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心锋,王共强
(安徽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五病区,安徽 合肥 230061)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理特征为中枢神经系白质炎性统脱髓鞘,目前无确切病因。多认为发病除了与环境因素有关外,还和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因素等有关。近年研究表明,MS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遗传因素可能导致MS预后不良[1]。关于MS的流行病学,多见于国外报道,综合多家观点认为其发病率在200~300/10万左右,国内尚无大的流调研究。胡学强等[2]对广东省容奇镇的居民流调显示,患病率为1/10000。MS临床表现复杂,疾病发作期和缓解期表现多不相同,发作期肢体疼痛,发作性视力障碍最为常见。除此之外,MS病程中可出现认知损害,认知损害程度与该病分型及病程等相关[3]。急性期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为主,有确切疗效[4]。疾病后期激素疗效不佳,症状缓解不明显,加上激素的不良反应,影响治疗。另有报道[5]给予利妥昔单抗,纳他珠单抗及富马酸二甲酯等治疗多发性硬化取得一定疗效,但需要进一步观察其疗效和副作用。近年来,随着中医对MS的认识逐渐加深,中医治疗MS在改善某些症状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不足的是,中医治疗MS的研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缺少大样本的研究。另外,不少学者对该病的辨证及分型尚未达成共识,影响了诊治的推广。现就中医治疗MS研究综述如下。
MS在中医文献中无明确的记载,多数根据不同时期的表现,给予不同的命名。部分医家[6-7]认为,以运动受限为主要表现者应命名“痿证”,以头晕为主要表现者应命名为“眩晕”,“视瞻昏渺”多命名以视力障碍为主要表现。“暗痱”一般用来指行走困难伴有言语不清,表现以步态异常如左右摇晃应命名为“骨繇”。赵雪松等[8]认为,依据其临床表现,MS应命名为“骨痿”。牛磊在介绍郑绍周教授诊疗经验时提出[9]表现为筋骨痿软应命名为“筋骨痿”。有学者[10]认为MS临床表现头疼和背部疼痛应属“痹证”。
马云枝[11]认为MS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肺、脾、肾亏虚,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所致。标实为风、火、痰、瘀等。裘昌林[12]认为MS不同病机特点与不同分期有关,应该针对不同分期来具体分析。急性期实证居多,缓解期则以虚证为主。实证与风、火、痰、湿、瘀等病理因素有关;虚证与肾精不足,督脉空虚等有关。郑绍周[13]认为MS的发病基础是肾精不足,髓海空虚。正气虚弱,内生湿浊,外感六淫邪毒,阻滞经络,筋脉肌肉失养。李建军等[14]认为肾精亏虚,经络瘀阻是MS的基本病机。因气血阴阳亏虚加上外感湿热毒邪,往往导致内生痰、瘀、湿、热等。内生痰、瘀等诸邪,导致经络闭阻,影响精血输布。精血不能上布脑窍,则脑髓失养,神机失用,肢体失主。杨占峰[15]认为MS病机复杂多变,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病机特点。第1阶段,外邪侵犯脑窍,熏蒸损伤脑髓,扰乱神机。第2阶段,神机失用,体无所主,出现各种症状。最后,反复发作,累及脏腑,肺脾肾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输布障碍,形成痰瘀互结,经络阻滞等虚实夹杂的证候。焦俊利[16]认为MS阴阳两虚,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周哲屹等[17]对192例MS患者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前后进行辨证分型发现,激素冲击治疗前肝肾阴虚型39(20.31%),脾肾阳虚型43例(22.40%),脾气虚弱、气血不足型34例(17.71%),血瘀型44例(22.90%),痰(湿)热型32例(16.67%);激素冲击治疗后肝肾阴虚型56例(29.17%),脾肾阳虚型61例(31.77%),脾气虚弱、气血不足型13例(6.77%),血瘀型46例(23.96%),痰(湿)热型16例(8.33%)。激素治疗后证型以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血瘀等证型为主,认为可能是与大剂量激素耗伤阴液,损伤肾阴,进而导致一系列变化有关。樊永平等[18]对261例MS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提出九种不同中医证型,其中137例肝肾阴虚,占52.49%;44例脾肾阳虚,占16.85%;13例脾气不足,占4.98%;9例阴阳两虚,占3.45%;4例风痰阻络,占1.53%;心肾两虚、气血两虚、血虚肝郁、气虚兼血瘀各1例,分别占0.38%;痰瘀湿热等诸邪合计50例,占19.16%。