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正 商丘学院
体育产业,虽起步较晚,但是我国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科学有效的管理,是体育产业优化发展的灵丹妙药。在体育强国这一机遇下,不断更新管理理念,调整管理机构设置,全方位优化我国体育产业的管理体制,以改善我国体育产业大而不强、多而不新的现状,进而推动我国体育强国梦的实现。
体育产业本身的发展问题,会给产业管理带来诸多困难。随着体育产业深入发展,相关从业人员数量也逐步上升,但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相关数据,截至2018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不到30000 亿元,增加值约为1 万亿元,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1%,就整体规模而言,与国外情况相比仍存差距,国外部分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的经济贡献率多在10%,而我国不到1%,国内现行的体育产业发展规模难以匹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仅数量占比较小,且规模滞后,产业链不健全等问题也较为明显。此外,在国家的“十三五”规划报告中,也发现体育主体产业活力不足这一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主体产业在体育产业结构中具有支撑性作用,占比较大,是影响体育产业竞争力的关键。而产业规模滞后、主体产业缺乏活力,对体育产业管理体制的效益起决定性作用,是制约体育产业管理体制的根本问题。
我国体育管理机构系统分别由政府管理和社会管理两大系统组成,在机构设置问题上,还缺少一定的合理成分。机构设置在管理体制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没有合理的机构设置,体育产业管理目标就难以实现。
首先,我国管理机构,层级之间关联度低,机构设置欠缺。在政府管理系统中,仅有国家体育总局设置了产业处,但在其他各级行政区的体育产业边缘化现象严重,尤其是在落后地区,未设有专门体育产业的管理机构,几乎没有管理可言。大部分地方体育局将体育产业管理部分与其他部门合并处理,如与法规、财务等部门合而为一,不同性质的业务积压于一个部门,在繁杂的工作日常中,管理人员也难以集中精力处理好产业管理任务,体育产业管理机制也容易混乱不清。同时,在社会管理系统中,缺乏相关协会组织的设置,且不具有独立性。社会体育中介组织,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能力、水平均欠佳,难以搭建起市场主体和政府间的有效桥梁。
其次,体育产业管理机构划分界限模糊,分工不明晰,部门间职能交叉,也未形成健全、有效的监督系统。一些部门既承办体育产业(体彩公司、俱乐部等),又履行着管理职责。如,项目管理中心和协会,在实际操作中,项目中心兼有双重职能,既操作着运动项目运营,又对项目审批进行管理。机构管办不分的现象,极易造成,以非营利性组织来搪塞运动项目的问题,逃避行政问责。或是仅表现出法律授权的管理部门角色,“积极”管理,消极服务。体育产业管理职能的权责不清,交叉管理等现象大大削弱了相关企业创造性发展的空间,打击了其积极性,极易使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陷入被动局面。
体育产业虽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朝阳产业,但起步较晚。体育产业的企业化、市场化水平有待提升,且缺乏有针对性的体育产业宏观管理制度。然而目前,体育产业市场体系多变动,鱼龙混杂现象突出,宏观管理制度的缺失,将很难应对体育产业市场的波动,也容易导致以下问题:其一,管理制度的缺失,给宏观管理部门的消极处理问题带来了“温床”,比如出现“不作为、寻租”等问题,缺乏健全的产业管理制度体系,监管不到位,就为部分管理机构创造了“寻租空间”,也为其消极作为提供了契机。其二,管理制度的滞后性,将造成产业管理环境的恶性循环,比如出现高筑市场进入壁垒、行业垄断、管理紊乱等现象。这些问题将导致体育产业在市场自我发展内在潜力不足,阻碍体育产业前进脚步。
体育产业能为当前市场经济注入新鲜血液,也为市场多元化的培养和社会资本的吸纳提供积极因素。而体育产业从管理向治理的转变,成为了当前国家顶层设计领域的重点,是对《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深入贯彻,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明确社会组织职能、清晰瞄准管理机构职能定位、完善体育产业市场参与机制,简政放权,贯彻民主、多元化治理理念,追求共同利益,真正做到产业管理转向治理之路。政府作为顶层设计管理实施的首要角色,严格落实第一责任制度,把体育产业管理纳入部门考核标准里。如建立相关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以及社会组织协调工作制等,从顶层到基层都严格落实体育产业发展布署和管理政策,加强体育行业管理力度,以制度化的方式引导行业的管理和发展,市场监管、体育行业标准两手抓,体育公共服务和政策规划都不能松懈,将体育行业的标准和服务落到实处,
