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田园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

2021-01-08 04:28王红梅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24期
关键词:田园生活农具田园

王红梅

摘 要:传授道理,教授学业是教师的责任,在教学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幼儿园,教师需要通过教育的形式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同时,也可以丰富幼儿的所见所闻,提高幼儿的素质。文章即是从阐述田园知识传播传统文化、体验田园生活生成传统文化以及绘画田园风光融入传统文化的三个视角出发,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幼儿园田园课程的融合,以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 田园课程 幼儿园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4.015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这不仅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的提高,也反映了幼儿园教育水平的提高。幼儿园是幼儿学习的起点。教师不仅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重视,更要从生活的方向思考,增加幼儿对于田园生活的理解。我园紧邻长江,有大片的绿地,大片的农田(草莓大棚、西瓜、玉米种植区、枇杷园、桃园、葡萄园、猕猴桃园),还有大片的鱼塘、蟹塘、芦苇荡、防风林,各种花卉(有海棠花、紫薇花、樱花、玉兰花,也有油菜花、蚕豆花、麦浪、稻香),树木品种繁多的植物园,风景秀丽的江海风情园,气势磅礴的张謇国际公园,温婉绵延的十里江湾……这些都应该成为幼儿活动和探索的地方。我们知道,随着进一步的城市化,人们与田园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远,导致很多幼儿对田园失去了认识。但是,文化要传承,田园生活不能放弃。教师必须将传统文化与田园课程内容相结合,以促进幼儿园实现幼儿教育的高效管理。

一、通过田园常识宣传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尤其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时期。农业的进步促进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但是,当前时期,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导致幼儿缺乏相关的田园常识。为此,教师需要对幼儿普及田园常识,使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我国常用的传统农具有镰刀、耙子、石磨、木犁、锄头、扁担、箩筐、竹筛、铁锨、打谷机、石碾子、背篓等。其中犁、耙、锄、纺线车、石磨等已经逐渐消失。要告诉幼儿各种农具的主要操作方法,对于农具教师不能光凭言语来讲解,因为幼儿缺乏对农具的认知能力,因此很难通过语言表达来促使幼儿对各种农产生准确、清晰的认识。关于这点,我们可以通过参观江海博物馆、发动家长寻找身边的老物件,让幼儿直观感受到各种农具的样子以及主要操作方法。为了更好地让幼儿们对传统农产生更直观的认识,幼儿园可以选择附近大型家庭农场带领幼儿参观学习。这些大型家庭农场有许多田地,四个季节种植着不同的粮食作物。除了各种无公害蔬菜,还种植了果树、竹子等花木,饲养了鸡、鸭、鹅等小动物,建起了房屋、餐厅、厨房,还有一些常用的农具和劳动工具,教师每个月都带幼儿到耕读苑参观学习。当然,教师也可以按照实物展示的方法,帮助幼儿们了解农具。由于展出的农具种类繁多,只能选择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农具进行展示。当教师按照图片展示的形式详细介绍古代农具时,可以梳理出古代各种农具的发展和变迁,从而正确引导幼儿感受古代人的智慧和勤劳。