周德生等[19]根据自制的中医四诊量化评定表,对223例来自三家不同医院的MS患者进行辨证分析。共收集到符合标准的128例,辨证分型以肝风内动、风痰阻络为主者18例、占14.1%,以阴虚络阻为主者19例、占14.8%,以湿热阻络为主者22例、占17.2%,以瘀阻经络为主者23例、占18.0%,以气血两虚、经气不利为主者46例、占35.9%。王宝亮等[20]在对10年间观察的163例MS患者按照中医辨证的方法分型,共得出11个不同的中医证型。其中肝肾阴虚型54例,为最常见的类型。脾胃亏虚型、瘀血阻络型各21例,肾阳亏虚型18例,阴阳两虚型、气虚血瘀型各10例,其他还有肺脾气虚型9例,湿热侵淫型、痰湿雍盛各7例,气阴两虚型4例,风痰痹阻型2例。范柳芳等[21]认为,MS最常见的中医证型是肝肾阴虚。虽然不同学者对MS有着不同的分型,但通过文献总结分析发现,多数医家按照虚实分类,虚证以肝肾阴虚、脾胃虚弱等最为常见。实证如湿热浸淫、痰瘀闭阻等为常见的分型。
王翌[22]治疗缓解期MS患者用补肾解毒通络方与银杏叶片对两组各32例治疗3个月,结果补肾解毒通络方治疗组总有效率96.88%,银杏叶片治疗组总有效率84.38%,有统计学差异。时丽敏[23]以改良平复汤联合激素治疗35例1个月,联合治疗组显效17例(48.57%),有效16例(45.71%),无效2例(5.71%),总有效率94.29%,复发率5.71%;单纯激素治疗组显效9例(25.71%),有效15例(42.86%),无效11例(31.43%),总有效率68.57%,复发率25.71%。有显著性差异。吴鹏等[24]用养肝滋肾方联合强的松治疗22例1个月,与23例仅常规强的松治疗比较,加用养肝滋肾方治疗组完全缓解4例(14.5%),显效10例(56.0%),有效6例(19.5%),无效2例(10.0%),总有效率90.0%。23例单独强的松常疗组,完全缓解1例(5.0%),显效5例(27.9%),有效9例(35.2%),无效8例(31.9%),总有效率68.1%,有统计学差异。刘洁等[25]在为期3年的中医治疗缓解期MS的研究中,对肝肾阴虚型给予滋阴固本颗粒治疗取得满意疗效。对照组用银杏叶片维持治疗。对照组的复发率、总有效率均低于治疗组。治疗组在改善神经功能障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优于对照组。钱百成等[26]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时,加用滋阴固本颗粒联合治疗,并与单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相比较,治疗27天,结果参滋阴固本颗粒组在临床症状体征、神经功能缺损评分、EDSS评分等指标改善程度高于西药组,有统计学差异。古春青等[27]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对照组仅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组给予中药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根据中医辨证把观察组分为气血亏虚型和脾肾阳虚型。观察组气血亏虚者联合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脾肾阳虚者联合四君子汤治疗。研究发现,中药联合糖皮质激素总有效率高于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王耀荣[28]根据中医辨证,在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通络益髓方治疗30例,和单纯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的29例比较,联合治疗组速效16例,显效9例,有效6例,无效0例,总有效25例(83.8%)。单纯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组速效4例,显效7例,有效12例,无效6例,总有效11例(37.9%)。结果有显著性差异。李霞等[29]在中西医结合治疗MS的研究中,对照组给予强的松口服治疗,观察组给予中药头风灵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后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总有效率、3个月复发率无差异。EDSS评分结果显示两组无差异。
由于MS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发作期及缓解期症状亦不相同,所以目前该病尚无统一的中医病名。不同学者对于本病不同时期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也持不同观点。在此基础上的辨证论治则没有公认的标准,无明确的疗效评定指标,使MS的中医研究尚处在临床经验总结阶段。随着研究的深入,对MS不同时期的疾病命名和病理机制会逐渐形成共识,辨证论治也会逐渐形成理论框架和诊疗指南,从而更好的指导MS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