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秀棠点穴法学术思想与手法特色探析

2021-01-10 07:55许文文钟玉梅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12期
关键词:马先生点穴经脉

许文文,钟玉梅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

马氏点穴法是由陕西马秀棠先生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推拿法。马秀棠先生从事针灸临床40余年,该点穴法以指代针,充分发挥了针刺、艾灸和推拿的优势,以平揉法、压放法、点打法、循按法及五行联用法等使患者免于针刺之苦的同时,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1978年马先生曾为日本大平首相点穴治疗失眠,效佳。

1 马氏点穴法学术思想概述

1.1 经络及脏腑辨证

《灵枢·痈疽》载:“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经络是营卫气血运行的通道,而经穴是卫、气、营、血在人体聚集的场所,点穴可调整经络之间的表里变化及阴经和阳经的寒热差别。《灵枢·脉度》云:“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由此可见,经络同时起着联系脏、腑的重要作用。马先生强调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体局部发生病变,与脏腑的生克、制化相关,同时病变又会影响脏腑的生克、制化。点穴则可以通过经络调节脏腑失衡,使其恢复生理的平衡。所以在临证中,马先生注重脏腑及经络辨证,补虚泻实,对证施法。

1.2 平衡阴阳,调和营卫

马氏点穴五大手法中以平揉及压放为基本手法。平揉,犹针刺手法中的“捻转法”,即平而揉之,“平”即保持适当的水平。依据性别、经脉循行方向、左右及补泻的不同,确定平揉的方向,左或者右,即逆时针或者顺时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言:“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左右,本身具有阴阳的属性,左属阳,右属阴,“揉”以和阴阳,从阴到阳或从阳到阴。《厘正按摩要术》论及:“揉以和之,揉法以手腕转回环,宜轻宜缓,绕于其上,是从摩法生出者,可以和气血,可以活筋络,而脏腑无闭塞之虞矣。”揉法,乃动静结合,将动静、阴阳寓于平揉法中,以发挥平衡阴阳的作用。压放法则是模拟针刺中的“提插法”,把握深度是治疗起效的关键。《伤寒悬解·太阳本病》有言:“阳盛于外,在外之阳,谓之卫气,卫者,卫外而为固也。卫气之内,则为营血,营者,营运而不放而浅至于卫,压放相互结合,进而调节营卫。息也。”卫浅营深,压而深达于营。

2 手法特色

2.1 平揉及压放为主,其余手法为辅

2.1.1 平揉及压放法 平揉(捻转)与压放(提插)这两种基本手法看似简单,实则深奥精妙。平揉的方向与补泻关系密切,平揉在调节阴阳的基础上,通过调节其方向、大小、轻重度、快慢度、频率,可补虚泻实,可升、可降,可消积除满。马氏点穴将其广泛用于内、外、妇、儿科各类疾病之中。平揉的面积一般为指端周围1 cm以内,临床时可根据病情及部位,小于此或大于此范围,可分为扩散性、收敛性、综合性三种,如在治疗“怔忡”及“痫证”时,要求平揉法的圈小、数清。圈小则力量集中,刺激范围小;数清则神定,达到镇静安神的治疗效果。压放法与提插法相似,压、放的过程分属于阴阳、动静、开合。压放的深浅、力度、迎随、快慢与距离决定压放法的补泻性质,如督脉的补法为慢放、快压,压的指力微朝上。

2.1.2 点打法 点打法则是以中指或食指以大于80次/min的频率作用于腧穴,通过点打使穴位周围产生红晕并出现发热,起到止泻、祛风、止痒、强壮等作用,常用于如小儿麻痹症、慢性腹泻、阳痿、遗精等功能减退性疾病。

2.1.3 循按法 循按法是将不同的循按手法如揉、压、点打、捏拿、点弹、推法等作用于经络循行路线的方法。经络循按可以直接促进气血的循环,应用补泻可以改变气血在经络中的来去情况,从而起到通经络、活气血、止疼痛、治麻木等作用。

2.1.4 五行联用法 五行联用法是以骨压放、筋振颤、肌肉左右揉、血脉摩推、皮肤点打等五种手法施用于五输穴的操作手法。以上手法分别对应于骨、筋、肉、脉、皮(肤),赋予了水、木、土、火、金的属性。其操作的次序则是依手足而别,马先生认为上肢的经脉有向上循行的趋势,其操作的次序为点打、摩推、压放、振颤、左右平揉;下肢的经脉具有向下的趋势,其操作的次序为压放、振颤、点打、摩推、左右平揉。此法用于治疗肩、臂、腰、腿疼痛,如治疗“肩臂痛”,以云门穴或云门穴压痛处使用五行联用:点打经渠穴,摩推鱼际穴,深压放尺泽穴,振颤少商穴,左右平揉太渊穴。在马先生所著《点穴疗法》所载的64种疾病中,所有疾病的治疗均运用了以平揉法和压放法为基础的诸手法。

2.2 重视补泻,数管齐下

《金针赋》曰:“观夫针道,捷法最奇,须要明于补泻,方可起于倾危。”在《点穴疗法》《中国医用点穴》所载的病案中,均详细记录了每个穴位的性质及相应的补泻手法。主要有迎随补泻、提插(压放)补泻、术数补泻等。

