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鼎中
(深圳市综合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003)
该项目位于该市的经济开发区,规划为工业用地。经过地质勘探数据得知,在用地范围内存在沙坑较多的情况,这些沙坑大小不一,大多交叉分布在交通路段,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规划用地范围沙坑分布情况表
采砂区域资源储量充沛,且原始地貌形成已久,每个沙坑的填料不一样。大部分的沙坑是泥坑,采用不同厚度的施工泥浆回填坑内。浆料为流动塑性浆,基本没有承载力。沙坑17#和18#已用素土回填,但填土松散。
对用地范围内G24、G25、G28的断面布置3个水位观测孔,以便了解该场地的岩石条件、承载力情况以及沙坑分布数据。经探测结果可知:④-2地质情况为含卵砾石的粗砂层,属于承压水含水层,③-1地质情况为黏性土层,属于隔水层,其中伏基岩分布于隔水层下层。G24、G25、G28的沙坑分布情况较为平均,其中G24观测孔范围分布4个沙坑,沙坑编号分别为10~13#;G25观测孔范围分布4个沙坑,沙坑编号为5#、6#、8#、9#;G28观测孔范围分布4个沙坑,沙坑编号为7#、14#、15#、16#。
此次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水塘(1#、2#)、泥浆坑(3#、4#)、回填坑(17#、18#)形成具体的地基处理方案,其余沙坑可参照同类型沙坑设计。
(1)1#沙坑处理范围分为路基及场地,沙坑地基处理的具体设计方案如下:场地范围内。抽水,清除①-1A层至标高12.6m的浮泥,清除不到12.6m标高的浮泥后应停止浮泥,并回填沙至0.5m标高,回填建筑垃圾或25%砂+40%素土+35%砂浆的淤泥混合物,直至现场处理高度小于2m,回填素土或由25%沙+40%素土+35%砂浆组成的淤泥+25%沙+40%素土组成的掺合料,当场地处理标高低于2m时,场地顶2m用素土回填分层填筑,标高50cm,砂面压实不小于80%,用100cm35%砂+40%素土混合而成,压实程度不小于85%,再回填至距素土顶部100cm,压实程度大于90%及以上。
(2)针对2#沙坑范围内的路基、场地处理方式,可根据路基和场地范围内的地质条件做出以下设计:①路基范围内。抽水,清除①-1A层浮泥及①-3层杂填土至标高7.82m,路基两侧抛石至水面至0.5m,路基20m用碎石回填。同时在2m处回填土混合料,采用分层填方,压实程度为80%;采用强夯技术压实土石混合料顶面,预计夯击沉降50cm,用0.5m土石混合料填筑;路基二级配下,坡脚回填25%砂土+40%素土+35%混合泥沙,其余路基用3%灰土回填,夯实底面100cm,压实底面85%,压实底面90%。对于强夯参数,采用正三角形或正方形,并进行两次全夯。二次夯点间距为3.5~4.5m,主夯打次数为8次/点,满夯击次数为5次/点,单击夯击能量为2000~3000kN·m,满夯击能量为800kN·m;强夯法施工参数需调整;地基与道路中线沙坑边缘重叠时,当地面斜率降至1∶5时,应开挖宽度大于1.5m的台阶,坡度约为3%。在地基填筑或挖掘之前,必须清除表面原有的浮泥和淤泥。②场地范围内。抽水、清除①-1A层浮泥至7.82m标高,若①-1A层浮泥未清除至7.82m标高,且浮泥已清除,则应回填至标高以上0.5m处,建筑垃圾或25%砂+40%素土+35%混合土+回填标高以下2m处。地面2m高的地方用素土回填,分层填充。标高以上50cm砂土压实度不小于80%+100cm35%处理混合料,含砂25%+40%素土组成的混合料压实不小于85%+距素土顶面100cm处素土压实不小于90%。
