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英 张华秀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部,江西南昌 330006
血标本的检验结果是临床诊断治疗的重要依据。不合格血标本不但延误患者的诊断治疗时机,而且重新采集血标本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容易造成患者不满,导致护患纠纷。不合格血标本涉及诸多环节。如何有效提高血标本质量,许多专家做了大量研究,有PDCA 循环管理法[1]、6-西格玛管理法[2]等。近年来提出的“6S”管理模式,能有效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3]。作为现场管理理念和方法的“6S”管理模式最早来源于日本。在医疗护理管理中引入“6S”管理模式能够提高管理质量和临床服务水平[4]。目视管理法以视觉信号实现管理[5],持续性改进护理质量[6]。本研究针对发生在护理环节的不合格血标本现象,探讨“6S”融合目视管理法在降低门诊抽血室不合格血标本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本院门诊部抽血室共有9名采血护士负责采集血标本,均为女性;年龄32~46岁,平均(38.67±5.10)岁;学历:硕士1名,本科7名,大专1名;职称:主管护师8名,护师1名。护理员3名,均为女性;学历:护理大专;负责试管分类打贴条码。检验科标本送检员5名,学历:检验专业中专以上。其他实验室运送标本护工,年龄45~65岁,平均(56.22±6.34)岁;学历:最低小学,最高中专。抽血室平均抽血量1700 人次/d。
1.2.1 成立“6S”融合目视管理质量改进大组并培训组员及制定管理工作细则
成立“6S”融合目视管理质量改进大组,大组长由门诊部护士长担任,成员包括抽血室护士、护理员、检验科送检员及各实验室送血护工构成。下设四个小组长,分别负责财物管理、环境管理、培养培训管理和质量安全管理。为促进“6S”融合目视法的顺利实施,通过调研,首先对小组组员进行“6S”标准化管理模式和目视法管理模式培训,让组员都能掌握与熟知“6S”管理法的步骤及应用价值和目视法的内容。
1.2.2 “6S”管理方法
①整理(seiri):由财物管理小组负责。按照有必要和没必要的分类原则对抽血室内所有物品进行分类。将抽血室划分四个功能区域,分别为条码区、采血区,标本签收运送区、物品区。各区域定专人管理,做到责任到人。明确不同区域岗位的工作职责、管理制度及标准化操作流程等,纳入质量控制管理。保证科室内无杂物,将采血流程中必要的物品留下来,消除掉其他不必要的物品。每月按计划请领物品,抽血室内存储一周使用的与采血相关的物品,其余放入库房备用。目的是腾出空间,最大限度的利用空间,防止误用,塑造干净整洁的采血环境,实现空间利用效率最大化。②整顿(seiton):由财物管理小组负责。把整理后留下来的必要物品依规定位置摆放整齐,并贴上标识加以标示。标识上要注明物品名称、有效期及管理者。做到所有区域、物品均有责任者,无死角盲区。物品放置原则做到“易看、易找、易拿、易整理”,确保工作人员能快速、便捷、全面地获取相关物品。目的是使工作场所一目了然,缩短寻找物品的时间,创造整齐的工作环境,消除过多的积压物品,提高工作效率。③清扫(seiso):由环境管理小组负责,由专职院感护士担任小组长进行管理,制订标准化清扫及清洁工作管理目标、操作流程及实施细则。每日清扫消毒抽血室物体表面及地面各处,不留死角。采用不同颜色的拖把、抹布分别擦拭不同区域。专人负责生活垃圾、感染垃圾及锐器盒的处理并在废物处置册上签名登记。创建清洁、清爽、安全的工作环境,保障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及工作效率的不断提高。④清洁(seiketsu):维持上面3S 成果。将整理、整顿及清扫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持续保持工作区域的整洁、有序、安全,定期检查及考核,不断改进与完善护理质量。⑤素养(shitsuke):是“6S”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是最重要的内容[7]。设立培养培训管理小组。定期请检验科专家和护理专家分别对护士、护理员、送检员及护工进行培训。提高完善业务水平,使各位组员遵守各自的岗位职责,对待工作保持积极主动、仔细认真、严谨求实的态度。通过培训,使每位成员养成良好的习惯,工作中遵守规章制度,降低差错率。培养有好习惯、遵守规则的员工,营造团队精神。⑥安全(security):由质量安全管理小组负责。重视全体人员安全教育,每时每刻都有安全第一的观念,防范于未然。抽血室由一名高学历护士担任质控员兼小组长。每周轮流由一名护士每天检查各类物品及各种血标本运送情况,在册登记签名。每周五下午开展1次安全检查例会,总结一周安全情况。每月定期进行护理质控分析反馈,研讨、总结护理安全问题及排查出的安全隐患情况,保障工作流程的持续修正与完善。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检验科及各实验室互动,分析整改,不断改进和提升血标本质量。建立安全生产环境,使所有工作都建立在安全的前提之下。
