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明星 葛淑红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语文学科特点的体现,也是弘扬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内涵的需求。本文明确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作用。并通过语文活动、阅读理解等形式将渗透传统文化的目的落到实处。
关键词:传统文化 人文素养 语文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4.040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俨然已成为当代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什么是传统文化?我认为所谓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中的经典文化。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繁衍生息中,孕育了弥足珍贵的传统文化,它对于延续中华文明,凝聚民族意识,促进民族振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最好的平台与载体就是语文学科。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可见语文学科在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那如何做到语文学科与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结合,我觉得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加强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
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语文教师,要让学生穿越历史走廊,和圣贤者交流,和跋涉者、先驱者、探索者沟通,感受他们的思想精髓,体会他们的正能量,领悟他们的家国情怀和精神品格,促使学生形成奋发向上的积极人生态度。
作为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需要教师仔细研读教材文本,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掌握传统文化的切入点。
要借助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将先进的思想、传统的文化与理念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这样,在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讲授《岳阳楼记》等篇章时,让学生在背诵过程中品位传统文化的魅力,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师可以发出灵魂之问:“古人尚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的政治抱负,难道今天的我们可以躺在前人的功劳簿上,胸无大志,得过且过,虚度时光吗?面对蒸蒸日上的盛世中国,你想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掉队吗?”通过引导学生深思,使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上得以升华。
二、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的特点
(一)在语文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
枯燥的说教只能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停在表面,认知流于形式,达不到效果,起不到作用。但通过挖掘语文教材,借助语文活动,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就会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背诵古诗词,揣摩意境,了解思想内涵,感受古人的精神世界
古诗词具有特有的语言美、音律美与意境美。让无数中华儿女为之倾倒。它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是传统文化的精神宝库之一。
语文教师重视古诗词教学,就能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学习兴趣。
在古诗词中,引导学生读懂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畅快,领会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潇洒,体会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豪迈,被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家国情怀深深感动。通过这样的方式渗透传统文化,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成果。
当然,学习古诗词的形式可以多样:通过课堂教学了解、理解古诗词的魅力;通过古诗词背诵,在背中学习领悟古诗词的主旨;通过“课堂诗词大会”等形式宣传古诗词,强化对古诗词的记忆.
2.借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夯实学生人文素养,达到渗透传统文化的目的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环节,可以看作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升华,是我们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主阵地。同时也能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以实际行动传播传统文化,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
七年级的天下国家、家风;八年级的人无信不立、身边的文化遗产;九年级的君子自强不息等,都可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和高尚的情操。
在笔者讲授部编版九上综合实践活动“君子自强不息”时,要求学生搜集有关君子自强不息的名言、故事、诗词曲赋、对联、书法作品等,开展君子自强不息诗词朗诵会、举办自强不息名人故事会等活动,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从而取得理想的效果。
3.教师着眼中华传统节日,让传统文化透过传统节日进行渗透,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达到入心的效果
初中阶段,部编版语文教材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息息相关,这是我们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最佳途径。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结合具体情况,以传统节日为载体,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
在端午节快要到来之际,为结合节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我们可以选取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沈从文的《端午日》。讲授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搜集有关端午节的知识,强化学生的认知,为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打下基础,如:端午节的由来;有关端午的对联、诗词曲赋;端午节的习俗;有关端午节的名家名篇;有关屈原的故事等。在搜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探讨,达成共识。还可以通过包粽子、看赛龙舟表演等形式加强认知。
同时让学生开始关注其他节日:元旦、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使学生在教师通过语文教材营造的浓浓节日氛围中,具体真切地感受我国特有的传统民俗文化风情,从而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可。
当然,对对子、传统文化主题演讲、成语接龙、传统文化主题征文等语文活动形式,同样能将传统文化教育落到实处。
(二)利用阅读平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所选诗词曲赋、古文、名家美文、小说戏剧等作品中,不仅蕴含着丰厚的文学知识,而且也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
作为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方式给学生传授知识,使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及积极因素,积极主动地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从而达到渗透传统文化的要求。
在讲授《论语十二章》时,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人,教者可以着眼当时的背景,还原当时的历史:春秋时期是中国文化最为辉煌、璀璨的时期。出现了孔子、 孟子等著名的思想家。孔子被后人尊称“圣人”。他秉承“仁政”的理念,挺身而出,奔走于各个诸侯国,穷其一生都在呼唤着他的神圣理想、正义和他所崇尚的道德。这样不但让学生对孔子有了认知,对春秋的历史有了探究的欲望,更有助于理解吸收《论语十二章》的知识精髓。起到一箭三雕的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历史的瑰宝。从先秦散文的累累硕果,到诸子百家的学说争鸣;从唐诗宋词的摇曳多姿,到明清小说的熠熠生辉……它们滋养了无数中华儿女,民族精神也在传统文化的积淀中不断传承巩固。
作为教师,要积极向学生推荐经典著作。在阅读中,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学识,提升他们的才干。
除了初中阶段要求阅读的中国经典名著之外,建议学生读一些浅显且富有情趣的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如《山海经》《世说新语》等。这样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优秀的传统文化伴随,一定会受益匪浅。
当然,这些只是透过语文学科渗透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沧海一粟。但是不论那些形式,只要能达到渗透目的,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就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1] 雷莹莹《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化——基于习近平总书记的传统文化观》,《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2] 何彥秋《义务教育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四川省S市为例》,《教育观察》2021年第39期。
[3] 张勤霞《小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化学习的思考与实践》,《当代家庭教育》2021年第17期。
[4] 黄宝琼、李黛岚《部编版和人教版语文教材助读系统比较分析——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二则〉〈《论语》十二章〉为例》,《文教资料》2019年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