合使用定性的研究方法,首先,提出研究问题,分别是女性数字创业者的职业歧视表征、文化背景和叙事框架。其次,通过在直播电商产业园进行深度访谈和焦点小组访谈,通过对访谈逐字稿进行编码,分析女性数字创业者职业歧视的驱动因素、形成机理和内在逻辑、应对对策。最后,形成职业歧视—对应策略研究结果框架。本文通过对8家女性电商直播创业企业的女性创业者进行深度访谈和6组焦点小组访谈后,梳理访谈逐字稿,按照一级主题、二级主题和三级主题进行编码和分类,最终形成职业歧视形成机制和策略两大一级主题。
2.1 女性数字创新创业职业歧视形成的影响因素
通过访谈,在本文中的案例直播创业企业中,女性创业职业污名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三个,分别是外界评价、现有社会偏见、舆论和相关群体行为。在外界评价方面,女性创业者容易遭受能力质疑和被施加污名,具体体现在直播业务上。据部分访谈者所述,在直播带货的过程中,经常会有用户在互动区中说出带有攻击和歧视性的言语。第二个因素为社会偏见,现有的新闻报道中,经常有女性创业者被贴上某种身份标签和相关舆论,因此舆论的覆盖和压力使现有的女性创业者对自身的职业污名感知更强烈。第三个因素是群体行为,在本文案例的直播电商产业园中,有43.5%的直播电商初创企业的创业者为女性,创业者聚集和交流的过程中,不同的女性创业者会分享自己所遭遇的不同程度的职业歧视感知,因此对于职业污名的交流和感受会直接影响女性创业者的职业歧视感知。综上所述,女性数字创业者的职业歧视影响因素随着认知的过程,外界评价为认知的观察视角,现有社会偏见为认知的情境,而相关群体行为是认知的对象,认知过程主导了整个女性创新创业职业歧视的形成影响因素。
2.2 女性数字创新创业职业歧视应对策略
在涉及如何应对职业歧视的策略上,通过对受访者的深度访谈,本文共得出两类职业歧视应对策略,一个是主动应对性策略,另一个是回避型策略。在主动应对性策略中,女性创业者会进行自我价值重塑,正确进行自我身份认同,并将焦点放在创业的效能上;另外,部分女性创业者会通过内心的选择性比较,在群体内进行偏好设置,形成心理落差,进行自我安慰和调节;也有女性创业受访者分享了自己在遭遇污名的现场即时进行批评和自我权益保护过程。因此对女性创业者而言,自身的人脉资源能够支撑她们对不公平的待遇和他人歧视的施加。也有部分女性创业者会选择回避型策略,她们忽视职业污名施加的影响,将注意力放在创业模式上,减少对歧视的感知和后续的影响程度。综上所述,现有的女性创业者遭受职业歧视后主要形成两条应对策略路径,一条是积极主动应对路线,一条是回避淡化路线,这两条主要的应对策略能够让女性创业者从身份认知和自我职业认同视角进行职业歧视的应对和化解。
3 结语
本文通过深度访谈和焦点小组访谈对女性数字创业进行了职业歧视的形成机制和去污化策略的探索。研究结论表明,女性创业职业歧视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据认知过程分为外界评价、现有社会偏见、舆论和相关群体行为,而女性创业者在遭受职业歧视后会采取主动应对性策略和回避型策略。本文的理论价值在于,基于我国本土化乡村振兴战略中,创客作为人力资本的关键对女性数字创业的污名化进行内在机制分析,搭建返乡女性创客的数字创业的污名化理论分析框架;从返乡女性创客数字化创业职业污名化理论与去污理论等中观层次上拓展研究领域、丰富细分和潜在的研究议题内容。本文的实际应用价值在于,基于乡村人才振兴的战略基础,全省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政策背景下,决定了女性创客数字创新创业效能的价值,将为实现数字乡村建设、返乡女性创客社会支持网络等增强女性创新创业潜在价值对促进乡村人才振兴的策略、社会稳定和主流价值观的稳固提供策略参考、建议与启示。
参考文献
[1]Ashforth, B. E., &Kreiner, G. E.“How can you do it?”: Dirty work and the challenge of constructing a positive identit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9,24(3):413-434.
[2]Ashforth, B. E., &Kreiner, G. E.Dirty work and dirtier work: Differences in countering physical, social, and moral stigma[J].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2014,10(1):81-108.
[3]Ashforth, B. E., Kreiner, G. E., Clark, M. A., & Fugate, M. Normalizing dirty work: Managerial tactics for countering occupational taint[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7,50(1):149-174.
[4]Baran, B. E., Rogelberg, S. G., Lopina, E. C.,etal. Shouldering a silent burden: The toll of dirty tasks[J]. Human Relations, 2012,65(5):597-626.
[5]周萍,肖喜明.新媒體环境下女性创业支持体系优化研究[J].特区经济,2020(10):149-151.
[6]李志刚,韩爱华,王水莲,等.生存驱动型女性裂变创业的模式分类研究:基于扎根理论方法的探索[J].研究与发展管理,2020,32 (5):139-151.
[7]蒋昀洁,李璐,黄庆,等.阳光下的阴影:职业污名的研究视角、成因及应对[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20,37(9):24-37.
[8]周晔,黄旭,欧阳侃.主动抑或回避:职业污名、自我评价和任务绩效[J].外国经济与管理,2020,42(8):50-67.
基金项目:2022年度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女性数字创客职业污名形成路径、作用机理、去污化策略效能追踪研究”(2022N134)。
作者简介:向科衡(1987-),男,汉族,浙江杭州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字创新创业。
Research on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Formation of Occupational Discrimination in Women’s Digita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llege of Commerce and Distribution, Zhejiang Technical Institute of Economics
XIANG Keheng
Abstract: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context of female entrepreneur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relevant research on female occupational discrimination.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 and focus group interview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decontamination strategies of female digital entrepreneurship are studied. This paper provides strategic reference, suggestions and inspirations for the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of digita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social stability and the stability of mainstream values.
Keywords: occupational stigma; female entrepreneurs; digital entrepreneurship;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occupational discri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