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有“缘头”,精彩自来

2021-01-08 03:37陈燕燕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22期
关键词:泥塘源头学情

陈燕燕

摘 要: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舞台,离不开问题的引导,问题则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形式,问题设计合理才能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真正实现深度学习的发生。笔者结合大量的课堂实践,总结出“主问题设计源头之教学目标、问题串设计源头之学情分析、问题表述源头之换位思考”三种问题设计策略,以期让语文课堂精彩不断。

关键词:问题设计 主问题 问题串 问题表述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2.026

课堂以师生的问答为主,学生随着教师的问题,一步步深入,进而达到学会知识的目的。可是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许多教师在提问时,问题的质量不高,随意性较大,较为琐碎,想到什么就问什么,过于随心所欲,让学生如坠云里雾里,不知所向。更有甚者,提问时总采用“填空式”的问法,学生跟着教师在课堂表面滑行,学生的思维在浅层次进行推进。这样的课堂表面看起来热闹,实际毫无意义。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如何设计课堂问题,才能让学生获得深层次的思维训练,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现结合我执教的《青蛙卖泥塘》一课,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策略。

一、“主问题”设计源头之教学目标

课堂是有生命的,所有问题的存在都应有一定的结构,每个问题环环相扣,相互促进。但细剖析所有的问题,总有一个问题或几个问题会起到关键或统领作用,学生必须经过深度思考才能回答,并且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出不同的答案,这样的问题就叫主问题,也叫“大问题”。

万事皆有源头,问题设计也不例外,要想改变问题设计随心所欲,目标性不强的局面,那么我们就应该找到它的源头,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获得真正的“清如许”。

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和根本,那么问题设计的源头也应紧紧围绕着目标进行。教学目标是我们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等制定的比较抽象的“要求”,可是如果把这些“要求”呈现给学生,学生不可能理解,更不可能有效指导学生的课堂学习,那么,如何能使这些“要求”变得“可行动”起来,唯有将目标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主问题。由此,将目标转化为问题,既能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又能保障问题及问题系统的清晰指向,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然选择。 因此,课堂主问题的设计就要从教学目标出发,找准学生需要达到的水平,进而提出相应的驱动性问题。

例如,新《课标》对于第一学段口语交际的要求为: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结合部编版教材二下语文第七单元“借助提示语讲故事”的语文要素,在学习《大象的耳朵》(借助插图和问题讲故事)和《蜘蛛开店》(借助示意图讲故事)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课需要达成的核心目标为:说出青蛙为卖泥塘做了哪些事,最后为什么不卖了,体会通过努力,不断改变,而变得越来越美好的道理。由此,我提出了本课的主问题:都有哪些小动物来买泥塘,小青蛙又做了哪些事,结果如何?通过这个主问题,既引导学生梳理了故事情节,为接下来的口语交际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又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目标都能转化为主问题,有些常规性的目标,是不能也不需要转换为主问题的,而应渗透在教学环节中,用小问题串联,循序渐进地达成。

二、问题串设计源头之学情分析

有了大的方向之后,我们接下来应该考虑的是如何一步步达成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我们精心设计主问题下面的一些小问题,由这些小问题组成一系列问题串,支撑着我们的主问题,从而达到水到渠成。那么这些问题串又应该怎样寻根溯源呢?除了教学目标这一主要因素之外,另外需要重点考虑的就是学生的学情。学情是开展教学的基础,只有设计符合学情的问题,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才能让知识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

例如,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但是基于知识特点又不能作为主问题来呈现,因此我们需要依据学情把他们转化成小问题。《青蛙卖泥塘》一课要求认识“卖、烂”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喝”,识字量比较大。基于“买卖”容易混淆的学情,我在教学伊始板书“买”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个字的反义词是?这样学生就能印象更深刻,有效避免混淆的发生。基于学生生活中对于“吆喝”没有生活经验,比较难理解的学情,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什么是吆喝?学生的回答肯定是大声喊叫,于是就播放“磨剪子,炝菜刀”的音频资料,继而激发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欲望。基于学生对于“挺舒服”这个词语比较容易理解的学情,我顺势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什么时候也觉得挺舒服?这样在运用中自然而然就达到了识记的目标。这样的问题串既达到了识字目的,又为接下来的分角色朗读打下基礎。教学实录片段如下:

1.学习生字:牌、吆喝

师:不打无准备之战,那青蛙为了吸引顾客开始的时候都做了哪些准备?生1:青蛙竖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卖泥塘”。

师:嗯!青蛙竖了块写着卖泥塘的牌子,看这个牌字左边是个片,代表薄薄的木板,一般牌子都是用薄薄的木板做成的,你还见过什么牌?真是无处不见,我也找了一些身边的牌子,一起读一读(出示图片)。

生2:青蛙还大声吆喝“卖泥塘”。

师:青蛙还吆喝这叫卖呢,看吆喝这个词,都有一个口,但喝在这要读轻声,跟我读(生读)。这个字还读hē,我们经常用到,比如说:喝茶、喝水(出示)hè还可以组什么词?(喝彩)。你觉得什么是吆喝?

生:大声喊就是吆喝,扯着嗓子喊就是吆喝。

师:吆喝不仅仅是大声喊,还像唱歌一样,听(播放“磨剪子戗菜刀”音频),这就叫吆喝。青蛙老弟都吆喝得口干舌燥,谁来帮他吆喝吆喝。

生:有感情朗读(卖泥塘喽,卖泥塘!)

2.学习词语:水坑坑、挺舒服

师:看,听到这吆喝声谁来了(出示:一头老牛走过来,看了看泥塘……),谁来读读它的话。

生:初步朗读老牛的话。

师:在老牛眼里泥塘就是个水坑坑(出示字卡:水坑坑),这个词语第二个坑要读轻声,跟我读,男生读一读,女生读一读,一起读一读。老牛觉得在水坑坑里打滚是一件挺舒服的事。你在什么时候觉得挺舒服?

生:交流什么时候感到挺舒服。

师:老牛可是个慢性子,把这两个词语送回句子里,谁再来舒服地读一读它的话?

生:有感情朗读老牛的话。

三、问题表述源头之换位思考

同样的问题,用不同的表述方式则会得到不同答案,甚至是冷场的结局。这就需要我们学会换位思考,想象如果我们是学生会怎样回答这个问题,有几种可能,每一个问题都要经过反复琢磨的琢磨。

例如,本课的人文主题“改变”的落脚点为引导学生体会通过努力,不断改变,而变得越来越美好的道理。如果我们设计“学习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这样的问题来提升人文主题,达到育人目标的话,估计答案会五花八门,甚至脱离“正常轨道”。由此,我在学生有感情朗读最后一段后顺势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串:这下青蛙的泥塘肯定能卖出去了?(没有)为什么?(因为青蛙不想卖了,泥塘变好了)这都是谁的功劳?(青蛙)谁来夸夸这只小青蛙?(青蛙是一只勤劳的小青蛙。青蛙是一只勇于接受别人意见,不断改变泥塘的小青蛙……)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更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进而化德育于无形之中。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因此,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又要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主战场,我们的每一个问题都关系到教学效率的高度和教学内容的深度,相信只要我们用心钻研,寻根溯源,就一定能达到问有“缘头”,精彩自来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刘春梅《基于问题驱动的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新课程(小学)》2017年第9期。

[2] 郭应曾、高青春《问题推进教与学:小学版》,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

[3] 隆固妹《基于思维课堂建构的问题链设计研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例谈》,《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24期。

猜你喜欢
泥塘源头学情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深化改革创新 强化源头治理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青蛙卖泥塘》的“愣”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常回源头看看
为青蛙给泥塘写广告词
泥塘广告词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泥塘初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