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治国 马越 于利娜 包小波 熊燃
随着世界各国逐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中老年疾病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我国65岁以上人群中,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患者约占1.7%,每年新发病患者约为10万以上[1]。PD又称“震颤麻痹”,好发于中老年人,以肌强直、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行走姿势异常为主要临床特征,易出现运动减少、心肺功能减退、全身肌肉明显萎缩、四肢肌力减弱、易摔倒等并发症,致使患者逐渐丧失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疾病早期多以拟多巴胺类药治疗为主,如长期治疗药物疗效减退或出现严重症状波动和异动症,可考虑神经核团毁损术或脑深部电刺激术(DBS)[2]。药物治疗虽能较好缓解PD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延缓病情进展,但对于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和姿势异常等症状未见明显效果。目前常采用步态训练、节律提示、跑步机训练、渐进式抗阻训练、认知负荷训练、强制性运动疗法、水中运动疗法、太极拳训练、舞蹈训练、康复机器人训练、虚拟现实技术、行为观察治疗和运动想象训练等康复治疗手段。因不同PD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为维持或改善PD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可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本研究旨在运用全身振动训练联合四肢联动训练对PD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进行观察,具体研究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10月在我院住院的PD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0例。纳入标准:符合国际运动障碍学会(MDS)PD 临床诊断标准[3],且具有PD典型症状与体征;Hoehn-Yahr分级Ⅱ~Ⅳ级,能独立行走;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病情波动、心肺功能低下等;认知功能障碍明显、痴呆、言语障碍等;各种原因所致的继发性PD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或肌肉骨骼系统疾病。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s)
表1 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s)
?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系统化、个体化的抗PD 药物治疗,接受常规日常行为指导、心理疏导、健康教育和饮食指导,并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全身振动训练联合四肢联动训练。康复训练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个体反应,若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停止训练。
1.2.1 常规康复训练 ①运动疗法训练:降低肌张力训练,改善关节活动度训练、关节松动训练、坐位平衡和立位平衡训练、转移训练、步态姿势训练等。②作业疗法训练:心肺功能训练、协调性训练、手功能训练等改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③言语吞咽训练:呼吸训练、发声训练、调音训练、吞咽训练等。④常规物理因子治疗。⑤针灸、推拿、中药外用等治疗。各项目治疗时间均为1次/d,6次/周。
1.2.2 全身振动训练 康复治疗师指导患者站立于肢体振动康复训练器(德国SVG公司)振动平台上,双膝关节保持微屈曲状态,双上肢同时抓握振动环将振动绳拉直,家属做好保护。训练时,根据患者的适应程度选择缓解肌张力的振动频率(6~11 Hz),10 min/次,1次/d,6次/周。
1.2.3 四肢联动训练 由康复治疗师全程指导,根据PD患者不同肢体、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情况,采用四肢联动全身功能康复器(美国Nustep品牌nust-t4型号),由健侧肢体或相对功能较好的肢体带动患侧肢体或功能相对较差的肢体进行四肢同步训练;患者尽可能加大躯干摇摆和旋转的幅度和强度,并进行适当的头部运动;30 min/次,1次/d,6次/周。
1.3 疗效评定 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FMA)、Berg平衡量表评定法(BBS)、计时起立- 行走测试(timed up and go test,TUGT)、改良Barthel评定法(MBI)进行疗效评定。所有康复评估均由同一名康复医师完成。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分、BBS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FMA评分、BB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后FMA评分、BB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治疗2个月后FMA评分、BBS评分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UGT评分、MBI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TUGT评分、MBI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2个月后TUGT评分、MB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治疗2个月后TUGT评分、MBI评分均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分、BBS 评分比较(±s) 单位: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分、BBS 评分比较(±s) 单位:分
?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UGT评分、MBI评分比较(±s) 单位: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UGT评分、MBI评分比较(±s) 单位:分
?
PD 病程具有迁延性,病情呈进行性加重。运动功能障碍是导致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丧失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存在平衡障碍的PD患者更易发生跌倒。早期康复训练可有效重塑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改善或替代受损神经的残余功能;持续性康复训练可维持和扩大患者关节活动度,缓解全身肌张力,改善患者坐立位平衡能力,纠正异常姿势,提高步行能力。Arnold等[4]研究表明,跑步机训练可通过升高多巴胺能神经递质水平,改善患者运动功能。Marusiak等[5]研究证实,训练使患者的僵硬和肌张力降低,可能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NDF)增加相关。
全身振动训练又称全身振动疗法,是利用机械振动原理改善人体本体感觉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功能障碍。曹锡忠等[6]研究表明,振动刺激作为一种外源性刺激,在肌肉主动收缩的前提下,能促使中枢神经系统发出调节指令,激活潜在的运动单位,使肌肉在实际的运动中募集到更多的运动单位,从而增加肌肉收缩力量。这与Brunetti等[7]研究结果一致,后者还证实全身振动具有提高患者骨密度、减轻骨质疏松等作用。Constamino C等[8]研究发现,振动刺激患侧上肢肌肉,可显著降低肌张力及疼痛,改善患侧上肢功能。
四肢联动训练是现代康复训练的一种新型康复手段,主要通过上肢屈伸、下肢蹬踏的方式达到四肢主动或被动运动的目的,可达到以下效果:①改善关节活动度,减少关节粘连的发生,促进肢体关节间挤压,改善肢体本体感觉,增加凸凹关节面的相互滑动,促进关节液循环,牵伸关节周围软组织,维持关节正常活动范围。②有效降低僵硬患肢的肌张力,改善四肢协调性运动。③加强头部运动,刺激前庭器官兴奋,改善人体平衡功能。④增强躯干旋转和摇摆的幅度和强度,缓解躯干的僵硬状态,加强躯干运动的稳定性和灵活性,改善四肢运动功能。郝双阶等[9]研究显示,四肢联动可帮助肌肉无力或肌力较差的患者在早期进行肢体运动训练,肢体交替运动可有效维持关节活动度和加强肢体的协调性。亦有研究报道,四肢联动可增加皮肤触觉和本体感觉输入,并对下肢关节周围的肌肉和韧带进行不同程度的牵伸[10],由健侧肢体带动患侧肢体或上肢带动下肢,亦可由一肢带动三肢,更好地适应不同肢体、不同程度运动功能障碍的PD患者。朱佳伟等[11]研究证实,四肢联动还可促进脑卒中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及平衡功能,并可促进下肢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全身振动训练联合四肢联动训练对PD 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康复训练,对PD 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善更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