管理机构的设置是管理体制的核心。遵循体育产业发展规律,基于体育产业战略布署,完善管理结构框架,且与其职能相适应,在国家和社会的协调配合下,合理配置体育产业管理机构。从国家角度来看,发挥国家体育总局的宏观调控、管理的作用,保障其下产业处的可持续发展。从政府管理系统层面,用“看得见的手”抓好机构设置工作。从地方层面,重视地方体育产业管理部门设置,成立专项管理科室,细化其管理职能,专门负责地方体育产业管理工作。在社会管理系统中,敦促其体育产业协会的形成,尤其是社会中介组织在体育产业中作用至关重要,目前北京、广东等地已有产业协会的成功实践,产业协会作为中介机构,发挥着各级组织机构的重要桥梁作用,利于加强各级管理机构间的联系密度。同时,管理机构要遵循政事分离的原则。各地各级有了明确的管理部门,就能避免体育项目管理中心与协会之间权责模糊、政事混淆、管办不分的现象。加强项目协会的独立性,推动其实体化改革,使之从权、职上做到真正独立。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处理好一般管理和专项管理机构间的关系,政府管理与社会管理系统相辅相成,而非相互替代,推动体育产业管理机构设置的现代化发展。
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体育产业创造好的发展环境,离不开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引导,只有在健全的管理制度体系中,才能更好的规范体育行业,使之良性发展,贡献产业经济效益。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共性,其建章立制的策略值得借鉴。首先,要建立完善的体育产业立法体系,基于我国国情,制定相应的立法纲要,做好纲领性指导,进而在我国现有体育法中,增添产业管理内容。其次,补充制定专门针对体育产业管理的行政法规,颁发相应的法规性文件,且细化到体育产业的各个门类,如体育健身娱乐、体育赛事、体育对外交流、产权知识保护等具体的法律法规。接着,及时更新各级管理部门规章制度和规范纲要,合理分配体育系统内部关系和宏观管理法规内容。最后,地方性法律法规的制定也要紧随步伐,在理解整体法规的基础上,根据地方体育产业特色,和当地产业实情,来调整地方规章制度的内容。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专业人才是体育产业管理的主体,也是影响体育产业管理效益的主要因素。教师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对学生又良好的引导作用,严把师资质量关,同时加强复合型教师团队培养,定期对专业老师进行理论培训、以及教学实践考核等,丰富教学实战经验。专业老师要参与到体育企业的管理、运营中,通力合作提升水平,塑造文化素养与实战经验兼具的双师型教研人才。高校应与时俱进,在师资力量建设中,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原则,积极应对体育产业发展变化,在吸引外来人才的同时,加强本土教师与国际的交流、合作,双向提升教师质量水平。高等院校是体育产业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在校教学过程中,要将理论知识的传授,与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实用性宗旨相结合,人尽其才、尽其用。高校产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与现行的体育产业实际相结合,优化人才培养计划,把教育理念与学生实际需求相联系,尝试多种合作方式,如校企联合、与科研单位合作、与科技中介平台合作等,为高校、科研单位、社会间,搭建起更为广阔的合作、交流平台,推动学生综合发展,引导体育“产-学-研”三位一体,共同参与,如成立体育产业合作会等,为体育行业输出高素质管理人才。
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不断改善体育产业的管理体制,才能适应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科学、有序的管理体制,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壮大奠定良好基础,更是实现体育强国梦的应有之义。通过合理转变体育产业管理理念,完善体育产业管理机构设置,健全体育产业管理法律、法规,加强体育产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等途径,以改善我国目前体育产业管理现状,提升管理质量和效益,从而提高我国体育产业的综合竞争力,让体育产业真正的做到为人民服务,吸引更多人民积极投身于体育锻炼之中,扩大体育产业的积极影响,提高体育产业经济效益,进而拉高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值,实现我国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