2.2.1 迎随补泻 迎随补泻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平揉法、压放法及循按法中。平揉法,依据穴位左阳右阴的升降关系及性别进行补泻,主要包括圆圈的揉向和圆圈的起止点两个方面。以男性为例,如手三阳经,从手走头,右侧穴位,补法:起点在穴位之上,从下往上,从左往右,即顺时针;泻法:起点在穴位之下,从上往下,从右往左,即逆时针。见图1。

图1 补法、泻法的运行方向示意

上图以男性为例,女性则与男性相反。督脉为阳,与左侧手三阳经相同;任脉与右侧足三阴经相同。

压放法在操作时下压的力的方向是“迎随补泻”的关键。补法时下压的力微向着经脉去的方向,泻法时则微向经脉来的方向。

循按法的“迎随补泻”较易理解。马先生常用“循推补泻”治疗跌扑伤损,其操作是首先确定病灶所在的经脉,顺着经脉走行,病灶前方顺经循推,病灶后方逆经循推,能起到活血行气散滞之效,前疏后截,缓解局部因气滞血瘀所致的疼痛。如治疗肘关节扭伤,可一手从肘以上,向上循推;另一手从肘以下,向下循推。再配合病灶经脉的点穴,能增强疗效、减轻疼痛,同时缩短病程。

2.2.2 提插补泻 压放法是马氏点穴疗法中体现提插补泻思想的特色手法。慢放快压,以纳正气,故为补,模拟针刺法的“从营置气”;慢压快放,从卫取气,以泻邪气,故为泻,相当于针刺法的“从卫取气”。

2.2.3 九六补泻 九六之数首见于《周易》,《正义》曰:“阳爻称九,阴爻称六。”九六乃阴阳之数。《医学入门》曰:“凡言九者,即子阳也,六者,午阴也,但九六数有多少不同,补泻提插皆然。”马先生在临证时,多将九六补泻与推法相结合,以调节经脉经气的虚实状态、气血的运行,加强补泻,如在治疗经闭时,“……合谷循推八十一次,泻三阴交三十六次……肚脐循推至中脘三十六次”;又如治疗高血压(肝阳上越)时,“补足三里循推至解溪穴八十一次,泻太冲(由中封穴至太冲穴循推三十六次)”;再如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时,“从三四腰椎……推至第七胸椎三十六次……压住脾俞、胃俞二穴……压五十四次……从第七胸椎……推至三四腰椎两旁处,推五十四次”。

2.3 动静相宜,轻重适调

《医宗金鉴》有言:“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点穴手法的频率和力度亦是调整脏腑功能的重要一环。马先生的平揉与压放两大基本手法,其快慢程度是依脉搏迟数而确定。《厘正按摩要术》记载:“急摩为泻,缓摩为补。”快手法有兴奋、激动的作用,用于治疗寒性疾病;慢手法则起到镇静、抑制的作用,可用于烦躁、失血等证。力度则可通过诊察寸口脉之“浮”“中”“沉”来确定疾病所在的层次——气、血、肌肉、筋骨,从而决定手法的力度;而力度还取决于机体的虚实状态:虚证,力度宜轻、柔;实证、急证力度宜沉、重,如治疗小便频数(实证),手法宜重。

2.4 局部与整体相辅相成

马氏点穴的选穴分为局部性、全身性及局部与全身性结合处选穴。局部性选穴用于局部疾病,主要是指头四肢腰腿等处痛证,从病灶局部选穴以疏通局部气血,而无全身的脏腑失调;全身性选穴治疗内部脏腑失衡,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推断失衡的原因,依循经脉、气血与脏腑的联系,选取治疗方法。全身性选穴的设计为:头部、四肢、胸腹及腰背,以调和脾胃为主要原则;佐以补肾、强心安神、活血等方法。局部与全身结合性选穴,用于治疗既有内部疾病又兼有局部病证,点穴由阴到阳、由手到足,治病收效颇佳。

2.5 结合导引,事半功倍

马先生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太极八法,提炼出“阴阳、升降、动静、开合”的八字纲领,综合这八字和平时点穴经验,研究设计出以“沉、浮、动、静、调、和、吞、吐”为基础的五种太极八法的治疗手法,分别是:浮沉动静四字点穴法、调法(调经络)、和法(和阴阳)、吞法、吐法。《灵枢·刺节真邪篇》提到:“用针之类,在于调气。”在操作过程中,医者用意念导引手法,调整患者体内经气的运行,补虚泻实,达到“气调”的状态。马先生认为医者具备的功法基础程度及熟练程度对治疗效果有极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坚持太极八法的锻炼,积极用于临床,临床疗效就会有所提升。

马先生还强调在临证时,要谨慎辨证,实事求是,不可草率行事,对患者要持有慈爱之心。总的来说,马氏点穴疗法具有安全、有效、简单、无痛而易于推广的特点,不失为一种优秀疗法,应可将其积极推广,并广泛用于临床治疗或指导患者养身健体。

猜你喜欢
马先生点穴经脉
马叙伦与“三白汤”
葵花点穴手
找路边“专业防水”上门服务,说好的3000元却变8000元?!
中泰传统医学经脉系统比较探析*
看清“点穴减肥”的真相
老官山汉简《经脉书》初探
“葵花点穴手”
谈“经脉”等词的英译
中国最早的人体经脉漆雕
什么叫点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