二、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感知形成传统文化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简单拼接,而是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育规律,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系统课程进行开发和设计。因此,在研发过程中,需要制作出一套详细具体的田园课程系统。其内容应相互渗透、拓宽,依据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资源,科学筛选和梳理适合幼儿的学习资源,使中华传统文化资源与田园课程有机融合,转变为一系列有价值的田园主题活动。如:柔软了时光的“棉趣”、甜蜜的“小石榴,大乐趣”、传递幸福与希望的“绣球花”、遇见“梅”好时光的杨梅课程、 柿子丰收啦、 我与番薯的约会、蚕豆的收获季、护园地田园劳作课程……丰富多彩的主题式田园课程,让孩子们在探索中发现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存、瓜果蔬菜的奥秘,体验田园劳作的辛苦和乐趣。俗话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田园课程内容的实际效果必须借助真实有效的田园生活体验来进行,否则幼儿无法深入掌握和理解,也不能深入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幼儿园的种植园要发挥其真正的价值,让幼儿成为种植园的主人,真正去体验田园生活。首先,教师利用种植园向幼儿展示如何操作不同的农具,包括后期的种植、施肥、浇水、收获等环节,鼓励幼儿参与其中。在园内种植的基础上,教师要带领幼儿走进周边的田野,与周边生态资源互动,鼓励幼儿积极探索。春天可以带幼儿去挖野菜、追小虫,培养幼儿的观察和研究能力,锻炼他们平衡的能力。夏季,银杏树下和小河边是幼儿的乐园,他们可以找知了,寻蚱蜢,寻鱼,钓河虾,收获莲蓬,体验夏日的欢乐。秋天是瓜果飘香的季节,教师要抓住稻谷丰收的有利时机,带着幼儿们参观田间,观看田间收获,捡拾遗落在田间的稻穗……在感受农民辛勤劳动的同时,在内心中产生对农民的敬意。在水稻收割的情况下,通过录像和现场观察的方法,幼儿可以体验到人工收割和机械自动收割的区别,农业使用的智能设备减少了农民的工作量。这种科技进步的优势反过来又激发了幼儿们热爱科学、大胆创新的兴趣。在冬天,教师带着幼儿们走进养殖场。在参观过程中,幼儿们了解了小动物的生活环境,认识了动物的特性,增加了对小动物的热爱。在帮助幼儿体验田园生活的同时,教师还可以给幼儿讲一些古人在农村耕作的小故事,比如揠苗助长、郑人买履等。同时,也可欣赏一些古诗词,如“蚕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绿”“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等。根据这些故事和古诗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三、通过描绘田园风光融合传统文化

田园风光很美,这在中国古代许多田园诗中都能感受到。但是,由于大部分幼儿远离田园,他们无法亲身体验田园风光的美。对此,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幼儿用绘画的方法去感受田园风光,鼓励幼儿用自己的画笔画出自己心中的田园环境,并讲述属于自己的田园故事。

首先,教师可以让幼儿欣赏田园画。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很多教师采用田园图片来引导幼儿欣赏。虽然这样也能正确引导幼儿认识田园之美,但这种田园图片缺乏文化底蕴,我们可以选择手工艺作品为切入点。例如,我们在开展“五彩缤纷的草”绘画活动后,师幼一起建构“草艺园地”的主题墙。幼儿把各种麦草染成多彩颜色,制成门帘、手链、项链等,并用麦草制作美丽的五角星、七彩蝴蝶等各种麦草工艺品,五彩的草笼和麦草制成的小灯笼悬挂在过道上,就像一条七彩的彩虹。树干周围用草绳手工编织的香球星光点缀,给人一种无尽的遐想。幼儿们用灵巧的双手让这面主题墙变得丰富多次啊;在“美味红薯”绘画主题活动进行时,教师和幼儿们不仅用绘画记录了红薯的生长发育过程,还拍摄了照片。在展示亲子制作的红薯食品的同时,展台还展示了多款红薯造型设计。教师为幼儿们安排了一个“展位”,幼儿们在展位上可以将自己的作品详细介绍给自己的伙伴、教师、家长,与大家交流,分享自己的成就和快乐。从墙面装饰的变化,我们可以清楚掌握活动的进度。这一系列的活动和图画在幼儿细腻感人的描写中落下帷幕,但家乡的特产却一直留在幼儿们的心中。通常情况下,我们尽量安排与美术绘画相辅相成的活动,把美术绘画变成对幼儿学习过程的定义、总结和提升,让每一幅艺术画都成为幼儿未来发展道路上的里程碑。在幼儿画完之后,我们不仅要用欣赏的眼光去赏析幼儿的艺术作品,更要让幼儿说出自己作品表达的意思,让这一活动更具有教育意义。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与田园课程的融合并不容易。幼儿园不仅要提前为幼儿准备相应的农具,还要为幼儿开辟一片田地。作為一名教师,在注重田园常识传递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渗透。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保证田园课程和传统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 龙正渝、霍力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与教师培训课程的一体化实践探索》,《中国教师》2021年第1期。

[2] 范从月、陶金玲《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幼儿园传统文化课程建设》,《早期教育》2021年第4期。

猜你喜欢
田园生活农具田园
古代农具“奇妙夜”
击打式谷物加工农具
我向往的田园生活
为“田园CEO”成长添把火
田园生活
山林石屋,北京城边的田园生活
农具印象
田园乐趣多
田园美景
椁朴的印尼田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