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诗人任翻考

2021-01-08 17:12
台州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全唐诗台州唐诗

高 平

(台州学院 唐诗之路研究院,浙江 临海 317000)

浙东唐诗之路是浙江省近年倾力打造的山水人文之路,在“诗画浙江”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对浙东唐诗之路的关注,往往集中在李白、杜甫、孟浩然、白居易、元稹等人的身上,而对一些声名不彰的诗人留意较少。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诗路文学的精细化研究,不利于区域内名胜古迹的宣传与开发。本文拟通过对晚唐诗人任翻生平、作品、诗风的考索,揭示下层诗人对诗路形成、诗路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任翻生平考

在现存史料中,最早记载任翻信息的是晚唐张为的《诗人主客图》。张为,唐末袁州宜春人,生卒年不详,与贯休(832—912年)、方干(809—888?年)及周朴交往密切。据元辛文房《唐才子传》之《周朴传》记载,周朴卒于唐僖宗乾符年间(874—879年)的黄巢之乱中,则张为卒年亦当在此前后不久。张为《诗人主客图》的创作时间,应为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年)。可惜该书北宋时期即已散佚,直到清纪昀方从宋计有功的《唐诗纪事》中辑出,使其重见天日。据赵子抄、李寅生《略论〈诗人主客图〉的版本著录及流传情况》一文的考证,《诗人主客图》今存八个版本,其中以纪昀的三个版本为早。纪氏所辑“茂雪堂丛书”本《主客图》为纪氏版本之第二种,收录了清袁宁珍《主客图考序》。该序引康熙年间徐倬所编《钦定全唐诗人年表》之说云:“咸通十二年,张为作《诗人主客图》。”[1]张为将中晚唐诗人分为六种风格,又将风格近似的若干诗人分别列入六主门下为客,分为上入室、入室、升堂、及门四个级别,并在各家名下摘录若干诗句以作例证。可惜现在所见的纪昀辑本并非完本,如“瑰奇美丽主”武元衡名下没有任何信息,“广大教化主”之升堂三人,只有顾况四联诗遗存。“清奇雅正主”李益门下有升堂者七人,分别是方干、马戴、任蕃(后人亦写作“任翻”)、贾岛、厉玄、项斯、薛寿(后人以为是“薛涛”之讹)。任蕃条记载道:“任蕃:无语与春别,细看枝上红。”[2]这两句出自任翻的《惜花》诗,其他再无信息。

南宋台州临海人陈耆卿(1180—1236年)《嘉定赤城志》卷三十二“人物门”载唐代诗人六人,分别为顾况、许浑、任翻、王展、周朴、莫彦修,其中任翻条云:

任翻:有诗名,其题帢帻峰一绝尤脍炙。按《唐诗主客图》云郡人,今按翻所赋《台州早春》诗有“岂堪沧海畔,为客十年来”之句,则知其寓此耳。[3]

对于任翻生平记载较为详细的,是辛文房的《唐才子传》卷七的任氏传。笔者据日本浅草文库所藏五山版《唐才子传》移录如下:

任蕃或作翻

蕃,㞧昌间人。家江东,多游会稽、苕、霅间。初亦举进士之京,不第,榜罢进谒主司曰:“仆本寒乡之人,不远万里,手遮赤日,步来长安,取一第荣父母不得。侍郞岂不闻江东一任蕃,家贫吟苦,忍令其去如来日也?敢从此辞,弹琴自娱,学道自乐耳。”主司惭,欲留不可得。归江湖,专尚声调。去游天台巾子峰,题寺壁间云:“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既去百余里,欲回改作“半江水”。行到题处,他人已改矣。后复有题诗者,亡其姓名,曰:“任蕃题后无人继,寂寞空山二百年。”才名类是。凡作必使人改视易听,如《洛阳道》云:“憧憧洛阳道,尘下生春草。行者岂无家?无人在家老。鸡鸣前结束,争去恐不早。百年路傍尽,白日车中晓。求富江海狭,取贵山岳小。二端立在途,奔走何由了?”想蕃风度,此不足举其梗概。有诗七十七首,为一卷,今传非全文矣。[4]

