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校外主题式美育课程的设计与探索

2021-01-08 07:40马宏君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21年6期
关键词:美育

摘  要:“玩转+”主题美育课程,是把以往“信息传递”的传统课堂模式,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学习领域”。课程包括“玩转+创美”“玩转+动漫”“玩转+素描”等常规课程以及“玩转+博物馆课堂”的活动课程,内容涵盖旅行、红色、环保等主题,以期在多元文化视野中渗透美育影响,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关键词:美育;主题式课程;“玩转+”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502(2021)06-0113-08

作者简介:马宏君,江苏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美术教师,奥体分部教研主管,研究方向为主题式课程构建。

美育,即审美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等相融相促,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未来一段时期学校美育的目标提出了要求:“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1] 把美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基石,形成校外教育发展的新格局,是校外实施美育的使命与职责。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一环,以美术为切口,设定跨领域的多元化主题教学,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儿童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形成完善性格,成为富有情趣的人,享受更丰富的精神生活,以达到美育的目的。

一、“玩转+”主题美育课程的开发背景

美有着动人的力量,教育无美育不完整。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了审美教育对人格培养的重要作用;近代学界泰斗蔡元培先生也指出:“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美育是普通教育的一部分,任何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为目标的教育都不可缺少美育,同时,美育又最充分、最直接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将促进个体平衡、健康地成长和提高个体综合素质作为最根本的任务[2]。审美教育可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提升儿童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拥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美术创作与特定的主题相结合,利用设置的主题情境激发儿童兴趣,不仅对促进儿童的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素养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对提升主题情境中的策略选择与问题解决也有重要意义。这些价值与意义都指向审美教育所赋予的内涵。

笔者所在的江苏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具有开设美育主题课程的良好基础和成熟经验。中心配备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拥有专业的美术教师团队,多年来分门别类开设了很多受儿童喜爱的美术课程,具备开创美育主题课程的能力。在这样的契机下,笔者打破以技能、技法贯穿的教学格局,以融合创新为理念,以主题式课程为主线进行了积极探索,“玩转+”主题美育课程应运而生。

二、“玩转+”主题美育课程的目标

杜威认为“一切学习来自于经验”[3],其启发式的经验教学方法能够在创设情境、明确问题、寻求问题的解决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非常重视活动游戏教学法,他认为游戏中的玩乐能极大激发儿童探索学习的欲望。杜威的“做中学”与皮亚杰的“玩中学”理论,不仅契合校外教育灵活的育人方式,也是实施美育的有效手段。

“玩转+”主题美育课程根据“经验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做中学”“玩中学”等理论,将以往“信息传递”的传统课堂模式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学习领域”,其整体目标是通过创设主题情境来串联知识技能,在跨界的玩与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综合素养。玩,即是体验,儿童在主题实践中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转,就是掌握,在任务设定和小组合作中,儿童能够主动探究知识、加深理解、共同创作,使美育之风旋转辐射开来。

“玩转”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完成课程设定的主题任务,儿童不仅能在美育的世界里游刃有余、得心应手,还能取得学科素养与跨学科素养的均衡发展。通过参与特定主题,儿童感受美好向善的精神力量,洗礼升华思想境界,不断健全完善人格;在互动探究中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形成具有问题意识、批判性、逻辑性、探究性的科学思维;在亲身参与中渗透热爱劳动、服务社会的意识,增强实践创新能力;在不同的主题视野中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团队精神,强化责任担当。“玩转+”主题美育课程在培养健全人格、科学精神、实践创新等方面的目标,同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不谋而合。

三、“玩转+”主题美育课程的内容

“玩转+”主题美育课程立足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目前分设“玩转+创美”“玩转+动漫”“玩转+素描”等课程,并以玩转美术社团为依托,开展了“玩转+博物馆课堂”的活动课程。课程涵盖旅行、红色、环保等主题,让儿童在多元融合视野中不断健全人格,提升美育素养。

(一)主题课程的框架搭建

课程主题包含两条脉络,一条是主题情境脉络,另一条是隐藏在主題之下的知识素养脉络。其中,主题情境脉络融合了美术之外的其他学科,将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交织在多维度的主题中。主题的设置不仅要考虑儿童的兴趣点和接受能力,还要基于不同年龄儿童应具备的审美素养,进行美的引领、文化的浸润和道德的渗透。此外,主题维度也并非一成不变,还会结合当年的热点事件或艺术热点进行调整。因此,浩瀚的世界艺术宝库和不断更迭的美好生活就成为教师取之不尽的创作设计源泉。

