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帆
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抓好中小学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简称“五项管理”)。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组织责任督学进行“五项管理”督导的通知》,教育部陆续發文,积极推进“五项管理”工作。“五项管理”关系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2021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为保证中小学生享有充足睡眠时间,提出了7条措施,概括起来就是“强重视、保时间、防干扰、提质量”12个字。中国儿童中心主任苑立新等数位专家就该《通知》进行了全面解读。本期特设“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这一专题,刊载专家的解读文章,以期引发更多关注和思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抓好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这五项内容看似是小事,但实际都是关系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大事。2021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非常及时也非常必要。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睡眠对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与儿童青少年的体格生长、神经心理发育、情绪行为发展、代谢功能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联。我们团队研究显示,对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青少年来说,睡眠剥夺、生物节律紊乱不仅会引起短期注意力不集中、学业成绩下降等后果,长期来看更可能损害儿童脑功能,导致青少年抑郁、焦虑、注意力缺陷、行为冲动等情绪行为问题,显著增加肥胖等代谢性疾病风险,损害身心健康与学业发展。来自全球的数据显示,大约有25%的儿童青少年患有或者曾经患有睡眠问题。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学业压力与日俱增等,都会成为影响学生睡眠时间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通知》的出台恰逢其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决学生睡眠时间不足和睡眠质量不高等问题,也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有关部门、学校、家庭各自在学生睡眠管理中的责任,共同促进中小学生睡眠健康。
首先,要加强睡眠宣传,统筹各级管理。广大中小学校、教师、家长、学生要充分提高对于睡眠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增进对不同年龄段所需睡眠时间的要求以及健康睡眠习惯的了解,设置符合中小学生生理特点的上课和作息时间,早上不要求过早到校,中午合理安排午休,课后合理控制作业总量,不让过多的学业任务挤占儿童的睡眠时间。从政府层面看,合理安排学生作息也是提升睡眠健康的有效举措之一。2007年,上海率先推迟了中小学生早课时间,这一举措得到教育部认可并在全国推广。我们通过持续10年追踪研究发现,在全球儿童睡眠时间持续下降的总趋势下,上海地区儿童睡眠时间有所增加,睡眠健康也有了显著改善,这体现了从政策层面对儿童青少年睡眠健康进行干预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其次,尊重个体差异,加强自主管理。《通知》指出,小学生每日睡眠应达10小时,初中生每日睡眠应达9小时,高中生每日睡眠应达8小时,这一要求与国际公认的睡眠推荐时长相符。这一要求落实到个体上,家长还需要掌握个体差异,因为这一推荐是平均要求,从个体层面看,每个孩子睡眠需求还是有略微差异,小学生每日睡眠时间需求范围在9~12小时,中学生在8~10小时。教师和家长可与孩子加强沟通,一起制订适合学生个体的作息时间计划安排,同时可以从孩子的精神状态、自我感受等方面了解是否睡足睡好,并根据实际对作息时间做出调整。全社会不同层面应积极努力营造良好的儿童睡眠社会生态环境,保证广大儿童达到《通知》规定的必要睡眠时间要求,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最后,改进不良习惯,促进克己自律。家长应对儿童使用电子产品采取适当限制措施,同时也要以身作则,自觉维持良好作息,让儿童明确认识到睡眠的重要性,养成自主保持规律作息的良好习惯。现在不少家长对孩子学业存在焦虑,以提高学习成绩为名,不惜让儿童熬夜完成作业或课外练习,剥夺了儿童的睡眠时间,实际上这反而会损害儿童的执行功能,减少儿童学习兴趣,降低儿童学习效率。如此长期恶性循环,并不利于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业成绩的提高,同时也对儿童大脑与体格的发育造成了不良影响。我们团队研究显示,牺牲睡眠时间用于学习并不能换来学业成绩的提高,反而会造成执行功能等认知能力的广泛损害,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学业表现。在此,我们向全社会广泛呼吁,要把睡眠健康放在第一位,作业、游戏、校外培训都应为睡眠让路,为孩子身心健康让路。
相信以儿童为中心,通过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我们定能做好中小学生睡眠健康管理工作,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成就国家未来栋梁之材。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