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朋
摘 要: 作为一种新媒体形态,智媒体为学生自我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场景,主要体现在丰富新颖的内容形式、自由平等的交往场域和沉浸交互的认知环境。而在算法技术的加持下,智媒体内容的个性化推荐会弱化学生对教育内容的自主选择权,内容生产上的碎片化会消解学生深度认知能力,同时,算法的资本逻辑不利于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因此,要通过打破内容定制,拓展学生信息获取范围;通过不断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升其深度思考能力;通过增加主流价值内容供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 智媒体;自我教育;学生
智媒体是基于大数据、算法、移动互联、虚拟现实等智能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媒体形态。智媒体的兴起与应用影响着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其独特的内容生产、分发、反馈方式,也通过算法这个隐蔽的手段影响着“网生代”学生群体的认知习惯、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重塑他们的认知模式和行为主张。智媒体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加之学生辨识力和判断力不足,给学生自我教育带来很大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是我们亟须认真思考的话题。
一、智媒时代学生自我教育的特点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促进自我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1 什么是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指“自我施教以培养和提高自我的教育”2,是“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存与有利于自身发展需要,激发、推动、调控、运行、维持、转化各种自我教育活动的教育合力”。3 什么是智媒体?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智能媒体=媒体+AI(人工智能)+IT+DATA”。4 从对用户的影响角度而言,智媒体不仅是“能够感知用户并为用户带来更佳体验的信息客户端与服务端的总和”5,而且是“包括电力媒介、网络媒介、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诸多能够延伸人类‘意识’的媒介”。6 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媒介,智媒体深刻影响着学生的自我教育。智媒时代,学生自我教育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自我教育形式的丰富性
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学生主要依靠教师讲授学校课程进行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实践训练等方面的学习。然而5G技术的发展和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加上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为基础的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和教育形式也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作为一种智能的信息传播媒介,智媒体已深度融入社会生产生活中,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智媒体革新了传统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利用智能化技术,网站门户、学习APP、社交软件等共同构建了一个以图文符号、声像、动漫等多形式、多维度、多侧面进行立体化呈现的学习环境,为自我教育提供了便捷有效、内容丰富的平台。在智媒体构建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智能技术实现人机互动、虚拟场景体验,实现“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同时,精准化的信息分发、定制化的信息内容、全息化的信息体验为学生获取外界信息、感知外部世界、建构对世界的认知判断提供了便捷通道,丰富了学生了解世界、探索社会、认知自我的形式。
2.自我教育主体的互动性
哈贝马斯认为,与主客体的主动与被动关系不同,主体间的关系是互动的、双向的,只有主体之间的关系才能算得上相互关系。1 智媒体中,人们交往的主要形式是“虚拟交往”,這种交往形式不同于现实交往,其交往主体具有一定的虚拟性。虚拟交往中,交往主体的个人信息可以被隐藏,人们可以不受现实身份、地位、性别、民族的限制,依据个人的兴趣爱好、观点看法、愿望诉求或者区域位置等组成一个个平等的、开放式的网络社群。对于追求人格独立、张扬个性的学生来说,这种自由平等的交往体验可以更好地满足其交往需求。智媒体场域中,信息传递的双向性、互动性使得学生在知识内容获取、信息互动交流、学习效果反馈等方面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自主性。学生可以更加自主地获取知识,大大提升了主体地位。智媒体的开放性、平等性使得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可以摆脱身份、经验顾虑,与其他教育背景、成长经历、思想观点不同的个体平等对话、积极互动,学生在相互尊重的交往氛围中,学习他人的经验和智慧,得到知识的滋养。同时,智媒体信息传播主体的“去中心化”特点赋予学生更多话语权,学生可以运用更多重的视角、更多样的研究方法去观察和发掘事物的真相,还可以自由地参与热点问题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利于促进批判思维的养成,形成独立的人格品质。
3.自我教育环境的开放性