按,“㞧”字通“会”,会昌(841—846年)为唐武宗李炎年号,这段时间可以视为任翻比较活跃的时期,而任氏一生中最出名的事件就是其拒绝考官的挽留请求。其《秋晩途次》云:“孤贫游上国,少壮有衰颜。”[5]8333《长安冬夜书事》云:“清渭几年客,故衣今夜霜。”[5]8334他为参加科举,在长安困顿了几年。我们可将其决定不再参加科举,开始离京流浪的时间定在会昌年间。古人称男子30岁至50岁之间为壮年,任氏“少壮”连用,可视为30岁上下,则其出生时间应在公元811年至816年之间,这与诗人方干的出生年(809年)接近。他后来三次登临台州巾山,前两次即相隔了30年,则其享年应不少于60岁,而其卒年最早是在871年至876年之间。李调元《全五代诗》将其视为唐末吴越间人,则意味着任氏卒年是在唐亡(907年)之后,任氏享年应不小于90岁,这似乎不太可能。

现存张为《诗人主客图》中并无任翻籍贯的记载。陈耆卿称该著载任翻为郡人(台州人),但又根据任氏《台州早春》中的“岂堪沧海畔,为客十年来”[6],判定其非台州人,该结论应属可信。陈氏弟子,临海人吴子良(1198—1257?年)《荆溪林下偶谈》卷四“唐任翻诗”条云:“唐项斯、周朴、任翻皆赤城人,能诗,见《赤城志》。”[7]清陶元藻《全浙诗话》卷五任翻条云:“翻,赤城人。《全唐诗录》云:‘翻,唐末人,爵里无考。尝居天台。’《林下偶谈》:‘唐项斯、周朴、任翻皆赤城人,能诗,见《赤城志》。’”[8]但今《赤城志》已据任诗认为其非天台人,而载周朴云:“泉州人,张为《唐诗主客图》有清奇雅正入室周朴之语,为天台道士,后入仕。”[3]可见吴子良的任氏天台人之说不足据。清程哲《蓉槎蠡说》卷十二、陶元藻《全浙诗话》卷五等皆沿袭吴氏错误观点。任氏有诗《春晴》云:“楚国多春雨,柴门喜晩晴。幽人临水坐,好鸟隔花鸣。野色临空阔,江流接海平。门前到溪路,今夜月分明。”[5]8332今人周绍良《唐才子传笺证》据此诗认为任氏“是家于‘楚国’,即江东”[9]。战国后期,百越之地尽入楚国版图,此处楚国乃泛称,并非楚国的核心区洞庭湖流域。诗中“野色临空阔,江流接海平”写的是海滨风光,与浙江地形比较吻合。这或许是任氏在浙江时的作品。扬州大学陈宇整理的清顾修《读画斋丛书》所刊宋赵与虤《娱书堂诗话》卷二云:“台州巾山僧任处士翻有诗曰……”[10]既称任翻为台州巾山寺僧,又称其为处士,无任何依据,更不足论。

《唐才子传》认为任翻“家江东,多游会稽、苕、霅间”[4]。江东即江南东道。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江南道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三道皆设采访使。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撤江南东道,并一分为二,以浙江西道观察使、浙江东道观察使领之。浙西治所在润州,下辖润州、杭州、常州、苏州、湖州、昇州、宣州、歙州、饶州、江州等十州。浙东治所在越州,下辖越州、睦州、衢州、婺州、温州、台州、明州、处州等八州。任翻“多游会稽、苕、霅间”,会稽即会稽山,亦为越州之代称,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曾改越州为会稽郡,领会稽、山阴、诸暨、余姚、剡、萧山、上虞等七县。苕即苕溪,霅即霅溪,二水主要在湖州境内。一个人的常游之地,最有可能是在其家乡附近,如此则任翻籍贯可能是浙东的越州或浙西的湖州,皆在江南东道,今浙江境内。又任氏《台州早春》云:“岂堪沧海畔?为客十年来。”[6]其寓居台州至少有十年之久。其《冬暮野寺》又云:“江东寒近腊,野寺水天昏。……飘泊仍千里,清吟欲断魂。”[5]8333他常年居住台州,家乡又有千里之遥,我们若假定该诗作于台州,而越州与台州接壤,湖州与台州隔有越州、杭州,二者距离近千里。相比之下,任氏为江东浙西湖州人的可能性最大。

