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琦 宋鑫荣 张晓鸽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指颈椎退变引起的神经根病变,是颈椎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通常可与其他类型合并存在[1]。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以中年人为主要发病群体,且近年来,该疾病的发病年龄逐渐趋于年轻化,患者发病后会出现颈肩部疼痛及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及无力等多种临床表现,可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及日常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2]。中医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治疗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其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中的表现也颇为突出[3]。穴位贴敷是中医治疗中的代表性方法之一,其主要通过把药物调制成糊状、丸剂、饼剂或熬成膏状,再直接贴敷于穴位、患处,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无痛穴位疗法,但仅单纯采用一种方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欠佳[4]。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施氏温针灸配合穴位贴敷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疼痛程度及活动度的改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9年5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7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配合穴位贴敷,观察组采用施氏温针灸配合穴位贴敷。对照组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31~67岁,平均年龄(49.73±3.51)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病程(2.58±0.49)年;体质量指数17~26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1.19±1.16)kg/m2。观察组中男24例,女14例;年龄32~67岁,平均年龄(49.82±3.54)岁;病程4个月~4年,平均病程(2.61±0.52)年;体质量指数17~27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 (21.26±1.18)kg/m2。统计学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无精神疾病障碍;临床与影像学资料均完善。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内科疾病,无法耐受手术;颈部骨折、感染或肿瘤;存在明显颈椎不稳或成角、滑移表现。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联合穴位贴敷进行治疗,选取大椎、天柱、后溪及颈椎夹脊等穴位,常规消毒,针尖向脊柱方向与脊柱呈25°~30°夹角进针,进针深度0.5~1 mm,施捻转提插补泻法,得气后停止运针,留针20 min,中间行针2次,1次/d,隔日1次,6次/周,3周为1个疗程;穴位贴治疗具体内容如下:穴位同上述针刺一致,药方组成为白芥子散加减,采用姜汁调匀后做成药丸,直径约为1 cm,7 d贴敷1次,每次贴敷时间为1.5~2 h,避免皮肤起泡,共治疗3次。观察组采用施氏温针灸配合穴位贴敷进行治疗,穴位选择、针刺方法及穴位贴敷内容与对照组一致。针刺得气后,在上述穴位进行温针灸,灸2壮/穴,隔日1次,6次/周,3周为1个疗程。
1.4 评价指标 ①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4]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评分标准: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但尚可忍受,7~10分为剧烈疼痛且难以忍受。②采用头盔式颈椎活动测量仪对两组患者的颈椎活动度进行测量评估,包括前屈、后伸、左屈、右屈、左旋及右旋。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均较治疗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s) 单位:分
表1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s) 单位:分
?
2.2 两组患者活动度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活动度较治疗前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活动度比较(±s) 单位:(°)
表2 两组患者活动度比较(±s) 单位:(°)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5。
组别 例数 前屈 后伸 左屈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8 36.89±0.92 40.42±7.79* 38.92±7.13 44.06±7.92* 31.89±5.12 38.42±6.18*观察组 38 36.93±0.93 46.38±7.72* 38.97±7.14 49.38±8.40* 31.92±5.13 42.84±6.73*t 0.189 3.350 0.031 2.734 0.026 2.982 P 0.851 0.001 0.976 0.008 0.980 0.004组别 例数 右屈 左旋 右旋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8 32.82±6.79 39.59±6.83* 57.63±9.27 67.43±10.25* 58.39±10.38 68.23±10.78*观察组 38 32.85±6.80 44.83±7.26* 57.69±9.28 72.94±11.32* 58.46±10.39 74.89±10.94*t 0.019 3.241 0.028 2.224 0.029 2.673 P 0.985 0.002 0.978 0.029 0.977 0.009
据统计,我国颈椎病的发病率为2.8%~17.6%,其中有60%~70%的患者表现为神经根病变症状,该疾病起病缓慢,也可急性起病,常见于长时间低头等不良姿势者中[5]。
神经根型颈椎病在祖国医学中属“痹症”“颈肩痛”等范畴,其主要病机为气血不足、筋脉空虚,外因是风寒湿邪痹阻经脉,造成局部麻木,筋失所养则筋脉拘急疼痛而难以伸张,使活动功能受限,气滞血液则疼痛[6-7]。因此,临床治疗时应以温阳通络为主。施氏温针灸是中医治疗中的代表方法之一,治疗效果较好,可有效调节神经系统,改善微循环系统,缓解疼痛程度,并可对损伤部位进行修复,改善皮肤的生理功能。同时温针灸可对机体的生理应激系统起到激活效果,通过对神经体液进行调节,提高痛阈,加强免疫功能,提高机体内部的稳定性,并且可对内源性阿片肽类物质的合成分泌起到促进作用,从而发挥出较好的镇痛效果[8-9]。而将施氏温针灸配合穴位贴敷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治疗时,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出针刺与艾灸的协同效果,并采用温热通阳的中药进行穴位贴敷,可进一步对人体经气进行激发,从而发挥出行气通络、祛风散寒及祛瘀开痹之功效[10]。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的疼痛程度均较治疗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两组的活动度较治疗前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表明施氏温针灸配合穴位贴敷可有效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程度及活动度,促进患者病情恢复。
综上所述,施氏温针灸配合穴位贴敷可有效调节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疼痛程度及活动度,利于患者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