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玉娟
(海南省文昌市人民医院中医科,海南 文昌 571300)
湿疹主要表现为皮肤的红斑、渗出、糜烂、水泡、瘙痒等症状。主要用激素类、抗组胺类药物内服、外用涂擦治疗,且长时间使用有副作用[1]。笔者用《金匮要略》麻杏薏甘汤随症加减治疗湿疹取得较好疗效,总结如下。
《黄帝内经》曰:“有诸内,必形诸外。”中医认为尽管湿疹是表现在皮肤的病变,但是与体内阴阳气血盛衰息息相关。遵整体观及辨证论治,通过内调使机体的脏腑功能失调达到平衡,虽不治皮,而皮病自愈。
本病病因有外因、内因两种,为风、湿、热郁于肌肤所致。外因主要为感受风湿之邪气。一则感受风邪,机体汗出感受风邪,汗出不彻,风湿闭阻于肌肤;二则久居寒湿的环境,寒湿侵袭人体不即发病,而是客邪留于肌肤、经络,久之皮肤汗孔闭阻不通。内因可由人的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倦损伤所致脏腑功能失调,内生湿热,湿热蕴结阻遏气血运行而形成湿疹。外感风、湿之邪气,或内生湿患。其共同的特点是风寒湿邪凝滞肌肤,风与湿合,湿邪容易化热化燥。因此,湿疹的病机主要是风湿在表,从阳化热,因此有瘙痒、红斑、糜烂等症状。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2]。因此风湿致病,治以辛散、淡渗之法。麻黄善于辛开散表邪,宣肺效果最佳,且肺主皮毛,使邪从外解,应用小剂量麻黄,微发其汗,使阳气内蒸,湿邪无以容;麻黄不宜大量使用,若大发其汗,则风邪易祛,湿性黏滞反而不能随汗而出;“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淡渗利湿为治湿之原则。宣肺祛风,健脾利湿为基本治疗原则。
麻杏薏甘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证治》,曰:“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哺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3]尤在泾认为麻杏薏甘汤“此亦散寒除湿之法,日晡所剧,不必泥定肺与阳明,但以湿无来去,而风有休作,故曰此名风湿,然虽言风而寒亦在其中。观下文云,汗出当风,又曰久伤取冷意,可知矣”。麻杏薏甘汤可用于治疗风湿之疾,因此可拓展用于治疗湿疹。
麻杏薏甘汤原方药用麻黄去节半两,炙甘草一两,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其中麻黄辛温,杏仁苦平,薏苡仁甘淡寒,甘草甘温,寒热并用,宣降平调。方中麻黄开表散邪,使邪从外而解,且肺主皮毛,麻黄宣肺,肺气通则表和,起到提壶揭盖的作用。杏仁与麻黄配伍,其功效利气而破壅,两者共同起到宣利气机、通痹止痛之用。薏苡仁甘淡、微寒,功用甘淡利水渗湿。风湿郁久而不解,从阳化热,因薏苡仁微寒之性,故能清热,薏苡仁与麻黄相配伍,使在表之风得散,在内之湿得利。甘草调和诸药,健脾补中,脾升清功能正常,湿无以内生。
患者,男,56岁,因“皮肤瘙痒伴脓疱、渗出1月余”就诊。劳作时汗出,继而淋雨,随后出现以颈部、胸部、上肢为主的湿疹、脓疱、糜烂、渗出、瘙痒,伴有头晕、口干,舌淡红苔黄腻,脉滑数。病因为汗出当风,汗出不彻,且淋雨,伤于湿气,风湿邪气滞留在肌肤。风为阳邪,易伤阳位,则病位为腰部以上。湿为阴邪,风湿相合,从阳化热,可见糜烂、渗出。头为诸阳之会,湿邪伤人,清阳不升,则见头晕。风湿化热,则见口干。《丹溪心法》曰“外湿宜表散,内湿宜淡渗”,病位在表,属于外湿,因此予麻杏薏甘汤加减以疏风解表、清热利湿。蜜麻黄10g,炙甘草10g,杏仁15g,薏苡仁20g,连翘10g,黄芩15g,白鲜皮15g。日2次,水煎服。服用3剂后湿疹好转,头晕、口干、瘙痒等症缓解,脓疱逐渐干燥。服用1周后湿疹消退,续服1周后痊愈,随访半 年未再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