任氏离京之后,“归江湖,专尚声调”[4],过着行吟诗人的生活。他“弹琴自娱,学道自乐”[4],追求心灵的自由与诗艺的完善。在浪迹江湖的后半生里,他曾在襄阳凭吊过为纪念西晋著名政治家羊祜而建立的堕泪碑。其《哭友人》云:“逢着南州史,江边哭问君。”[5]8334仔细询问了友人后事。从诗中看,友人或为南州人,而任氏与之交往,或许亦曾到过南州。按,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分江津县(今属重庆)地置南州,以南川为州治,辖南川、三溪二县。三年(620年)更名僰州,四年(621年)复故名。另武德四年置南州,以博白(今属广西玉林)为州治,辖博白、朗平、建宁、周罗、淳良、龙濠等六县。不知任氏诗中所谓的“南州”是指何地,其由襄阳一带西至重庆江津,或南至广西玉林,皆有可能。

二、任翻诗作考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艺文志》卷六十称任翻诗一卷,宋郑樵《通志》卷七十、吴子良《荆溪林下偶谈》卷四、王尧臣等《崇文总目》卷十二、明胡震亨《唐音癸籖》卷三十、焦竑《国史经籍志》卷五、清程哲《蓉槎蠡说》卷十二等所记相同。前引《荆溪林下偶谈》云:“按《唐文志》,项斯诗一卷,周朴诗二卷,任翻诗一卷,独翻诗世罕传者。今郡斋有翻小集,仅十篇而已。翻有《题巾子广轩》诗,集中不载。诗云:‘绝顶新秋生夜凉,鹤溪松露滴衣裳。前村月照半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7]吴氏所见任氏诗作,只有11首而已。而前引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本传则曰:“有诗七十七首,为一卷,今传非全文矣。”[4]笔者以为辛氏所谓的77首,很有可能是前代典籍所载一卷的篇数,自己并未亲见。“今传非全文”是说现在篇目并没有77篇,已经残缺不全,可能是吴氏所见的10余首。辛氏称任氏多游“会稽、苕、霅间”,而现存诗中并无明确与此三地有关的诗,故吴氏、辛氏所见者与现存者篇目并不一致。

那么任翻是否有可能作诗很多,而流传很少呢?明胡应麟《诗薮》杂编载任翻诗一卷,并云:“今世传大家,惟李、杜、韩、柳、元、白诸集差全。王、杨、燕、许集动四十余卷,至高、岑、卢、贾,卷亦不下十余,今皆寥寥染指。盖全集已亡,好事者从诸类书中钞录,以备一家耳。惟晚唐人才委琐,大半当是本书。”[11]胡氏诗学宗尚盛唐、轻视晚唐,以其观点推测:任翻是晚唐人,其诗歌即便没有遗佚,篇目也不会很多。因材料匮乏,笔者对任氏创作篇数不敢妄论,在此只呈现胡氏诗学观,以供方家参阅。

现对历代典籍所录任氏诗篇目作一统计:

宋李昉等《文苑英华》卷一百五十五收诗1首,题为《春晴》;卷一百九十二收诗1首,题为《洛阳道》。

宋林师蒧《天台前集》卷下收诗3首,分别为《宿帢帻精舍》《宿桐柏观》《台州早春》。

宋赵师秀《众妙集》收诗2首,分别为《葛仙井》《秋晚途次》。

元杨士弘《唐音》卷十四收诗1首,题为《题天台寺壁》。

明高棅《唐诗品汇》卷六十九收诗1首,题为《晴诗》;《唐诗拾遗》卷二收诗1首,题为《洛阳道》。

明曹学佺编《石仓历代诗选》卷一百二十三收诗2首,分别为《题台州寺》《惜花》。

清《全唐诗》卷七百二十七收诗18首,分别为《洛阳道》《春晴》《秋晩郊居》《秋晩途次》《葛仙井》《桐柏观》《冬暮野寺》《赠济禅师》《经堕泪碑》《长安冬夜书事》《越江渔父》《哭友人》《送李衡》《宫怨》《惜花》《宿巾子山禅寺》《再游巾子山寺》《三游巾子山寺感述》。