1.2.3 目视管理法
1.2.3.1 试管帽配不同颜色 目视管理法实施前除加抗凝剂的试管外,干燥管管帽只有一种红色。实施目视管理法后,不同的检查项目配以不同颜色的管帽。如生化管为黄色帽,免疫管为锈红色帽,放射免疫管为粉红色帽,DNA 检测管为大红色帽等等。如医院新增检验项目,应及时与检验科及各实验室对接,了解该检验项目试管类型,抽血量及检验时间,以免发生差错,延误患者的诊断。
1.2.3.2 完善条码纸上标识 与信息处协商,将以前除患者信息外只标识检验项目的条码升级为颜色帽+检验项目,例如:生化项目为“黄色+生化项目”,血常规项目为“紫色+血常规”,凝血四项为“蓝色+凝血四项”等。
1.2.3.3 制作格子盘并书写标识 制作放置不同项目和不同实验室标本的格子盘并书写标识。目视管理法实施前血标本采集后放置在一个大盒子里等待送检员或护工运送。实施后,不同的血标本分别放置在书写相应项目的格子内,半小时内督促送检员或护工签收后运送。
收集实施“6S”融合目视管理法前(2018年5月)采集的全部血标本共103 916 份中的不合格标本数及实施后(2018年12月)全部血标本共102 873 份中的不合格标本数,比较实施“6S”融合目视管理法前及实施后门诊抽血室血标本不合格率及原因。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施“6S”融合目视管理法后,2018年12月的血标本不合格率低于2018年5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6S”融合目视管理法管理实施前后血标本不合格率的比较(n)
实施“6S”融合目视管理法后,2018年12月不合格血标本中的护士因素为1例,少于2018年5月的10例;打码贴码护理员因素为9例,少于2018年5月的32例;送血员因素为4例,少于2018年5月的19例(表2)。
表2 “6S”融合目视管理法管理实施前后血标本不合格原因的比较(n)
“6S”管理是对人、事及物进行精细化管理的一种模式[8-9]。现代护理中应用的“6S”管理模式包括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洁(seiketsu)、清扫(seiso)、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6个方面[10]。目视管理法又称可视化管理[11],广泛应用于护理领域[12],是用简单明了的标识、图表把复杂的、抽象的信息表达出来[13]。门诊抽血室工作人员涉及采血护士,打码贴码护理员,检验科送检员,各实验室送血护工,物品搬运护工和保洁员。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6S”融合目视管理法后,2018年12月的血标本不合格率低于2018年5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门诊抽血室应用“6S”管理法融合目视管理法可以有效地减少不合格血标本,减轻患者痛苦,减少护理纠纷[14]。
“6S”管理模式打造绿色、整洁、优美、安全、温馨的医院环境,对提升护理管理质量尤为重要[15-16]。“6S”管理提倡从小事做起,重在坚持[17],目视管理利用各种醒目标志、流程图、不同颜色、定置管理等方式向工作人员传递更直观的信息[18],从而实现自主管理和自我控制[19]。临床护理工作中将“6S”管理模式和目视管理法融合起来是为了规范护理行为,简化流程,使团队成员快速便捷准确地执行各项工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实施“6S”融合目视管理法后,2018年12月不合格血标本中的护士因素为1例,少于2018年5月的10例;打码贴码护理员因素为9例,少于2018年5月的32例;送血员因素为4例,少于2018年5月的19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6S”融合目视管理法有利于提高护士的工作质量,提高护理管理水平。
“6S”管理模式通过科学合理地进行现场安置,使物流、人流、信息通畅顺利,塑造温馨、整洁、安全、文明的工作环境[20]。目视管理法可以维持严谨的医疗工作环境[21]。两种管理模式融合起来使抽血室的工作环境更加人性化,使每位工作人员心情愉悦,提高他们的满意度,从而减少差错,有助于提高抽血室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不合格血标本的发生。
综上所述,“6S” 管理法融合目视化管理模式可以化繁为简,使护理工作和流程规范化、透明化、简单化[22],有助于各项护理工作的推进,减少抽血室不合格血标本,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患者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