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珊 王 磊 谢淑琴
江西省妇幼保健院产科,江西南昌 330006
尿潴留是产科常见并发症,若不能及时处理容易引起膀胱过度充盈、下腹胀痛不适等不良情况,影响子宫收缩,增加泌尿系统感染风险,严重时甚至诱发产后出血,不利于产妇产后康复[1]。因此,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产妇尿潴留症状,促进自主排尿尤为重要。目前临床上对于尿潴留首选腹部按摩、热敷、熏蒸、流水声诱导等保守方式进行干预,效果欠佳时予以新斯的明肌内注射[2]。但仍有部分产妇经西药注射治疗后效果难以令人满意,转为留置导尿管,不仅增加了产妇的不适感,也增加了泌尿系统感染风险[3]。近几年,中医在产后康复治疗中的效果越来越得到医患的认可,本研究选取我院产科病房住院的80例已结束妊娠的产后尿潴留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温针灸配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产后尿潴留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2月我院产科病房住院的80例已结束妊娠的产后尿潴留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研究组产妇年龄21~38岁,平均(28.62±5.33)岁;孕龄37~42周,平均(39.13±1.64)周;尿潴留病程6~40 h,平均(22.24±4.37)h。对照组产妇年龄22~38岁,平均(28.73±5.41)岁;孕龄37~42周,平均(39.22±1.57)周;尿潴留病程6~40 h,平均(22.31±4.42)h。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①单胎足月妊娠产妇;②初产妇;③产妇孕周均满37~42 周;④产妇经阴道分娩,产后明确诊断为尿潴留;⑤B超及产前检查无明显高危因素产妇;⑥产妇均对本研究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妊娠期并发症者;②分娩前有尿路感染者;③有针灸禁忌证或对中药过敏者;④有未治疗的肾结石或膀胱结石、输尿管结石病史者。
研究组产妇予以中医治疗:①口服补中益气汤加减。汤方:黄芪30 g、白术15 g、陈皮15 g、升麻8 g、柴胡8 g、人参10 g、甘草6 g、当归15 g、桔梗10 g、通草15 g、茯苓20 g、益母草30 g、车前子10 g、瞿麦10 g。1 剂/d,水煎服,早晚各1次,饭后半小时温服。②温针灸穴位针刺。取穴:中极、关元、气海为主穴,双侧肾俞、双侧三阴交、双侧足三里为配穴。中极配三阴交、关元配肾俞、气海配足三里,每次治疗取其中1~2 组穴位,得气后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点燃,每次燃烧枣核大艾团2 团后起针。
对照组产妇予以西医治疗:甲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上海信谊金朱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15702;生产批号:1910806;规格2 ml∶1 mg),0.5 mg/次,1次/d,肌内注射。
经两种方案均无效时,行留置导尿。
比较两组产妇的治疗效果、导尿管留置率、首次排尿时间、膀胱残余尿量及产后生活质量评分。
①尿潴留治疗效果评价标准。治愈:治疗2 h后能够自行排空膀胱;显效:治疗2~3 h后能够自行恢复排尿;有效:治疗3 h 以上仍无法自行排尿或排尿不畅,继续用药后于产后16 h 能够自行排空膀胱;无效:治疗后或产后16 h 仍无法排尿,需无菌下留置导尿管。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4]。②产后生活质量使用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LQ-C30)[5]进行评估,包括情绪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5个维度,单项维度总分0~100分,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量表信度系数为0.91,信度良好。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产妇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导尿管留置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研究组产妇的首次排尿时间短于对照组,膀胱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研究组产妇的产后情绪功能评分、躯体功能评分、社会功能评分、角色功能评分、认知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产后尿潴留是产科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占所有产妇的0.45%~14.10%。临床研究表明,随着妇女生育年龄的增长、分娩镇痛技术与助产技术的应用及宫腔封闭等导致产后尿潴留的发生率不断升高。产后尿潴留对产妇危害较大,产妇不仅会因膀胱充盈而引发下腹部不适感,增加泌尿系统感染风险,还会阻碍宫腔内积血排出,影响子宫复旧[6]。部分产妇还会出现产褥感染、产后出血、子宫脱垂、膀胱破裂等危重症情况,大大增加了产妇痛苦,影响产妇产后康复和母乳喂养的顺利实施。因此,若发现产后尿潴留需及时进行处理以改善产妇预后。