《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十八“晴类”收诗1首,题为《春晴》。

《御选唐诗》卷十六收诗1首,题为《春晴》。

《御定全唐诗录》卷九十七收古体诗1首,题为《洛阳道》;近体诗4首,分别为《秋晚郊居》《三游巾子山寺感述》《望夫石》《赋百舌鸟》。

李调元《全五代诗》卷七十三收诗1首,题为《宿巾子山禅寺》。

其中《宿帢帻精舍》《题天台寺壁》《题台州寺》《宿巾子山禅寺》为同诗异名,另外该诗还有《题巾子广轩》之名,本文统一以宋林师蒧《天台前集》最早记载的《宿帢帻精舍》作为诗题。综合以上所列任氏诗歌篇目,任氏现存诗歌为21首,具体内容如下:

1.《洛阳道》(辑自《全唐诗》)

憧憧洛阳道,尘下生春草。行者岂无家?无人在家老。鸡鸣前结束,争去恐不早。百年路傍尽,白日车中晓。求富江海狭,取贵山岳小。二端立在途,奔走无由了。[5]8332

2.《春晴》(辑自《全唐诗》,《唐诗品汇》题作《晴诗》)

楚国多春雨,柴门喜晩晴。幽人临水坐,好鸟隔花鸣。野色临空阔,江流接海平。门前到溪路,今夜月分明。[5]8332

3.《秋晩郊居》(辑自《全唐诗》)

远声霜后树,秋色水边村。野径无来客,寒风自动门。海山藏日影,江月落潮痕。惆怅高飞晩,年年别故园。[5]8332

4.《秋晩途次》(辑自《全唐诗》)

秋色满行路,此时心不闲。孤贫游上国,少壮有衰颜。众鸟已归树,旅人犹过山。萧条远林外,风急水潺潺。[5]8333

5.《葛仙井》(辑自《全唐诗》)

古井碧沈沈,分明见百寻。味甘传邑内,脉冷应山心。圆入月轮净,直涵峰影深。自从仙去后,汲引到如今。[5]8333

6.《桐柏观》(辑自《全唐诗》)

飘飘云外者(一作客),暂宿聚仙堂。半夜人无语,中宵月送凉。鹤归高树静,萤过小池光。不得多时住,门开是事忙。[5]8333

7.《冬暮野寺》(辑自《全唐诗》)

江东寒近腊,野寺水天昏。无酒可销夜,随僧早闭门。照墙灯影短,着瓦雪声繁。飘泊仍千里,清吟欲断魂。[5]8333

8.《赠济禅师》(辑自《全唐诗》)

碧峰秋寺内,禅客已无情。半顶发根白,一生心地清。竹房侵月静,石径到门平。山下尘嚣路,终年誓不行。[5]8333

9.《经堕泪碑》(辑自《全唐诗》)

羊公传化地,千古事空存。碑已无文字,人犹敬子孙。岘山长闭恨,汉水自流恩。数处烟岚色,分明是泪痕。[5]8334

10.《长安冬夜书事》(辑自《全唐诗》)

忧来长不寐,往事重思量。清渭几年客,故衣今夜霜。春风谁识面,水国但牵肠。十二门车马,昏明各自忙。[5]8334

11.《越江渔父》(辑自《全唐诗》)

借问钓鱼者,持竿多少年?眼明汀岛畔,头白子孙前。櫂入花时浪,灯留雨夜船。越江深见底,谁识此心坚?[5]8334

12.《哭友人》(辑自《全唐诗》)