1.“玩转+创美”主题课程

“玩转+创美”面向4~7岁儿童,课程设置见表1。这一阶段的儿童手部运动机能得到发展,形象积累有所增加,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有较高的探索欲。儿童在涂鸦、色彩、综合材料、立体装置等活动中,享受动手的快乐,感受艺术带来的乐趣,培养对美的感知力与表现力。

课程内容从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延伸到整个宇宙,从世界大师的作品再回归中国本土文化,还包括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环保装置。教师在课程中引导儿童初识涂鸦的快乐后,使用水粉、丙烯,并结合超轻黏土、纸板等综合材料,进一步感受综合材料创作的愉悦。

2.“玩转+动漫”主题课程

“玩转+动漫”面向7~11岁儿童,课程设置见表2。这一阶段的儿童对现实观察趋于客观,能用细腻、夸张、多变的艺术语言表达自己。主题课程以启动创意思维和勇于参与艺术表达为目标,旨在不断加深儿童对工具、艺术形式、表现手法的了解,鼓励儿童更好地表达情感。

课程内容从异域文化到本土文化,再到现实环境问题的解决,涵盖表情、动漫人物比例、单幅漫画创作、四格多格创编、综合材料装置、定格动画学习,主题的设置依据动漫本身的学习规律,融入情境设计和文化内涵。

3.“玩转+素描”主题课程

“玩转+素描”面向11~16岁儿童,课程设置见表3。这一阶段儿童的逻辑思维已经逐渐建立,可以通过更加立体、写实的课程,不断完善视觉表达的方式方法,提升创作与再现的能力。

课程内容从旅行主题入手,把相较于其他绘画形式略显枯燥的素描同旅行中的吃喝玩乐结合起来,能够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主题课程中,不同地域的特点与素描本位的逻辑学习相结合,如“天府之国”成都拥有火锅美食、熊猫文化等特点,其涉及的美食、建筑等可以与素描中的几何体、静物进行链接,而石膏人像也恰如其分地与古希腊的雕塑艺术契合。

4.“玩转+博物馆课堂”主题活动课程

“玩转+博物馆课堂”面向玩转社团中7~16岁的儿童,课程设置见表4。博物馆承载着一座城市独特的记忆,是百科全书,是永远不会格式化的硬盘。儿童通过参观博物馆,加深对中华文化、地域文化的理解,以美育融合自己的感官,不断完善和提升自身的精神世界。

南京坐拥丰厚的博物馆资源,教师在选择主题时,除了考虑儿童的绘画能力水平,还要综合考虑不同博物馆的展览期限以及当年的热点事件,使其在适合的语境和环境氛围烘托中更好地跨界融合。比如,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开展“走进渡江胜利纪念馆”主题活动;“点燃我的长信宫灯”主题活动正是借南京博物院“兄弟王——从满城汉墓到大云山汉墓”特展(展览期限较短)热度进行重温经典的活动课程。

(二)主题课程的案例展示

1.“玩转+素描”之萨瓦迪卡欢乐行

以“玩转+素描”之萨瓦迪卡欢乐行为例,本期素描新生班的学员集中在二三年级,年龄较小,拥有一定的绘画基础,思维活跃且创造性强,但逻辑思维、空间思维较弱。据此设定课程目标:(1)以小组合作形式,通过图文搜索、询问回忆、撰写旅游任务单等活动来确定泰国旅行的地点,激发学习创作素描的兴趣;(2)选择铅笔、彩铅、签字笔等绘画材料,运用所学习的素描表现方法,以临摹、写生、改创等手法,完成对旅行用品及打卡地点的描绘;(3)在课程营造的薩瓦迪卡欢乐行氛围中进行作品创作、欣赏他人作品,体会合作分享的快乐和艺术美化生活的乐趣。

课程围绕旅行主题和素描创作两个层面展开。主题的选择方面,以旅行为切入点,围绕泰国游这一主题,从制定路线、遇见美食、相约动物等环节进行探究和调查。美术专业能力包括造型构建、艺术表现和创意理念三个方面。造型构建致力于对物体结构的理解和再现;艺术表现倾力于素描刻画的方式,以铅笔、彩铅、签字笔为主要表现形式;创意理念再现儿童对人文环境和艺术表现的思考,体现内心萌动、玩乐、有趣的价值需求。

笔者根据自己多次泰国旅行的经验,结合首次课时与儿童的讨论,将一个学期课程分为四个单元进行实施(详情见表5):(1)解锁神秘行:礼物盒里有什么、带着行李箱出发、自我介绍不可少;(2)逛吃逛喝呀:红牛饮料提个神、鲜榨果汁来一杯、爽口甜美的西瓜;(3)奇妙的动物:神圣的泰国大象、一起看鳄鱼表演;(4)挥别舍利塔:乐达纳舍利塔。