(1)针对3#沙坑范围内的路基、场地处理方式,可根据路基和场地范围内的地质条件做出以下设计:①路基范围内。清除①-1B层的泥沙,①-2B层的填土至12m高程,路基两侧20m处抛石至12.5m高程,路基20m处回填碎石土;回填土石混合料2m,分层填筑,压实度80%;土石混合料顶面强夯,估算夯实沉降100cm,并补充1m的土石混合料;0%素土+35%的混合泥沙,压实度80%;路基第二级坡底外侧填筑25%砂,回填3%灰土路基,其他部位分层填筑;灰土的压实度在100mm以下不小于85%,100mm以上压实度不小于90%。对于强夯参数,采用正三角形或正方形布置。二次夯打点间距可为5~6m,主夯打8打/点,满夯打5打/点,单夯打3000~4000kN·m,全夯能量为1000kN·m,具体强夯施工参数由现场试验调整确定。②场地范围内。清除①-1B层至12m高程的淤泥,若①-1B层淤泥未至12m高程,且淤泥已清除,则应回填至高于标高0.5m的地方。由25%沙子+40%素土+35%建筑垃圾和混合泥浆回填至现场处理标高以下2m。地面2m高处用素土回填,分层填充。在50cm砂顶表面的压实度不小于80%,在100cm由35%处理混泥+25%砂+40%素土组成的混料压实度不小于85%;100cm距素土顶表面的素土压实度不小于90%。
(2)针对4#沙坑范围内的路基、场地处理方式,可根据路基和场地范围内的地质条件做出以下设计:①地基范围内。清除①-1A层的浮泥,①-3层的杂填土,①-2B层的部分填土至6m高程,路基及其两侧20m范围内的抛石至6m高程,路基20m外的碎石回填;分层回填2m土石混合料,压实度80%;土石混合料顶面进行强夯处理,预计夯实沉降100cm,补充1m土石混合料;坡面外侧为路基二级台阶,用25%砂土+40%素土+35%处理污泥混合料。
其余部分,用3%的灰土回填,分层填筑,底厚100cm。灰土层的压实度不低于85%,不高于90%。对于强夯参数,采取三角形或方形排列,夯击2次,满夯,其中第一次和第二次夯打5~6m,主夯打8次加满夯,每次5次加满夯,一次击打可达3000~4000kN·m,一次击打可达1000kN·m;具体强夯施工参数需进行现场试夯调整。路基沿道路中线方向与沙坑边缘搭接时,当路基横坡陡降至1∶5时,基底开挖宽度大于1.5m,边坡控制在3%以内,在路基的填筑或挖掘过程中,原有的浮泥和淤泥应从地面清除。②场地范围内。①-1A层浮泥至标高6m,如①-1A层浮泥至标高6m的移除未到标高6m,且浮泥清场,回填沙至标高0.5m以上,含标高项下压实度不小于85%,不大于90%。含标高100cm压实度不小于90%。直径为3.5m的基坑必须沿中线开挖,阶梯要向内部倾斜3%,在填土或开挖之前必须清除路面原有的浮泥和淤泥。为了防止路堤的不均沉,每一台阶都应设置土工网。
(1)针对17#沙坑范围内的路基、场地处理方式,可根据路基和场地范围内的地质条件做出以下设计:在设计标高27.2 m的基坑开挖中,路基采用土石混合料进行回填,夯实。混合料垫层1.0m,预期有100cm的夯实沉降。对于强夯参数,采用正三角形或正方形布置。二次夯固点在5.0~6.0m,一次夯击能量在3000~4000kN·m,全夯能量约1000kN·m,具体强夯施工参数需通过现场试压调整确定。挖掘出来的土用作回填土。
(2)针对18#沙坑范围内的路基、场地处理方式,可根据路基和场地范围内的地质条件做出以下设计:①路基范围之内。强夯作用下,原地基填筑1m土石混合垫层,压实沉降可达100cm。分层填筑灰土3%,密度90%,铺设土工网。对于强夯参数,采用三角型或方型布置。二次夯固点在5.0~6.0m,一次夯击能量在3000~4000kN·m,压实度可达1000kN·m。②场地范围。素土回填,分层填充,底部150cm压实度80%,100cm压实度85%,上部压实度90%。
总之,场地形成工程的地基处理不同于一般工程的岩土工程,其地基处理设计方案应合理划分场地,分析各功能区的使用要求,确定不同的处理目标。文章结合某地开发区场地形成工程,根据现场条件进行抛石挤淤联合强夯处理设计,同其他方法比较,经济效益显著。基本结论如下:(1)沙井数量多,情况复杂,按坑内填土情况,可分为水塘、泥浆池和回填坑三大类。(2)在对比具体的地基处理方案后,对水塘进行抛石+回填-强夯复合地基处理(1次);利用浅层换填(挖方)加固回填坑的地基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