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合传统文化的策略及作用

2021-01-08 04:28闻利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24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青少年传统

闻利

摘 要: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我国人民创造了众多民族财富,包括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古代人民对生活、工作的理解,具有显著的心理健康指导作用与意义,包含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传统文化教育的倡导和研究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能够帮助青少年塑造健康品格。青少年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超越和完善自我,对青少年未来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 心理健康教育 融合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4.062

当前部分青少年存在很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发了社会关注。因此有必要主动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落实和渗透。依靠心理健康教育带领青少年健康、茁壮成长。

一、当前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

1.学习问题

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反作用于青少年,成为青少年的学习压力。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非常在意学生的考试分数。青少年早早承受了沉重的心理和生理压力,很容易陷入疲劳,长时间得不到心理舒缓就会出现心理压力与厌学感。具体表现为,上课的时候,无法认真投入地听讲。在课堂上搞破坏,作业完成不认真、违反学校纪律。学生频频迟到早退。每次听到学习相关的内容,学生立刻表示头疼。没有学习兴趣就无法主动学习,并进一步提高学习有效性。而这样的情况最后势必会导致学生无法顺利融入社会。

2.人际问题

人类在沟通、交往中获取知识,寻找生活与学习的同伴。如果缺乏交往自信心,就会出现无助与孤单的心理感受,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当前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行为处事的时候很少会考虑他人。不少学生因为家庭原因十分自负,自我中心主义十分严重,而且没有积极向上的心理。有的学生甚至因为家庭原因,做不到和他人正常交往。

3.情绪管理问题

因为大多数学生从小生活在物质生活富裕的家庭,想要什么都能轻松获得。学生不顺心就任性发脾气,当然发脾气生气闹情绪是正常人都会出现的情况,但学会合理表达情绪同样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事情。青少年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陷入多愁善感或烦躁郁闷的境地,遇到不快和忧心的事情以后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他们正处于从孩子转变为大人的阶段,内心非常敏感,遇到困难就会认为自己的生活处处不顺心、不如意。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求知好学,积极上进

在科技落后的年代,人们对于知识无比向往,古人有句经典的話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话表达的正是古人对于读书学习的重要性的认知和看法。学习不仅仅能够让学生学会文化知识,同时也能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达到全新的认知高度。现代社会发展十分迅速,人类的学习能力已经跟不上知识的出现速度。当前青少年有了许多全新的知识获取渠道,比如在线课堂、搜索引擎等。当代背景下,年轻人需要多读书、多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开发自己的头脑。传统文化中有着许多经典案例,这些经典案例很多编成了故事,如《囊萤夜读》。青少年在学习传统文化的时候,要努力从中汲取正能量,感受学习的美好与乐趣。学生在吟诵古诗的同时要体会诗人的心境,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秉承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去学习知识,才能自由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

2.自强不息,坚持努力

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许多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故事与思想。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类需要不断前进,即使遇到艰难险阻,也要不屈不挠。再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没有捷径,想要从书山学海中获得足够多的知识,刻苦和勤奋才是成功的关键。为了成功,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绝不能因为一点困难就放弃。遇到学习挫折的时候需要坚持,以水滴石穿的精神前进。教师可以用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激励学生,让学生知道古人在生活条件那么差的情况下都能努力学习知识,我们现在拥有这么好的学习环境与条件更应该努力学习,不畏困难和辛苦,主动学习,主动进步,为实现中国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学习中遇到了困难一定要相信自己,决不轻言放弃,向为了解放全中国而浴血奋战的革命先烈们学习,深刻认识到每一个人的成功背后都付出了无数的汗水和艰辛,从古至今,从来就没有轻而易举的成功。

3.仁爱宽厚,推己及人

我国最出名思想的便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儒道思想风靡全世界,其核心是仁爱思想和无为而治。也就是和他人建立友善和谐的关系,天人合一,一切顺其自然,人们需要多关心他人,予以他人足够的尊重。正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和人之间有着双向互动的爱,人类的爱存在无私、高尚、自然的一面。古人常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们应当多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又何必强加于他人。爱是一种宽恕的思想,应当立足仁爱这一切入点,鼓励学生和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这是每一名青少年成长中都必须坚持的态度。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策略

1.学校层面

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的宣传基地,学校在弘扬传统文化中起着示范性与先导性作用。学校必须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选择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应充分考虑青少年当前的知识接受能力与水平,选择和生活贴近且通俗易懂的文化经典。比如《道德经》《大学》《论语》等。为了让青少年能够主动学习,必须使用多样化的教育手段和形式。单调枯燥的方法无法吸引青少年的兴趣。教师可以在纪念日、传统节日等时间点开展多样化活动。比如在清明节的时候,组织学生吟诵和清明节有关的古诗。在重阳节的时候吟诵和重阳节有关的古诗,了解不同节日的文化习俗。此外还要做好校本资源的开发,使青少年了解经典民歌、文物古迹与人物传说。用更贴合学生生活的内容,以学生熟悉的资源作为教育切入点完成心理健康教育。此外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创建兴趣小组和社团,自行研究与弘扬我国的优良传统文化。其次学校还要积极开展孝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家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要主动承担一些家务,明白自己是家庭的一部分,培养自己的责任心。学习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体会父母的不易和艰辛,明白长幼有序和感恩父母是作为子女的本分。

2.家庭方面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作为青少年成长的第一课堂,对于孩子有着根深蒂固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家长需要主动学习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带着孩子一起学习传统文化。久而久之孩子就能认可甚至是喜欢上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不论是教师、家长还是社会都要主动参与。家长需要学习正确的教育方法,不要宠溺或是疏远孩子,应当和孩子建立正常的交际关系。家长作为其中的重要角色,唯有调动学生家长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让家长明白传统文化的学习价值与意义,学生才能主动学习,被父母影响,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使得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保障。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历史文明中,传统文化展现出的魅力和特色十分突出,在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不仅是学校,社会与家庭都要参与其中。唯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传统文化教育氛围的营造,切实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应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培育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土壤,共同滋养祖国未来的中坚建设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晓艳、裴昱《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文化因素分析及解决路径》,《大学教育》2020年第9期。

[2] 丁闽江《中医心理思想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运用》,《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

[3] 魏艺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汉字文化》2020年第16期。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青少年传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