逢着南州史,江边哭问君。送终时有雪,归葬处无云。官库惟留剑,邻僧共结坟。儿孙未成立,谁与集遗文?[5]8334

13.《送李衡》(辑自《全唐诗》)

羁栖亲故少,远别惜清才。天畔出相送,路长知未回。欲销今日恨,强把异乡杯。君去南堂后,应无客到来。[5]8334

14.《宫怨》(辑自《全唐诗》)

泪干红落脸,心尽白垂头。自此方知怨,从来岂信愁?[5]8334

15.《惜花》(辑自《全唐诗》)

无语与花别,细看枝上红。明年又相见,还恐是愁中。[5]8335

16.《宿巾子山禅寺》(辑自《全唐诗》,《天台前集》题作《宿帢帻精舍》,《林下荆溪偶谈》作《题巾子广轩》)

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映半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5]8335

17.《再游巾子山寺》(辑自《全唐诗》)

灵江江上帻峰寺,三十年来两度登。野鹤尚巢松树遍,竹房不见旧时僧。[5]8335

18.《三游巾子山寺感述》(辑自《全唐诗》)

清秋绝顶竹房开,松鹤何年去不回?惟有前峰明月在,夜深犹过半江来。[5]8335

19.《台州早春》(辑自《天台前集》)

微雨夜来歇,江南春色回。已惊时不住,还恐老相催。人好千场醉,花无百日开。岂堪沧海畔?为客十年来。[6]

20.《望夫石》(辑自《全唐诗录》)

何代提戈去不还,独留形影白云间。肌肤销尽雪霜色,罗绮点成苔藓斑。江燕不能传远信,野花空解妒愁颜。近来岂少征人妇,笑采蘼芜上北山。[12]

21.《赋百舌鸟》(辑自《全唐诗录》)

此禽轻巧少同伦,我听长疑舌满身。星未没河先报晓,柳犹粘雪便迎春。频嫌海燕巢难定,却讶林莺语不真。莫倚春风便多事,玉楼还有晏眠人。[12]

清代台州临海人洪颐煊《台州札记》卷二“任翻巾山诗”条论任氏《题巾子广轩》云:“《天台集》《赤城志》载翻诗,皆止此篇。《台州府志》载翻凡三到,诗三首,未知何据。”[13]92对任氏前后三次题诗巾山寺壁表示怀疑,认为后两首可能是伪作。其实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已引任氏《台州早春》“岂堪沧海畔,为客十年来”之句,表明任氏居住台州至少有十年之久,焉知其初登巾山后的30余年里没有再登?《天台集》录任氏诗3首,《嘉定赤城志》也只提及2首,这不足以证明多出的10余首诗歌皆是伪作。洪氏推测亦属无据也。上述任氏21首诗,涉及都市、行旅、酬赠、隐逸、佛道、宫怨、咏物、怀古、哀悼等多个主题,表现了任氏驾驭多个题材的才能。其中与今浙江直接相关者有《桐柏观》《冬暮野寺》《越江渔父》《台州早春》以及游台州巾山三首,而从《秋晩郊居》“海山藏日影,江月落潮痕”来看,其作于浙江的可能性很大①唐张祜《张承吉文集》卷三《题余杭县龙泉寺》:“四回山一面,楼殿已嵯峨。中路见山远,上方行石多。天晴花气漫,地暖鸟音和。徒漱葛仙井,此生其奈何?”杭州有葛仙井,绍兴、河南襄城、四川安岳等地亦有,这里不纳入统计范围。。如此则作于浙江者有8首,作于台州者有5首,占比不可谓少。

三、任翻巾山诗考

台州在浙东唐诗之路中的地位,与越州相比不遑多让,尤其是州境内的天台山自东晋孙绰《游天台山赋》问世以来,即名闻天下,成为众人向往的体玄悟道、壮游隐逸的理想之地。隋唐两朝,智者大师、司马承祯、杜光庭、湛然以至日本天台宗创始人最澄等佛道宗师,沈佺期、骆宾王、李白、孟浩然、寒山、顾况、许浑、皮日休等著名诗人纷纷游驻于此,奠定了台州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地位。在此过程中,江湖诗人任翻长期隐居台州,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任翻现存诗中,能够明确断定作于天台的,是《桐柏观》一诗。另外作于巾山寺壁的三首,其地点则有不同的说法。历代材料多是针对第一首巾山诗而阐述,下面对该诗创作地点作一考证。