智媒体开放性、包容性、虚拟性的特征,使其能够聚合和上传海量信息,最大限度地拓展了信息传播空间。学生可以突破时空的界限,自由便捷地利用智媒体获取各类学习信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基于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全息影像、可穿戴设备等技术手段打造的开放式学习场馆,为学生提供了虚实交融、多维互动的沉浸式的具身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沉浸式的学习环境中,能够综合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知觉,与智媒体进行虚实交互,体验人工智能技术营造出的“场景感”。同时,借助智能技术,将抽象的理论概念与具体的学习场景相结合,以情境故事、仿真实验等形式呈现知识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知识。此外,智媒体数据的云端化、可视化,以及移动终端的便捷性,使得学生可以自主地安排学习时间,自由地获取教育资源和参与学习小组互动交流。相较于传统教育环境的固定性特点,智能技术和媒体的融合使得学生自我教育的环境更开放。
二、智媒时代学生自我教育面临的挑战
在智媒时代,学生所面对的信息内容无不受到算法逻辑的影响。算法用隐蔽的方式影响着学生对信息内容的所见和所选,进而影响学生对信息内容的理解、整合和认知。这种影响隐含于智媒体本身,渗透于日常智媒体的应用情境中,给学生自我学习教育带来了挑战。
1.“算法的迎合性”会弱化学生对教育内容的自主选择权
智媒时代,交互方式的改变使得人们的“媒介生活”更加个性化、场景化和体验化,以算法为基础的信息传播,真正实现了信息的“私人定制”,满足了人们的个性化体验。智媒体依据算法的逻辑,“全方位地介入信息生产、分发、互动反馈流程”。1 在智能算法的处理下,通过对用户最近阅读、收藏、点赞、关注、评论、转发、搜索等基础数据的收集,智媒体能够对用户的心态、性格、爱好、价值观等进行“素描画像”,进而判断用户的倾向性和个性化偏好,挖掘用户的需求,预测用户的行为习惯,并据此为用户进行源源不断的信息推送,最大限度地迎合和满足用户偏好,为不同用户推送和呈现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减少推荐用户不感兴趣或令其产生不快的内容,实现了受众获取信息的“千人千面”,这种“千人千面”是算法基于画像为用户做出的选择和决定。这种“投喂式”的内容分发和个性化推荐,使学生在费力最小的情况下,获得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内容,从而导致学生习惯性地将选择权让渡给算法,进而影响或改变学生的认知习惯和认知偏好。在算法的“工具理性”作用下,学生的认知边界被框定,认知视野不断变窄,认知能力也因受制于同质化信息的“回音壁”和“隔离墙”而逐渐减弱。
2.“信息的碎片化”会消解学生的深度思考能力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智媒体的发展,整个社会信息量呈爆发式增长。2021年7月发布的《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到1.83亿人,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4.9%,未成年人接触互联网的低龄化趋势更加明显,短视频作为新兴网上娱乐方式的受众持续递增。2 “网生代”学生群体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对各种新兴的智媒体充满探索欲,是智媒体主要的使用群体和受众群体。他们更倾向于使用智媒体探索未知、表达观点、传递知识。“电子媒介在促进文化的集中化的同时,又造成了不可避免的零散化和碎片化。”3 智媒时代,形式多样的媒体平台除了自身的信息传播属性,还附带有娱乐和商业属性。为了满足用户的各种需要,每个平台在向用户提供内容的同时,往往还附带着购物功能和娱乐功能。这些功能往往利用PUSH弹窗、超链接等形式,向用户强行推荐,转移和分散用户的注意力。平台所提供的信息往往是碎片化的,有的平台为了吸引眼球,采编发布的内容往往断章取义,学生很难接触到完整、准确的信息。这些看似更加自由、多元、丰富的媒体平台,把学生的时间、空间、知识、工作、交往分割成碎块,使其处在一种“碎片化生存”的状态之中。成长于碎片化环境中的学生,面对庞大的数据量和严重碎片化的信息,不可能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筛选信息,最方便、最省力的方法是交给擅长“个性化推送”的算法。让算法代替大脑去思考,帮助自己做决策,是“网生代”学生惯常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面对未知问题,他们习惯于利用搜索引擎直接搜索答案,相比枯燥的长篇阅读,他们更倾向于阅读碎片化信息,这些都会导致他们缺乏对事物的整体认知和深度思考。智媒体利用看似“数字化”“标准化”的算法规则,以“个性化推荐”的方式,将同质化的信息“围猎”受众,人们被困在一个个“信息茧房”中,导致认知能力、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进一步弱化,思维倾向于浅层化、碎片化和单向化。
3.“流量的资本逻辑”会引发学生的价值观危机
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较2020年12月增长2175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1.6%,形成了全球最为庞大、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4“博眼球、上头条、上热搜”成为当下热门的互联网时代词汇。在“流量为王”“效益至上”的价值导向下,智媒体信息内容的价值依据主要是以能否引起受众的兴趣、能否吸引“点击量”为标准,而不是以信息内容的重要程度为依据。一些具有社会价值和时代意义但短时间内不能吸引受众眼球的信息内容,往往被智媒体“束之高阁”。在算法技术的推动下,智媒体为了博取关注度、迎合受众的喜好,其内容生态的呈现趋向娱乐化、低俗化、片面化、极端化,而真正权威的、正能量的、对青少年树立价值观有积极作用的主流意识形态内容被边缘化,导致大量迎合用户即时感官享受的信息内容充斥于智媒体平台。同时,青少年学生甄别信息和评判价值的能力不足,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他们大量阅读浏览“个性化推荐”的信息内容,造成他们精神世界空虚,处于迷茫、无趣、无意义的精神危机的威胁之中,非常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智媒时代学生自我教育的应对之策
