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也为
摘 要:道德与法治是中学教育里一门很重要的课程,对青少年的思想与品德具有深远影响。在“依法治国”“违法必究”的时代背景下,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思想意识,而且还要将我国几千年的传统道德文化同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吸取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与道德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文化与道德的传承。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传统文化 渗透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4.047
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中华优秀傳统文化的渗透,需要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将传统文化导入课本内,让学生形成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核心素养。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为现在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参照。那么教师如何真正把此类资源融入教学中,引导学生成为具有文化、道德与法制核心素养的人,树立爱国思想,是教师认真思考的课题。
一、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沉淀了几千年的精神文化素养。传统文化真正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感,也是中华古代文明的具体呈现,更是为我国社会主义青少年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文化滋养。因此学校教师在加强教学质量的同时,要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制教育中,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这是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现代化教育的必修之课,对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法治观念与爱国情怀有着重要教育意义。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更要注重这方面的教育,使学生能够自觉遵纪守法,主动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勇于杠起国家重担,把中国的民族精神继续发扬光大。
中学生正处在青春生理期,逆反心理严重,道德、法律意识不强,意志力脆弱,自控能力也相对较弱,极易受外界影响。在学校期间增加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让学生学习到传统文化的精髓,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学生的心灵,从而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对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培养都起到积极作用,有助于改善学生青春期的判逆行为。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策略
1.专注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形成
教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在教学中要以科学性、时代性与民族性作为发展核心素养的准则。在中华大地上逐步形成的传统文化是坚不可摧的,它既符合当代发展的需要,又具有中国民族特色,教师要运用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方法来开展教学工作。
第一,教师在追求自我价值体现的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可以在平时生活中进行大量阅读,对专业知识的最新动态进行反复探究,提升自身文化素质。在教学与研讨过程中,增加与同学科教师的共同讨论,对教材进行深挖与探究。秉承教学生活化原则,用平时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对教材充分地认识、理解和感悟。比如在教学“底线意识”这一理念的时候,教师可将“闻过而终礼”的古文与现在的时事要点“精日分子事件”相结合设计教学,告诫学生做人要有底线意识。同时运用新的教学思维,弥补教学上的不足。如巧用希沃白板、班级优化大师等教学软件打造交互式智慧课堂。
第二,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渴求知识的意识之外,还要不断对学生进行价值取向引导。教师通过和学生沟通,充分掌握学生对与教材相关的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在上课过程中,结合教材中已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进行适当开拓,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深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外,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还可以采用新型授课方式,如“诚实守信”这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去翻阅传统文化“曾子杀猪”等故事,或“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名言,让学生在实践中将这种不诚实守信的故事编成小品在课堂上表演,做到灵活运用,生活化教学让学生更易铭记与理解知识,也能从思想上认识到诚实守信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
2.加强相关习题的训练与内化
教师在课堂上多样化、生活化的教学,离不开勤学多练。所以教师在课后要布置一些习题让学生勤加练习,尤其是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更要掌握一些教学方法。如习题训练,习题训练有两种方法:其一是选择题,具有面全、精小、范围广三种特点,必须对所学课程全面细致地学习并加以练习,才能快速精准地完成每一道选择题。比如下列违背“行己有耻”的是:A.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B.羞恶之心,义之端也;C.闻过而终礼,知耻而后勇;D.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做题时,先是要阅读,继而是理解其含义,然后对问题加以分析,最终选择答案。通过练习这道选择题,让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得以巩固,并增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二是材料分析题。这类题型是对学生的系统化训练,要求学生不仅要有综合分析能力,还要有语言表达能力,也就是在平时学习中要对传统文化知识日积月累,勤加练习,深刻体会。习题训练分为课堂、课后及习题专项三种训练方式。习题训练难易是根据训练程度而定的,比如课堂上学习“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相关知识是一种相对直观且容易的题目;又如课后“了解传统节日及其意义”是一种生活化的题目。而专项习题训练,教师一般采用试卷分析的形式,对容易混淆、容易记错的题目进行讲解,再结合各地考点所拓展的题目,这相对要难一些,所以教师常常让学生多加练习与记忆,巩固提高。
3.注重各学科间的联结与交流
新教材中完美地表现出了各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比如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含有大量的古代传统文化。另根据对七年级上册教材所统计的具体数据,书中有31句古代文言文内容,这些名言警句均出自《礼记》《论语》《诗经》《庄子》等著作。由此可见,各学科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无论是在教哪一门课程,在备课之前都要与其他学科做好沟通,尤其是对语文、历史课程要集中进行研究和探讨,以便熟悉各学科的知识进展,从而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累积程度。比如在教材中或习题资料中遇到名人与史实要与语文和历史两个学科进行联系,并通过这两学科对名人与历史进行研究与探讨,从而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案。在课堂上对相关传统文化知识提出疑问,让学生课后进行查阅,锻炼其实践能力,增加学习的乐趣。又如在“青春有格”这节课中,教师加入语文教材中“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言有物而行有格也”等诗句,将“格”字的真正内含体现出来,对学生实施学习的自由转化与灵活运用起到借鉴作用。
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不能只浮于表面,而是要与语文、历史教师进行有效交流,做到实事求是,查漏补缺。另外教师在课后要布置传统文化相关作业,如对历史名人和事迹等资料进行积累,并在课堂上进行相关读书比赛、演讲比赛、诗词竞赛等,让学生自由发挥,主动思考,拓宽知识面,提升核心素养。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融合,是学生人格塑造与素养培养的要求,也是现代文明与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教师应深刻领会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具体呈现,明白其在学生学习中的价值体现,并在教学中生动灵活地运用,让学生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将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转化为自身的优良品质,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并将这种文化传承下去,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国家。
参考文献:
[1] 杨超斌《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探讨》,《当代教研论丛》2020年第2期。
[2] 李禾《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天津教育》2020年第25期。
[3] 尹佩《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
[4] 韩礎伊《初中〈道德与法治〉教科书内容分析》,延边大学2019年硕士论文。
[5] 王亚琴《道德与法治教学应深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学课程资源》2020年第12期。
[6] 张长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浅谈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渗透》,《名师在线》2019年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