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燕燕
摘 要:幼儿教育是学校教育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家长们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幼儿教育,这就对幼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丰富的精神宝藏,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让幼儿园主题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我们幼儿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幼儿情感、能力和气质的产生和发展也与文化教育密切相关。为了塑造幼儿的传统文化观念和能力,利用传统教育内容来丰富幼儿的思想意识,充分发挥主题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从传统节日教育、班级环境创设、日常美术活动、社区资源四个方面浅谈幼儿园主题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整合方法。
关键词:幼儿园 主题教学 传统文化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4.016
《幼儿园教育指南》中明确指出,要灵活运用社会资源,正确引导幼儿体验中华传统文化。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类传统文化,使他们可以认识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传统文化与幼儿园主题教学巧妙融合,极大地丰富了幼儿课程资源。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传统文化中所含的教育意义,和平时的主题教学有机融合,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一、结合传统节日,实施教学
在进行主题式课堂教学时,教师要积极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选择与幼儿日常生活相关的内容。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各个传统节日,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引入节日主题,能够帮助幼儿了解中国窜通文化。
我们可以选择和节日有关的歌曲或童谣。例如,在进行“有趣的假日”主题时,可选择“新年好”这首歌曲,从而让幼儿感受春节的喜庆氛围,了解春节的习俗;在进行“愉快的夏日”时,结合立夏的传统节气,我们可以唱唱“小小蛋儿把门开”的童谣,品尝各种蛋类食品,了解立夏习俗;在过中秋的时候,我们以“中国娃”为主题,开展“我为爷爷打月饼”的活动,在歌唱中了解中秋团圆的习俗;冬天的时候,当我们开展有关冬季的主题时,可以结合“腊八节”让幼儿吟诵“腊月歌”。根据不同的主题音乐,吸引幼儿的眼球,强调幼儿学习歌曲时的感受和体验,把握传统音乐的设计风格和特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从辩证的角度粗发,妥善处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缺点,做好内容选择,丰富主题式课程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每个环节把握幼儿的特点,以提高幼儿身体健康发展为主导,做好主题式课堂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体目标成为现实。
教师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选择时,应以时代发展趋势为主导,整合文化内容,使幼儿的精神层面丰富起来。例如,当组织以“传统服饰”为主题的活动时,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尽可能地为幼儿提供相应的素材图片,让幼儿了解传统手工艺的状况。教师在选择教育模式时,必须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时发现幼儿的兴趣所在。
二、通过环境创设,凸显探究效果的有效性
自然环境是一种潜在的教学资源。陈鹤琴老先生说: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就能得到什么样的刺激和印象。在主题区域活动中,营造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和浓厚的自然环境,能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观念和兴趣。我们可以利用自然环境向幼儿宣传传统文化知识,如在楼梯、活动室、过道、园宣传栏等公共区域设置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广告牌,结合“八礼四仪”内容,设置成语典故窗、张贴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标语等,让幼儿在耳濡目染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感受和了解。也可以让幼儿积极参与布置主题墙。整合主题风格,引导幼儿以照片或文字的形式记录和呈现幼儿所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整合中国传统文化主题课程内容,参与搜集资料、制作亲子互动作品等,让幼儿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幼儿园教育指南》中强调:要帮助幼儿了解传统节日,掌握家乡的日常风俗习惯。集体教学活动、分组探索活动等都是提高幼儿经验、增长幼儿知识的有效方式。因此,联系幼儿的日常生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充分挖掘当地文化资源也是有效的教学方式。海门区常乐镇的“张謇纪念馆”就是我们本土的文化资源。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和家长一起,组织幼儿参观“张謇纪念馆”,进行“亲子研学活动”。通过幼儿自主观察、导游讲解、谈话活动等方式,初步了解张謇文化,学习张謇家风。在亲子研学活动中,我们激发了幼儿的家国情怀、爱国热情,传承了海门本地的文化基因。
三、设计美术活动,整合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中国传统文化在我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包含许多领域的内容,美术绘画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幼儿园教学环节,美术绘画主题活动也是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之一。根据艺术绘画主题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还能锻炼幼儿的鉴赏能力,陶冶幼儿的性情。在开展绘画主题活动时,可以将传统艺术、绘画、文化艺术融入主题活动中,让幼儿掌握艺术创作的方法。为了更好地将传统艺术、绘画、文化和艺术融入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一些典故正确引导幼儿,让幼儿在一些主要场景上开展绘画,将典故中的文明行为融入活动中,整合绘画主题活动。让幼儿是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故事,他们对于故事内容就了然于心,受到文化的熏陶。
在幼儿园中开展社会公德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品德教育对幼儿以后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如敬老爱幼、孝敬父母等,都是幼儿必须具备的素质。其中,“孝”是我国传统美德之一。我们教育幼儿要尊重父母、尊重长辈。比如在重阳节到来之际,我们开展了“温暖相伴、情暖重阳”的主题活动。活动中,我们请来了爷爷奶奶,让幼儿自主组织“欢迎仪式”。通过观看生动有趣的动画故事,引导幼儿了解了重阳节的来历与习俗。幼儿还向祖辈们表演各自擅长的节目,给长辈送上一句甜甜的祝福,并献上自己精心制作的小礼物,和长辈一起分享重阳糕等。以主题活动为基础,将中华传统美德融入,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素养,促进幼儿的发展。
四、联合社区家园,传承优秀传统的凝聚力
陈鹤琴老先生说,学前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无论是家庭还是幼儿园都无法独立解决,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幼儿的发展必须在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共同朝着同一个总体目标前进才能实现。
做好家园共育,在家长的支持下教育的效果就可以事半功倍。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让家长认可并参与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的课堂教学,推动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和文化教育的战略实施。我们可以发动家长,帮助幼儿寻找素材、收集素材,丰富班级的区域游戏材料。邀请家长成为家长助教。充分发挥每个家长的职业特长,邀请家长到幼儿园参与主题区域活动,开阔幼儿视野。比如端午节时,教师可邀请家长到生活区教幼儿包粽子,使幼儿的生活经验得以丰富,父母的专长也得以合理利用。端午节活动中,我们不仅仅是邀请家长让幼儿学习包粽子,还可以和幼儿一起重温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习俗。整个主题活动中,我们还可以进行各个小区域游戏。比如:做手工香囊、绘制蒲扇等。让家长充分参与班级传统文化教育,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与区域活动相结合的相关活动,并在区域活动中分享亲子游戏的温馨感受和快乐,有效实现家园共育。
充分利用周边社区资源,加强社区联动。幼儿园与社区的融合可以使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实现社会化。我园紧邻东洲公园,我们可以组织游园活动,亲近大自然。“江海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科技馆”等也都是幼儿增长见识、了解传统文化的好地方。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理念,对于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课程游戏化实施以来,幼儿园的主题式教学会通过幼儿日常游戏、分组探索、集体谈话等弹性活动来实现。教师在幼儿一日活动中的有效引导,更能促进幼儿探索能力的发展。我们不仅要为幼儿创造一个活泼生动的自然环境,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幼儿在学习、探究等方面的优势,引导他们在语言表达、身心發展方面进行主动探索,在健康、认知、艺术等各方面,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幼儿园教师还是需要更多的实践经验,多思考如何将主题课程内容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有效结合,从而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沈丽芳《幼儿园主题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整合与研究》,《中华少年》2020年第1期。
[2] 曲海欣《幼儿园主题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整合与研究》,《中国校外教育》2019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