第一单元:解锁神秘行。“礼物盒里有什么”——观察神秘礼物盒,讨论正方体的结构走向,完成正方体礼物盒的绘制,收获前往泰国的机票护照。“带着行李箱出发”——畅谈行李箱的样子,比较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区别,观察灯光下长方体的明暗变化,用叠加的排线完善登机箱。“自我介绍不可少”——抵达泰国之后先做自我介绍,选择自己名字中的一个字母进行变形,体会字母由平面向立体的转换。

第二单元:逛吃逛喝呀。徜徉在红牛饮料和鲜榨果汁中,儿童体会着从长方体向圆柱体的过渡。大胆创意,贴心地为爸妈准备了威士忌和RIO,把浩瀚的星空和巍峨的高山装进了果汁。热带国家,吃上几口爽甜的西瓜也是必不可少的。大家观察着静物台上的西瓜,思索着锥体的排线方法,飞快地挥舞着彩铅,等待画完之后的甜蜜分享。

第三单元:奇妙的动物。这个单元我们与大象和鳄鱼相约,通过视频介绍、故事分享,共同感受异域的象文化和鳄鱼文化。大家分析出动物的形象是哪些几何体的变形,简单地起形之后,用新的表现手法——签字笔来刻画细节。儿童的绘画线条虽然不够老练、整齐,但交错的长短线和着果敢的曲直线,正好演绎出大象和鳄鱼厚重、粗糙皮肤的肌理感。

第四单元:挥别舍利塔。金碧辉煌的高大建筑直冲云霄,在梵音袅袅的佛教圣地,我们结束了别样的课程旅行。在了解了视点和视向的知识后,儿童分析出从地面仰头观察舍利塔采用的是仰视视角,讨论出仰视看到的乐达纳舍利塔更有气势、更加神圣,继而用弧线与直线的相互交叠,再现出舍利塔圆形塔身的柔美与尖顶设计体现的刚劲威严。

连续的单元在完整的主题中连接丰富的情境,素描中的知识技法任务也符合层层递进的规律。学生在旅行主题中规划路线、分享故事,跨越美术、文学、设计等学科的壁垒;在铅笔、彩铅、签字笔中变换,融合多样的绘画形式;在分组讨论、自我思索中完成作品,实现创造力与探索力的提升。基于本期主题课程,学生也有自己的思考拓展:有的同学爱上了字母变形,创作了一系列有故事、有情景的立体字母;有的同学变身RIO代言人,每一幅画作都有RIO的参与。这些都是在主题情境中的个人探索与审美选择。

2.“玩转+博物馆课堂”之走进渡江胜利纪念馆

再如“玩转+博物馆课堂”中的“听革命故事 育时代新人——跟随李剑锋将军走进渡江胜利纪念馆”的案例。参与学生涵盖美术班、朗诵班学员,年龄集中在7~8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和参与公共学习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教师应当积极引导他们参与爱国主题教育。本次活动课程以红色主题切入,开展时间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能有力助推少年儿童在此情境中感悟历史,提升家国素养。本次活动课程的目标为:(1)在聆听革命故事、参观渡江场馆、齐诵毛主席诗歌、写生“胜利之船”等环节中,多方位感受渡江战役的故事,追寻可歌可泣的革命精神;(2)通过诵读、绘画等跨领域的体验活动,抒发爱党爱国情怀,做有理想、有梦想的新时代好少年;(3)在诵读诗歌和绘画写生活动中,领悟语言节奏的魅力和美术线条色彩的变化,体会艺术表达情感的力量。

本次活动课程围绕红色主题和艺术表现两个层面展开,具体内容见表6。红色主题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契机,以渡江胜利纪念馆为依托,通过听将军讲革命故事、参观渡江场馆进行直观体验。艺术表现包含语言表达和美术写生,围绕与渡江战役相关的诗歌和胜利之船展开。活动课程分为“聆听革命故事”“参观渡江场馆”“齐诵毛主席诗歌”“写生‘胜利之船’”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聆听革命故事。亲历渡江战役的新四军老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8军原副政委,当时已经94岁高龄的李剑锋老将军给孩子们讲述了当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占领总统府、解放南京、解放全中国的故事,还动情地追忆了当年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友谭义联,演唱了歌曲《今年是个胜利年》,用他亲身经历的革命故事教育孩子们要时刻缅怀革命先烈,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孩子们与将军热切交流“有没有见过毛主席”“第一次打仗时的感受”“解放南京时的心情”等问题,他们的目光坚定又热烈,在将军动人的革命故事中受到教育和鼓舞。

