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莆田第十二中学 陈玉勇
学生阅读积极性不足是阅读教学活动中暴露得最为明显的问题。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农村初中生经常表现出对读兴趣不足,不愿在语文课堂上听教师讲解传统文化、民俗故事。不仅如此,他们的独立人格意识逐步形成,正值叛逆阶段,往往在教师引导阅读时表现得十分抗拒。久而久之,不仅影响着学生自身的学习质量,还削弱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形成恶性循环,严重阻碍学生后续的个人发展。
语文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学科,仅仅读教材文章无法达成最理想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促进作用也是十分微小的。这便要求教师应适当拓展一些课外素材。但是,农村的学习资源是有限的,无论是经济文化建设还是教学硬件设施都在不同程度上落后于城市,这便使一些学生虽然有读的欲望,但没有读的空间、没有读的选择,阻碍了教学活动的推进。
学生主体地位缺失是导致其积极性不足的关键原因,也是造成教学低效的核心原因。目前来看,仍旧有一些语文教师局限在刻板的思维中,一味地根据自己的经验向学生灌输知识内容,并不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这便导致学生只能机械性地接受,没有独立的思考空间,无法获得良好的阅读感受,逐渐丧失读的兴趣。
优美的自然风景,原生态的生活气息,传统的文化与宝贵的历史人文情感,一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农村风俗。这些洋溢着地域特色的民风民俗,无一不透露出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表达了语文知识和情感的多元性。如果能将农村习俗融于语文教学活动中,必然能进一步丰富内容,帮助学生在更深的层次上感受文化、发展素养。
阅读本身就是一个相对开放的自主学习活动,是学生站在客观的角度上根据主观体验理解文章的行为。也就是说,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阅读空间,并帮助他们以更活跃的思维感悟文章。或者可以说,学生能通过阅读获取到的知识应该是无限的,这便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将课程局限于教材之内,而是要适当地借助外部素材进行延伸,而阅读教学与农村习俗的融合可以达成这一目标。
观察目前的初中生,他们中的大多数对农村生活、农村文化存在偏见,认为农村是落后的、是不进步的,认为其习俗与文化是无价值的。这种偏见严重阻碍了他们文化意识的形成与完善,制约了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对此,将农村习俗与阅读教学结合在一起,能于潜移默化中将农村文化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逐渐改变他们的刻板印象,培养其正确认知文化多元性和生活多样性的情感态度,促进其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
教师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更是他们生活的领路人。语文也不仅仅是一项枯燥的学习活动,而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对此,教师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进而以榜样力量带领他们开展多元阅读。这也就意味着,无论在语文课堂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教师都应保持阅读,以自身的行为影响学生,进而在课堂授课时旁征博引,向他们传递而更多的情感与文化,包括农村习俗。如此,在潜移默化中为其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不自觉地进行阅读,了解习俗。
课前预习是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直接对教材文章进行讲解,学生自主阅读机会很少,思考空间也稍显不足。对此,教师应正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让他们自主读文章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如此,通过提前预习,学生对文章背景、作者经历以及其中蕴含的人文色彩、习俗信息均能形成一定的了解,自然可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快速进入角色,实现高效学习。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布置预习任务时指出相关的习俗文化,要求学生先了解该习俗、再读文章,从而实现习俗与文章的深度融合,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
情景的创设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相对真实的情境能为学生的深入理解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越是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越高,学习效率也会随之增高。对此,在引导阅读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工具呈现民俗故事,营造相关文化氛围,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调动他们读相关文章的热情。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讲述自己知道的习俗,打造开放性的分享空间,为学生的情感渗透、思维碰撞做铺垫,进一步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春酒》一课为例,在带领学生读文章之前,教师可以讲述莆田市农村人民初一拜祭祖先,初二“不相往来”,初三迎年,初八夜半点烛烧香、初十邀饮春酒、贺“玉皇至尊”神诞的春节习俗,并通过多媒体工具播放相关的活动情景,调动他们的热情,让他们在了解家乡春节风俗的同时对其他地区的春节故事产生好奇。进而,在读教材文章时,学生就会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获得更理想的学习效果。
新的课程改革强调:“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当今社会也更加需要具有自主能力、合作意识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在授课时,教师可以尝试弱化自己的影响,将学生按能力水平的差异打乱分组,布置与文章内容相关、涉及农村习俗的探究任务,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文章、挖掘风俗文化和人文情感。如此,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不仅能围绕问题主线梳理出文章脉络、多元把握作者思想感情,还能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识,这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大有帮助。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大胆创新,积极转变刻板的思想观念,正视农村习俗对传递文化的重要意义,适当引用、适当借鉴、多元整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给予最合适的指导,在相对自由的基础上鼓励他们自主学习,在讲解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深度提高其能力水平,并将情感教育渗透其中,促进其核心素养的提升,从而实现教学成效的最优化,为农村初中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