智媒时代,信息推荐的算法逻辑、信息内容传播的去中心化和人们价值观的多元化等因素给学生自我教育带来很大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就需要政府、社会、学校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同时,学生应不断强化自我教育能力,提高自身素养,在智媒体塑造的语境下,站稳立场、坚守底线,让智媒体为我所用,使其成为自我教育的一个重要媒介。
1.打破內容定制,拓展学生获取信息的范围
在智媒体场域下,学生会有一个全新的时空感。在这个时空中,算法基于用户的兴趣给学生“投喂”“定制式”内容,这就导致学生接触的大多是“想看的”,而非“需要看的”的内容,大量的同质性信息容易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有的学生因自控力差而容易沉浸其中。要打破智媒体内容“定制式”推送,首先,智媒体的开发者要在利用算法技术的同时,增加人文关怀和对人们多样化需求的考量,提高内容供给的丰富性和品味性,避免唯流量、唯资本。其次,行政机构对智媒体要进行有效的监管,不断完善法规制度,规范算法技术的使用,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要设定边界。加强对智媒体内容的监督,对庸俗化、低级化的内容进行严格管控。再次,学校作为重要的知识内容传播地,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媒介,利用视频直播、超话社区、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形式,采用“线上+线下”的模式,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内容。学习内容应注重贴近学生需求,充分把握学生心理,要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避免浅薄化、娱乐化,让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改善网络知识内容的传播生态,把学生的眼球从“热榜”“霸屏”的信息中转移过来。同时,将这些优质的学习资源共享在智媒体平台,让学生真切体验到互联网学习的共享性、便捷性和丰富性。
2.提高媒介素养,培养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
被互联网深深影响的“网生代”学生群体,热衷于运用互联网探索新知识,对新事物的敏感度较高。面对海量的碎片化信息,学生要明晰算法的工作逻辑,不断提升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反思能力,自觉抵制被算法支配的倾向,减少阅读带有“标题党”“流量党”“控评”性质的信息。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学生要提高信息辨别能力,保持独立思考的品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理性地判别、评估和选择智媒体信息,对虚假、博眼球、蹭热点的信息要保持警惕,既要避免陷入“信息茧房”,还要避免沉迷“虚拟交往”。面对虚拟的网络空间,学生要不断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避免产生对智媒体的依赖感和对虚拟环境的焦虑感,保持独立性,善于利用智媒体来更好地认知自我、丰富自我。学校和教育者应注重对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力,让学生能正确科学地应对算法“陷阱”。学校教育者还需要不断加强关于智媒体知识和信息传播规律的学习,提高运用智媒体育人的能力,要善于通过大数据、算法技术分析学生学习行为,精准地帮助学生解决在运用智媒体进行自我教育时遇到的各种问题。
3.增加主流价值内容供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首先,要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构建知识传播的新平台。随着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发展和智能终端的广泛普及,信息传播方式已发生了深刻变化,为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1 只有通过媒体之间的融合,不断创新信息传播的方式,打通信息传播的渠道,才能扩大信息的影响力和覆盖面。此外,智媒体开发者应不断优化算法技术,利用算法、大数据技术跟踪学生学习过程,并依据学生的学习数据制订学习方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增加对学生成长和树立价值观有重要作用的信息的推送权重。其次,学校要增加主流学习内容的供给力度,不断推进网络课程研发。学校要充分利用场馆资源和师资力量,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设计智能学习平台,设计打造出沉浸式的学习场景,把线下的学习内容移植到智能的场景中。学生在这种沉浸式的教育空间中,通过使用多模态的智能载体,能够获得更好的交互感知经验,学生的认知结构也能够得到充分激活,真正实现浸润式教育。比如,在2021年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中,一些学校就打造出一批5G+VR/AR教育场所,让学生置身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不出校门就能获得沉浸式红色教育,全融入式参与党史学习。此外,学校还要主动深入网络空间,利用各种互联网平台,积极在网络上发声,传播正能量,增强传播主旋律内容的力度。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媒体在未来会更加智能化,也将给教育带来更加巨大的影响。身处智能算法技术驱动的信息时代,“网生代”学生要不断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学会使用、理解、驾驭智能媒介,避免陷入限制人们认知和想象力的“信息茧房”,让算法为我所用。在通过智媒体获取信息、探索世界的同时,增强思辨能力,保持批判精神,陶冶高尚情操,不断提升自我,促进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