第二部分:参观渡江场馆。跟随场馆讲解员,孩子们探寻了渡江战役前的国内形势、准备渡江迎接解放的史实、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场景、把红旗插遍全中国的辉煌。通过追忆那段惊天动地的革命历史,孩子们体会到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表示要始终秉承革命先烈不怕困难、勇敢奋斗的拼搏精神,把这份爱党爱国的红色基因传承下去。

第三部分:齐诵毛主席诗歌。在纪念馆前厅,语言教师首先为大家解析了毛主席诗词《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创作背景及韵律特点,继而孩子们和李将军一起,用满怀激情的语调朗诵了这首诗歌。“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琅琅的诵读声点燃了孩子们心中的爱国火种,激荡起浓烈的爱国情感。

第四部分:写生“胜利之船”。作为渡江战役胜利和南京解放这两大重要历史事件的见证者,这艘钢质蒸汽机动船曾在1949年渡江战役中搭载邓小平和陈毅渡过长江,立下赫赫战功。带着对“京电号”的理解和感悟,学员们分析它的造型特点和细节特征,各自占据有利地形,用画笔描绘着自己心目中乘风破浪的“渡江第一船”,用艺术的方式歌颂渡江胜利的革命故事!

这些玩转的环节跨越了语言、美术、历史、道德等多门学科,汇聚着浓烈的爱国情感、艺术情感。这些情感充盈在孩子们心间,这种大爱之心和大美之艺,助推孩子们的“大德之境”,显示了美育的力量。

四、对“玩转+”主题美育课程的评价和反思

(一)对“玩转+”主题课程的评价

玩转课程以表现性评价为主,注重主体性、过程性和发展性,通过学生自评表、小组互评表、教师评价表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分为优秀、一般、需要努力三个等级,评价内容围绕课程目标来制订。

学生自评表囊括整个学习过程,从课题兴趣、主题调研、小组合作、美术技能、作品完成度、文化领悟度等方面设置详细的评价内容。以“萨瓦迪卡欢乐行”为例,通过“我积极参与了旅行路线的搜索和调研”“我在小组合作中完成了旅行任务清单的讨论”“我能够使用铅笔、彩铅、签字笔等多种形式去表现”“我运用所学素描知识独立完成了旅行素描的创意绘画”等第一人称的评价内容,让学生对课程学习进行自我检阅。小组互评表从素材搜集、创意贡献、表达展示、团队协作等比较宏观的模块进行评价,小组成员依据这些层面对组内的其他人进行评分,以此来相互激励、促进学习。教师评价表则根据课程目标,对学员的综合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设置了“旅行路线及任务清单的设计具有泰国特色”“运用铅笔等基础素描工具完成作品造型与刻画”“能根据旅行清单中的作品主题进行有意义的创意表达”等评价内容,以此来鼓励、肯定学生的课程学习。

儿童對这种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很感兴趣,且愿意参与到评价中来,能够比较客观地看待自己及他人的学习情况,且因怀揣着为小组做贡献的愿望,学习积极性也被有效调动起来。

(二)对“玩转+”主题课程的反思

儿童通过玩转的主题课程,习得了美术技艺,拥有了美的记忆,提高了探究能力和综合素养。但由于课程还处在探索的初期,有诸多地方还需改进与完善。一是增加科目辐射,细化学科分支。由于美育涵盖广泛,目前仅有的几门科目远远无法满足儿童的多样需求。日后可联合不同学科,整合自然社会资源,探索更多的“玩转+分支学科”。二是拓展线上资源,联袂微课教学。线下传统教学辐射人数有限,5G时代,联袂微课教学,开发短小精悍的高品质主题微课,可充分利用儿童的碎片时间。三是强化理论支撑,深挖主题设计。校外学生年龄层次跨度大,需要不断加强美育教学与学生心理等方面的理论实践学习,扩大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美育覆盖度。

一个时代的审美选择与审美能力彰显着民族与时代的质量,美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教育本身就是践行美的过程。依托主题设定的“玩转+”校外美育课程,旨在为少年儿童打好人生底色,玩出精彩、转出希望,引领广大少年儿童走进真善美的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20-10-1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

2020-10/15/c_1126616323.htm.

[2] 杜卫.美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25.

[3] [美]约翰·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赵祥麟,王承旭,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331.

猜你喜欢
美育
德润童心 雅美育人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校外小记者项目的美育课程研究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回顾青年学者们的思考
新时代我国美育研究的进展与使命
挖掘绘本美育功能 培养幼儿审美能力
试论文学美育中的审美评价能力——兼论“多元解读”和“多元有界”
“研教”转向“研幼”的三个着力点——以基于本土资源的幼儿美育课程构建为例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