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宇 李新春 王良 张万强
摘要自从资源共享课建设以来,多篇文献提到了重视资源共享课的创建而忽视资源共享课内容丰富和发展的问题,但都没有对问题的原因进行详细地剖析。本文综合考虑了社会和个人的原因,从学生、高校、教师和评价机制多方面对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以产品生产过程为例针对重评轻建问题的成因逐条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强调学生需求是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源动力,学校和教师应尽力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监管部门应有完备的考核机制。本文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下一步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
关键词 资源共享课 资源共享课评价 资源共享课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0.003
Discussion on the Problem of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Evaluation and Neglecting Construction in Resource-sharing Course
KONG Yu, LI Xinchun, WANG Liang, ZHANG Wangiang
(Shandong Medical College, Jinan, Shandong 250002)
AbstractSince the construction of resource sharing course, many literatures have mentioned the problem of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resource sharing course while neglecting the content enric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resource sharing course, but they have not analyzed the cause of the problem in detail.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s the social and personal reasons, and probes into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s from the aspects of students, universities,teachers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Taking theproduct productionprocess as anexample,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are put forward one by one according to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 of heavy evaluation and light construction. It is emphasized that the demand of students is the driving for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resource-sharing courses, schools and teachers should try their best to provide high-quality services for students, and regulatory departments should have a complete assessment mechanism.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is paper will contribut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highquality open courses in the next step.
Keywordsresource sharing course; resource sharing evaluation; resource sharing construction
教育部2003年決定在全国高等学校中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来,全国共建设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上万门,有精品课程和资源共享课的相关研究文献也有近万篇。但是研究热度自2010年达到顶峰后逐渐下降,变化趋势见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2003年有关精品课程的研究突然大幅增加,原因在于《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的发布,各所高校都集中精力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推动“三教改革”。2007年教育部有关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相关文件的出台进一步推升了关于精品课程和资源共享课研究热情。有关资源共享课对教育创新、教育改革,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的推动作用这里不再赘述。
但是2010年之后有关“三教改革”的重点不再集中在课程方面,逐步从点到面铺开。而且前期精品课程和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过程中重评轻建的问题也比较突出。资源共享课建设过程中重评轻建使得资源共享课建设过程停滞不前,良性循环更是无从谈起。本文对这一现象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探讨,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资源共享课重评轻建的产生原因