目前最早著录巾山诗信息的是南宋陈耆卿的《嘉定赤城志》,但不载巾山位置。吴子良《荆溪林下偶谈》卷四称“翻有《题巾子广轩》诗,集中不载”。明李贤《大明一统志》卷四十七“巾子山”条云:“在府城东南,连小固山。两峰如帢帻,其顶双塔,塔之南有翠微阁,北有广轩,下瞰城郭郊薮山水之胜。……唐任翻诗……”[14]认为广轩在巾山北,此山在府城东南。如此,则吴氏以为任翻题诗之巾山乃在府城(今临海)。明代地理学家、临海人王士性《五岳游草》卷四《台中山水可游者记》云:“巾子山,一名帢帻,当城内巽维,云皇华仙人上升落帻于兹山也。两峰古木虬结,秀色可餐,各以浮图镇之。……唐任翻题曰……”[15]也认为巾山在府城内之东南方向。洪颐煊《台州札记》称任氏“客居天台,有宿帢帻山绝句,为人所称,今城中巾子山也”[13]92。此处之城非天台县城,乃台州府城之称。但元杨士弘所编《唐音》卷十四任翻条引该诗,题作《题天台寺壁》,题下张震注曰:“天台寺在台州府天台山。”[16]以为任翻题诗是在天台山的寺院。此说无凭,不足为据。清李调元《全五代诗》卷七十三任翻《宿巾子山禅寺》题下引南宋祝穆《方舆胜览》云:“山在明州城中,横峙江之下流。两峰如帢帻,其顶双塔差肩。自明庆塔院,胜概名天下。”[17]将山移至明州,移花接木,似更不足论,但宋本《方舆胜览》卷八台州“巾子山”条则曰:“在州东南一里一百步,连小固山,横峙江之下流,在城中。两峰如帢帻,其顶双塔差肩,有明庆塔院。塔之南有翠微,北有广轩,下瞰闉闍,南眺郊薮,㕓市山川之盛,一目俱尽,故其胜槩名天下,登临者必之焉。”[18]李氏引文错得离谱,不知其版本有何依据。

任翻巾山寺壁题诗第一首因改字而成为诗坛佳话。前引《唐才子传》所引用的后人“任蕃题后无人继,寂寞空山二百年”即为显证。而明李东阳《怀麓堂诗话》亦云:“《唐音遗响》所载任翻题台州寺壁诗,曰‘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既去,有观者取笔改‘一’字为‘半’字。翻行数十里,乃得‘半’字,亟回欲易之,则见所改字。因叹曰:‘台州有人!’予闻之王古直云。”[19]149王佐,字仁辅,自号古直,台州太平(今温岭)人,李东阳曾为之作传。王佐所说的任翻“台州有人”之喟叹,应为当地传说。从这则记载,我们可知晚唐时期台州本地士僧的文学创作水平已有了显著提高,为宋代以戴复古为代表的江湖诗人的涌现作了较好的铺垫。

