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彦东
(山西省地勘局214地质队,山西运城 044000)
该场地位于万荣县南侧,场地较平坦,属黄土台塬地貌。拟建建筑东西长约52.5m,宽约12.6m,高约4层。该建筑布置3个钻孔,3个人工探井,探井深度25m。地基土自上而下分为3层:
①湿陷性粉土(Q3eol):黄褐色、褐黄色,稍湿,稍密,具湿陷性,属中等压缩性土,大孔隙发育。该层一般厚度10.6~12.0m。承载力特征值110kPa。
②湿陷性粉土(Q3eol):褐黄色、黄褐色,稍湿,稍密,具湿陷性,属中等压缩性土,针状孔隙发育。该层一般厚度9.5~10.6m,承载力特征值120kPa。
③粉土(Q3eol):褐黄色、红褐色,稍湿,中密,属中等压缩性土。该层未揭穿。承载力特征值135kPa。
根据《湿陷性黄土场地勘察及地基处理技术规范》(DBJ04/T312-2015)第6.4.4条:挤密孔直径宜为0.35~0.45m,桩径的选择还应考虑当地常用施工设备型号,该项目桩径为0.4m。
根据《湿陷性黄土场地勘察及地基处理技术规范》(DBJ04/T312-2015)第6.4.3条:桩孔位宜按正三角形布置,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S——孔心距,m;
D——挤密填料孔直径,m;
ρdo——地基挤密前压缩层范围内各层土的平均干密度,g/cm3;
ρdmax——击实试验确定的最大干密度,g/cm3;
该场地地基土经取样做击实试验,最优含水量为13.7%,最大干密度1.88g/cm3。该场地桩间土挤密前含水量平均值13.0%,干密度平均值1.33g/cm3。
ηˉc=0.93,ρdmax=1.88g/cm3,D=0.4m,ρdo=1.33g/cm3,代入上式得:S=0.78m。
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第7.5.2条第3款:桩孔之间的中心间距可为桩孔直径的2~3倍,结合当地素土挤密桩施工经验桩孔中心间距取0.8m。
根据《湿陷性黄土场地勘察及地基处理技术规范》(DBJ04/T312-2015)表3.0.1,该建筑属丙类建筑;该场地湿陷深度20.5~22.2m,自重湿陷量为400.5~559.4mm,属自重严重湿陷场地,总湿陷量为914.3~1027.9mm,地基湿陷等级属Ⅳ级;根据《湿陷性黄土场地勘察及地基处理技术规范》(DBJ04/T312-2015)第6.1.5条第4款,素土挤密桩处理厚度为12m;根据《湿陷性黄土场地勘察及地基处理技术规范》(DBJ04/T312-2015)第6.1.2条第3款,地基处理范围应超出建(构)筑物外墙基础外缘的宽度(外放宽度),并不宜小于6.0m。
成孔主要采用步履式DCB60-15柴油锤打夯机,孔内填料分层回填采用200kg夹杆锤夯实。
在素土挤密桩复合地基上均匀选取6个点进行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试验过程正常,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150kPa;布设7个人工探井进行桩体土取样测试,平均压实系数大于0.97;布设7个人工探井进行桩间土取样测试,平均挤密系数大于0.93,并完全消除桩间土的湿陷性,检测结果完全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充分说明用素土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是有效的。
地基处理前后桩间土的物理指标的变化见表1,从表1可看出素土挤密桩复合地基处理后地基土含水量减少3%,质量密度增加32%,干密度增加32%,孔隙比减少37%,饱和度增加31%,自重湿陷系数减少79%,湿陷系数减少83%。素土挤密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比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增加36%。
表1 地基处理前后桩间土的物理指标平均值对比表
通过该工程实例分析可以看出,采用素土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效果良好,它不仅可以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消除地基处理范围内黄土的湿陷性,而且减小了地基土的孔隙比,减少了地基土的压缩变形量。对比较重要的建筑物和缺乏地基处理施工经验的地区,在素土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前,应选择有代表性地段进行试桩并检测,根据试桩检测结果,优化地基处理设计方案,调整挤密桩的主要施工技术参数,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地基处理效果明显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