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对学生需求调研不充分。在高校开展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目的是通过资源共享课的示范作用带动整体课程建设水平,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应该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服务学生的思想,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我们看看资源共享课的评价体系中学生竟然没有太多的发言权。资源共享课的评价机制应包含学生考核、学生评教部分。正是由于缺少学生的考核,资源共享课的后续建设才没有动力,因为学生即便是非常期待资源共享课后续的内容,也不会有太多人关注他们的要求。为了保证流量,有的教师将资源共享课实际上就是将线下课程切割成小块放到了线上,然后强制学生从网上选择资源共享课。
高校排名不考虑教学效果。高校排名是一所学校很关注的方面,资源共享课作为一种科研奖励在高校排名中是学科建设的一部分,但是教学的实际效果对于学校的综合排名则无足轻重。一所普通高校在教师、科研等各方面都不具备与国内顶级高校竞争的条件,但是学生却非常注重高校的排名,这就意味着高校的排名直接影响着一所学校的录取率和报到率,而学生是我国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基础,没有学生学校就会办不下去。学生录取报道情况在专科层次的学校中更是举足轻重。一门课程一旦被评上国家或省级资源共享课,它就成了学校的资本,利用它的广告效应,也能招到更多的学生,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排名,所以部分高校异常的关注资源共享课是否被评上国家级或省级资源共享课,在能否通过评选的问题上竭尽全力,但是并不关心它的后期建设。有的共享资源课程教学内容几乎不更新,为了掩盖这个问题,将资源共享课摇身一变成为了大学慕课。每个学期定时开放,没有历史数据无法进行课程改进追踪。
教师职称评定中科研分值比重很高。大学教师们由于职称评定政策更倾向于学术研究,而对于作为教学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教学,却不太关注。国家级或省级资源共享课在职称晋升中分别按照相关级别的科研课题计分,教学在职称评审中虽然也作了许多规定,但大都显得笼统模糊,而且缺乏可操作性。虽然有学生和教学督导部门的教学评价但是基本都会通过。所以在教学环节只要有足够的教学工作量就可以保证顺利过关,而教学水平和效果却很少有人精益求精。这导致参与资源共享课的教师都非常关注某门课程是否成了国家级或省级资源共享课,至于获得荣誉后是否进一步完善却少有人问。甚至于有的课程作为课题立项,但是是否真正建设以及建设效果如何根本没有检查机制。
资源共享课教师团队形同虚设。资源共享课要求的是一个团队,但是实际上有很多课程仅有一个负责老师独自完成,很少有其他教师参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资源共享课责任人和团队其他人员之间利益差别巨大。资源共享课相关荣誉通常只体现在负责人身上,其他参与人员的利益基本得不到保障,在有的学校职称评审中科研计分仅仅是主讲负责人的30%。对于一门资源共享课来说,一个人从申报到后期不断完善无论如何也是很难完成的。如果不能发挥团队优势,那么能保证申报成功就已经是巨大的胜利,根本谈不上后期对课程的不断完善。
评价过程重形式轻效果孤立的看待评估。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希望能够带动一个专业的发展,涉及教改、教材,培养名师,进一步培养优秀教学团队。但是现在的任务主要集中在资源共享课本身上。评审专家对一门课程是否达到资源共享课的要求,会根据资源共享课的申报书逐条按照资源共享课评价标准来考核。评审过程并不能考察一门课程的动态效果,至于是否继续完善及效果甚至不予考虑。从近年来发布的资源共享课的课程,教学形式、拍摄技巧以及教师着装都日臻完美,甚至于加上特效都有了大片的感觉,但是教学内容几乎没有什么进展。表演的成分越来越严重。
重物质刺激,轻精神激励。资源共享课建设时间、精力投入大,建设周期长,成果见效慢,仅靠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很难保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建立激励机制是资源共享课建设的重要保证措施。但是一提到激励机制人们通常都会考虑到物质刺激,所以为了部门、小团体利益,为了个人私利,搞“短期行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屡见不鲜。是否进行物质奖励的标准是一门课程是否被评为了国家级或省级资源共享课,所以只要通过评审就会得到奖励。但是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否則,就会只顾争取眼前的物质利益而不顾学生的发展需求,对资源共享课后续建设没有兴趣。近年来,由于“三教改革”向纵深发展,很多资源共享课建设根本没有任何的资金投入,有关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动力越发不足,从今年来的研究结果趋势也反映了这一点。
有评审没有复评,缺少处罚机制。实际上任何的评估、评审工作都是对先前工作的一次总结和评价,评价的结果是对前期工作的一种考核,应该看作是后续工作的开始,为后续工作提供努力方向,除非是对一个项目的终极评审才能认为是工作的结束。大家都知道资源共享课是一项长期的繁重任务,不能够一蹴而就。并且评审指标上也没有强令所有课程相关工作都必须全部完成才能参加评审,实际上课程建设本身就是一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的建设工程。但恰恰是这个评审被认为是资源共享课的终极评审,一旦通过就觉得万事大吉了。这是因为没有复评机制,更不要说退出机制了。
2解决资源共享课重评轻建问题的解决思路
资源共享课建设是一项工程,是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既然是工程就要参考工程的方法来解决。学校提供的是服务,而学生是服务的终端用户。如果把学生看作是学校的产品就会找不到目标,看不清问题的根源。我们可以把资源共享课看成是一个产品,学校是这个产品的生产商,教师是这个产品的制造者。学生是产品的消费者。政府部门对产品具有监督权和奖惩权。
首先,考虑一个产品的需求分析。制造产品要有准确的市场定位,终端消费者的意见无疑是最重要的。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核心目标之一就是要“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但是一开始学生的需求调查并不充分,如果说资源共享课的最终用户是学生,那么学生需求的调查缺失必然会导致资源共享课的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所以为了保证资源共享课起到良好的作用,必须对学生的需求进行多方面调研。