四、任翻诗风考

对于任翻诗风的评论,最早见于张为《诗人主客图》。张为列任翻于“清奇雅正主”李益门下,所举的任翻诗句是《惜花》残句“无语与春别,细看枝上红”。五代南唐进士张洎《项斯诗集序》云:“吴中张水部为律格诗,尤工于匠物,字清意远,不涉旧体,天下莫能窥其奥。惟朱庆余一人亲授其旨,沿流而下,则有任蕃、陈摽、张孝标、倪胜、司空图等咸及门焉。”[20]张洎沿用了扬雄“如孔氏之门用赋也,则贾谊登堂,相如入室矣”[21]的譬喻方式,认为任翻在张籍门下是“及门”,而非《诗人主客图》中的“升堂”。张籍诗歌“字清意远”,受其影响的任翻之诗自然也具此特征。任翻又归于“清奇雅正主”李益门下。“雅正”主要是就思想内容符合儒家标准而言,当然也涉及风格之典雅,清奇则为诗风之谓。综合来看,任翻诗歌艺术上是以清奇、清远为主。清,主要是指语言简洁不冗杂,寥寥数语即能表达清楚;奇,是指构思出人意料,给人以新鲜之感;远,是指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我们结合任翻诗歌来看,其风格确实可以此三字加以概括。如《葛仙井》颈联云:“圆入月轮净,直涵峰影深。”井水澄明如镜,圆月高悬天中,井外高峰如剑,此时月影峰影皆垂直映入井中。该联上下两句以形容词“圆”“直”开头,“净”“深”结尾,描述井中倒影之性状,句法奇特。尤其是“圆入”“直涵”中形容词与动词相搭配,让线条运动起来,颇具力量之美。这不由令人想起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圆”与“直”的运用,任翻是否受到了王诗的启示呢?王诗境界阔大,任诗境界深邃,风格不一,各具其妙。更难得的是,“圆入月轮净,直涵峰影深”还有体玄悟道的意味:心如井水,唯有清深空明,方能涵化万物。

如果说《葛仙井》颈联是以句法用字取胜,那么乐府诗《洛阳道》则是以立意警策见长。首联写洛阳道上行人往来不定,路旁尘重如雪,以至新生春草都被其覆盖。次联为警句,写行者居家之不甘。第三联为心理描写,行者鸡鸣前就整装上路,唯恐滞后。《古诗十九首》之“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尚为自我发问,犹豫不决,此处则是心意已决,以至争先恐后了。第四联写行者一生奔波,一事无成,起早贪黑又有何用?第五联从描写转为议论,讽刺行者欲壑难平,极为形象。尾联以冷语结束,揭示行者求取富贵、劳碌不止之宿命。前引《唐才子传》以《洛阳道》为任翻诗歌之代表作,认为可由此想见其风度。该诗思想雅正,讽刺适度,字里行间又有同情之理解,非长期奔波之人不能道。艺术上也非常成功,体现了清、奇、远之特色,如“尘下生春草”从侧面写行人之众,奔走之急,可谓言简义丰,平中见奇;“求富江海狭,取贵山岳小”,反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陈言,以江海、山岳之狭小衬托求取富贵的欲望之大,譬喻新奇,堪为经典。

五、任翻与浙东唐诗之路建设

正如东晋孙绰的《游天台山赋》开启了台州文学发展之先河,唐代后期顾况的《临海所居》(其三)与任翻的《宿帢帻精舍》亦为后世书写临海巾山导夫先路。凭借诗中“一”字改为“半”字的佳话,任翻之诗比顾况组诗更为脍炙人口,以至成为典故常被引用。如南宋薛师石《瓜庐集》之《巾山》云:“斜日满山人到少,任蕃去后我来登。”[22]以接踵任氏而自豪。李东阳《怀麓堂集》卷十三《九日和谢于乔韵》亦云:“鹤翻风树晓犹狂,颇似任翻卧竹房。”[23]将任氏夜宿巾山作为自己比照的对象。而日本近代著名汉学家近藤元粹《萤雪轩丛书》卷六评点李东阳《麓堂诗话》所引任翻题诗时,亦赞许台州人改诗为“佳话”[24]。文学与建筑不同,它不会随着天灾人祸而归于尘土,南宋徐士褒《重建巾山翠微阁记》即曰:“其不堕劫灰而独与山共一古今者,惟翻诗尔。”[25]任翻诗与巾山一样,共同不朽于天壤间。

