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成都 610031)
陈家沟弃渣场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马岭镇,所在区域属侵蚀堆积(冰碛Ⅲ级台地)地貌,海拔高程600~660m,相对高差30~50m,自然斜坡20°~55°。区域降雨量丰富,地表水以沟水为主,地下水以赋存于卵石土中的孔隙水为主,接受大气降雨以及NW 方向的侧向径流补给,以蒸发、下渗和径流等形式排泄。
地层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原始沟槽内地表分布淤泥质软土,厚1~3m;其下为中更新统冰水堆积(Q2fgl+al)含卵石粉质黏土(硬塑,厚2~3m)、卵石土(厚度大于20m)。
弃渣场于2015 年6 月开始堆放,2017 年堆积完成,位于成雅铁路D1K107+100 路堑左侧100m 漏斗形的沟槽内,面积57333m2(86 亩),方量约为56×104m3,其中危险区面积46342m2(69.58 亩)。
目前形成SW、SE、NE 三个临空面较好的斜坡:①SE 侧斜坡坡向150°,坡度为35°,横向长度212m,底部高程627m,顶部高程656m,垂直高差29m,坡面已被平整为四级台阶;②NE 侧斜坡坡向45°,坡度为35°,横向长度75m,底部高程628m,顶部高程656m,垂直高差28m,坡度为35°,坡面已被平整为五级台阶;③SW 侧斜坡坡向240°,坡度为45°,高差4~5m,尚未进行平整。NW 侧为施工自然坡体,未形成临空面,如图1 所示。
堆积体为路堑挖方弃土,成份为更新统含卵石粉质黏土(软塑~硬塑状)以及卵石土。其中粒径大于2mm 的颗粒含量占20%,粒径2~60mm(圆砾)的颗粒含量占25%,粒径60~200mm(卵石)含量占45%,大于200mm(漂石)含量占10%。
图1 弃渣场地形
2.1.1 拉裂变形及局部垮塌
拉裂变形主要出现在SE、NE 侧的三、四级边坡及平台,且在SE 侧与NE 侧边坡过渡带的位置最为严重。拉裂变形从二~四级平台及边坡处均有不同程度发展,具有自上至下规模由大到小的特点。
2.1.2 边坡前缘垮塌
堆积体的边坡坡度较陡,平均坡度35°,堆积物结构松散,自稳能力差,加之坡面水流的冲蚀、浸泡、软化作用,各平台坡脚雨水排泄不畅,导致坡脚局部垮塌。
2.1.3 坡面冲蚀变形
堆积体呈阶梯状形式,平台为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汇集提供有利的地形条件。同时,雨水携带细颗粒向深部入渗,造成通道堵塞,渗流量小,有利于大气降水迅速转化为地表径流。形成溅蚀—细沟侵蚀—冲蚀软化的破坏过程。
图2 SE、NE 侧边坡拉裂变形区
弃渣场坡度较陡,临空条件好,在连续强降雨下,大量地表水入渗坡体,加大了覆盖层的重量,降低了堆积物的抗剪强度,且降雨时易产生大量坡面流水冲蚀、软化边坡。首先在土体表面及坡脚产生蠕动变形,从而造成边坡拉裂及逐步垮塌,破坏模式为前缘牵引—拉裂破坏。
据现场调查、钻探等综合分析,弃渣场堆积体产生的潜在滑动为:
(1)沿下伏软弱面滑动,主要位于SE 侧边坡,原始沟槽内分布厚度约3m 的淤泥质软土,易沿软弱接触带发生剪切滑动;
(2)拉裂垮塌,填方边坡产生表层溜塌。
1.2.6 Transwell侵袭 本实验使用康宁Transwell小室,以下描述的是单个细胞系的单次实验。本实验流程和Transwell迁移实验一样。基质胶使用BD MatrigelTM低浓度基质胶,1∶5稀释后备用。在种细胞前需要每个Transwell小室内铺上30 μl稀释后基质胶。放入细胞培养箱4 h后待基质胶凝固后按照Transwell迁移步骤接种细胞、培养,在接种后第24 h取出小室染色、拍照。
根据试验结果结合工程类比,综合确定了弃渣场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
(1)弃渣土:r=20kN/m3,C=22kPa,φ=15°;
(2)软土(原状土):r=22kN/m3,C=12kPa,φ=10°;
(3)黏土夹卵石土(原状土):r=25kN/m3,C=30kPa,φ=20°。
采用极限平衡法中的瑞典条分法,公式如下:
选取SE、NE 侧代表性勘探剖面,分别进行深层和浅层滑面检索,经计算,天然、暴雨、地震工况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弃渣场堆积体稳定性计算成果
(1)SE 侧边坡在天然状态下基本稳定,在暴雨状态下,易沿原地面接触带发生整体破坏;
(1)抗滑桩:在SE 侧边坡四级平台处修筑抗滑桩;
(2)地表与地下排水系统:在斜坡扩建区后缘修筑截水沟以拦截、排出坡面径流;
(3)坡面整理:对原始坡面进行修整,并按照4~6m 的高度修建台阶。
(1)原始沟槽处分布软土,为堆积体整体滑移提供了潜在滑面。堆积体结构松散,是破坏的内在因素。降雨既加重坡体的自重,又降低了潜在滑移面的力学性能,同时易产生大量坡面流水冲蚀、软化边坡,是影响堆积体稳定性的主要外在因素。
(2)根据代表性断面的稳定性计算结果:天然状态下堆积体不会发生整体滑移,在暴雨状态下易发生沿原始沟槽接触面的整体滑移以及浅层溜塌,需采取治理措施。
(3)结合当地经验,采用“抗滑桩+坡面平整+修筑完整排水系统”的治理方案。工程完工后,土体稳定,外观优美,为类似工程提供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