其次,一个成功的商家能占领多少市场份额,要看商家产品的质量。而不是靠商家的名气。昔日柯达堪比当今苹果,但因为产品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结果百年名企轰然倒塌。所以各高校不应过于关注学校的排名,应该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借资源共享课之力,提高教师队伍能力、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管理。提高对人才培养质量重要性的认识,紧紧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条生命线,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以培养满足国家和地方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
第三,商家产品的质量需要生产者来把关。生产者应当对其生产的产品质量负责。反过来,符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产品将占领更多的市场,必然提高生产者的声誉。低质量的产品可能一开始靠外部因素还有销量,但是最终必将被市场淘汰,产品的制造者也必将会丢掉饭碗。为了保证产品长期质量,必须对产品进行跟踪,并根据用户要求不断改进以满足。所以制作资源共享课的教师应该精益求精,打造出高质量的资源共享课。不要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视了课程质量。从学生角度出发,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知识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给参加资源共享课的教师带来长期利益。优秀的资源共享课的品质是具备优良的内容,要对课程内容仔细推敲,切不可像背台词一样的“演电影”。将一个复杂的晦涩问题讲清楚,课程讲授人必须要真正地理解。仅仅靠背的“滚瓜烂熟”台词,感情丰富的表演,再加上动人的肢体语言还是无法让学生们真正懂得课程的内容。
第四,产品的生产需要团队意识。单枪匹马的个人作坊很难创造出满足消费者多方面需求的产品。一个团队中的领导者应该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另外企业应该给团队充分的自由,给团队负责人以充分的权力以便团队负责人能够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优点。所以学校应该给资源共享课的负责人充分的权利和自由,以便他能够调动教研室中每一位老师的积极性。一个团结的集体必能带来优质的资源共享课。
第五,产品生产出来后,监管部门必须要检测产品的质量是否合格。但是产品质量是否合格不但要对送检的产品进行检查还要对部分产品进行抽查。并要检查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环节是否满足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所以资源共享课的评审工作切不可孤立地看申报材料,要看资源共享课建设过程是否也是精品。
第六,一项高精尖的产品研制成功,主管部门给予奖励是必须的,但是要注意单纯的物质奖励并不能满足生产者的精神需求。另外要督促生产者尽快使产品进入实用阶段,只有这样才能使产品发挥最大效能。所以,资源共享课的奖励不但有物质上的更要有精神上的。要不断督促资源共享课负责人尽快完成全部环节,尽早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资源。
最后,产品参加评选获得了优质产品的称号,只是说明此时此刻是优质产品。并不代表以后永远都是优质产品。当年的优质产品“三鹿”不也是“三聚氰胺”事件的始作俑者吗?所以,监管部门应该定期抽检,不合格的产品要坚决通报,取消优质产品称号,并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还要罚款。那么针对资源共享课而言,应该有长期的后续复审制度,即在资源共享课立项后,每隔一段时间组织一次评审,对评价不合格的课程取消其资源共享课称号并限期改进,情节严重的要进行处罚。
3结束语
教育部提出建设国家精品开放课程,主要内容是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根据一项网络调查,在学生们关注的课程内容项目中视频关注占据了六成以上,所以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是符合学生要求的。在建设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工作中应该充分总结资源共享课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杜绝重评轻建的问题。使得国家精品开放课程能够真正起到“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的作用。
*通讯作者:张万强
科研项目:山东省第三批高等职业院校品牌专业群建设项目(鲁教职字〔2018〕18号);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高水平专业群培育项目(山医校发〔2020〕26号)
参考文献
[1]田娴.创新创业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J].科技经济市场,2019(11): 132-133.
[2]邹凌彦,李北芳.打造精品资源共享课弘扬工匠精神[J].通讯世界, 2019,26(11):293-294.
[3]陳勇,王瀚.档案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现状、要求与路径——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J].档案管理,2020(03):112-114.
[4]朱晨明.对高校精品在线课程建设的分析[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12):49-51.
[5]吕凤华.高职公共英语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及应用研究[J].高教学刊,2018(03):181-183.
[6]孙怀芳.关于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几点思考[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07):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