巾山与会稽、天台、天姥、四明、雁荡等浙东名山相比,无论是文化底蕴,还是旅游价值,都有一定差距。但正如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既要有松柏枫樟等高大乔木,也要有桃李兰菊等低矮的灌木花草,浙东唐诗之路也是一个文化系统,里面既有名扬天下的高山大河,也有不甚知名的丘陵湖泊、平原湿地,这样才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孕育出气质不同的地域文化。即使同处一州,不同县域文化特色亦自不同,如台州的天台县宗教发达,享有“佛宗道源”之美誉,而临海作为千年州治所在地,则以儒治民,重在济世。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将临海定位为全州乃至浙东之交通枢纽:“自馆驿至津渡,行者之便也。郡自天台径越,自黄岩径温,自宁海径明,自仙居径括,车联毂击。”[3]79经周边四县可抵越、温、括、明四州。如将唐诗之路目的地天台山比作一个旅游景区,临海则为该景区之游客中心与物资集散地。2019年4月30日,笔者在临海市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组织、多位高校及地方文史工作者参加的唐诗之路专题座谈会上,提出可将临海定位为“浙东唐诗之路枢纽地”。天宝三载(744年),鉴真大师第四次东渡,在天台国清寺巡礼圣迹之后,入临海县修整,现在巾山西麓的龙兴寺还树有“鉴真驻锡”碑予以纪念。中唐贞元年间(785—805年),日本高僧最澄大师来浙东求法,于明州上岸后,也是先至临海,拜见台州刺史、《春秋》学大师陆淳之后才至天台山的。《嘉定赤城志》又描述府城之地理形势:“今城垒骋目而望,据大固山,介天台、括苍间。巾峰对峙,如入几席。天台、仙居二水别流,至三江口而合,萦纡演迤,环拱其郭,岩光川容,吞吐掩映于烟云缥缈之际,真足以奠城社,表宅里,聚廛市,以雄跨一方矣。”[3]39巾山下接灵江,东衔小固山,北瞻大固山,为府城绝佳游览胜地。自唐顾况、任翻登临以来,后世继之者络绎不绝,宋曾几、戴复古、明方孝孺等人皆有题咏。戴复古《巾子山翠微阁》云:“双峰直上与天参,僧共白云栖一庵。今古诗人吟不尽,好山无数在江南。”[26]以之作为江南好山之代表。项士元在《巾子山志》所收历代题咏2000余首,可谓琳琅满目,故笔者将巾山称作“诗山”。任翻诗名并不显赫,但为巾山文化内涵的提升、浙东唐诗之路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提醒我们要重视底层诗人在地方文化建设方面曾经起到的积极作用,对其诗学活动开展精细化研究,为省诗路文化带建设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

2020年4月,浙江省发改委发布《浙东唐诗之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其中提出要完成“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创成国家5A级景区项目”,建设内容是“唐诗之路——台州府城全国研学游营地改造”,包括巾山诗词文化体验基地建设工程、府城写生基地建设工程、国学廉政文化体验基地建设工程、民俗文化体验基地建设工程、影视拍摄基地,配套建设临海特色民宿和大型停车场。“诗画浙江”“唐诗之路”中的“诗”字,在临海是要靠“巾山诗词文化体验基地建设工程”来落实的。目前,台州学院唐诗之路研究院正与临海市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临海市巾山唐诗之路主题开发设计”项目。我们拟通过骆宾王被贬临海县丞、杜甫赠诗郑虔、顾况任新亭监、任翻巾山题诗、鉴真东渡、最澄求法等唐代名人事迹来彰显巾山的唐诗文化,物质载体则为唐人雕像、诗路名胜浮雕、牌坊、骆宾王园、顾况亭、任翻亭等。宋人曾在巾山题诗,感慨“任蕃题后无人继,寂寞空山二百年”[4],如今浙江省高度重视浙东唐诗之路的品牌打造,将巾山作为诗词文化体验基地来建设。从此任翻后继有人,江山不再寂寞。巾山作为千年府城之明珠,必将熠熠闪耀于浙东唐诗之路上。

猜你喜欢
全唐诗台州唐诗
唐诗写柳之妙
春夜讲唐诗记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公益活动品牌化,让媒体更有温度——台州晚报举办“新台州人慈善年夜饭”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唐诗赏读
《全唐诗》里的中秋节俗(节选)
徐安贞仕途与诗歌初探
唐代筝曲的风格及其美学意蕴
基于数据库的唐诗宋词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