表1 两组产妇治疗效果及导尿管留置率的比较[n(%)]
表2 两组产妇首次排尿时间及膀胱残余尿量的比较(±s)
表2 两组产妇首次排尿时间及膀胱残余尿量的比较(±s)
组别 首次排尿时间(min) 膀胱残余尿量(ml)研究组(n=40)对照组(n=40)t 值P 值11.24±3.27 26.52±5.91 29.553<0.01 16.44±2.24 36.82±7.73 57.542<0.01
表3 两组产妇产后生活质量的比较(分,±s)
表3 两组产妇产后生活质量的比较(分,±s)
组别 情绪功能评分 躯体功能评分 社会功能评分 角色功能评分 认知功能评分研究组(n=40)对照组(n=40)t 值P 值76.14±13.22 64.51±10.43 5.564<0.05 78.32±17.50 64.73±16.35 4.911<0.05 78.50±20.44 67.22±10.42 3.490<0.05 70.31±15.73 48.52±16.91 8.761<0.05 78.62±14.32 69.73±11.11 3.926<0.05
目前西医对于产后尿潴留首选听流水声、温水冲洗、熏蒸等诱导排尿手段,效果欠佳时一般采取新斯的明肌内注射+留置导尿[7]。但对于留置导尿的产妇不仅存在明显的不适感,导致生活质量下降,还容易因尿管长期置于尿道内破坏尿道的正常生理环境、增加细菌逆行感染的风险。中医学认为产后尿潴留属“癃闭”范畴,病位在膀胱,主要病机为产后元气大泄、气虚下陷,不能升清泄浊,肾和膀胱气化失司导致排尿困难甚则闭塞不通,故小便不通[8]。《傅青主女科》也指出:“妇人产后多虚多瘀”,血瘀而致膀胱气化不利[9]。另外,产妇产时痛苦惊慌、产后情绪抑郁等情志因素也会导致肝失疏泄、气机失调、气滞水停。因此临床辨治应解决气虚、肾虚、气滞、血瘀问题,宜补中调气,调节升降枢机。
针灸和中药均为中医常用治疗方式,可驱邪扶正、平衡阴阳。针、灸、药各具优势,也有其自身局限性。其中针灸外治,主治经络;中药内服,主治脏腑。二者兼施并用能够扬长避短,起到相辅相成、增强疗效、缩短疗程的效果。本研究针对产后尿潴留的病因病机选择温针灸配合补中益气汤进行治疗。其中温针灸结合针刺与艾灸,在针刺的基础上增加了温热效应[10]。穴位选择中极、关元、气海,配肾俞、三阴交、足三里,以此补肾气、理三焦。诸穴相合具有疏通经络、调理下焦、收缩膀胱的作用,从而达到排尿的目的[11]。温针灸温阳补气、祛寒止痛、补虚固脱、消瘀散结、尤其适用于气虚血瘀类疾病,并借助艾灸火的热力作用对人体进行温热性刺激,起到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等功效,针刺的疏通经络配合温针灸的温阳益气[12],兼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主治产后气虚、肾虚、气滞、血瘀而导致产后膀胱司合生理功能失调引起的小便不利。方中黄芪补气、益肺、固表;人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和中;陈皮理气;柴胡、升麻助参、芪以升举阳气;当归补血;益母草活血化瘀兼利尿;瞿麦、车前子泻浊于下[13]。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黄芪、白术、茯苓、当归、益母草均有不同程度的利尿作用,当归可兴奋膀胱平滑肌,益母草可兴奋产后子宫,对产后恶露排出和子宫复旧有促进作用[14-16]。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产妇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导尿管留置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妇的首次排尿时间短于对照组,膀胱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温针灸配合补中益气汤加减对产后尿潴留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在短时间内改善产妇的临床症状。研究组产妇的产后情绪功能评分、躯体功能评分、社会功能评分、角色功能评分、认知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研究组通过改善尿潴留症状和降低导尿管留置率大大提升了产妇的生活质量。另外,在安全性方面,产妇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也证实了中医方案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温针灸配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产后尿潴留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产妇的排尿情况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