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院校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思路研究

2021-01-08 08:31侯奕君滨州医学院
体育风尚 2021年9期
关键词:体医气功医学院校

侯奕君 滨州医学院

一、健康中国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

在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富饶多样的当今社会,“健康”早已成为大众共同的热点话题和目标追求。早在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就明确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扶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1]。“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信仰的重要载体之一,是喜闻乐见、脍炙人口的运动形式之一,更是国际间文化交往、体育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体育与医疗殊途同归,在增强大众身体健康、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健康中国背景下,如何能将民族传统体育与医疗有机结合,成为了二者共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正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到的: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2]。体育与医疗的交叉互补将是二者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前沿阵地,医学院校在“体医结合”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民族传统体育若能在医学院校开花结果,必将带动体医专业、学校教改和社会医疗的长足发展。

二、医学院校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必要性

(一)“体医结合”,优势互补

“体”是体育,亦是建立和增强的手段,“医”是医学,亦是预防和治疗的方法,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同样作为研究人体机理的学科,不论是西方体育还是东方体育,“医体不分家”的理论由来已久。医学可以帮助体育更好地训练、竞赛、恢复,让运动员拥有最好的竞技状态,获得有效的损伤疗养;体育则依靠其最直接的身体参与性,给医学诊疗以最好的本体反馈与积极的康复配合,帮助患者自主增强身体机能。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民族的特色体育项目,在基础的运动训练理论基础上,增加了以中医理论为主的民族传统医学体系,更好地将中国特色、民族文化融入“体医结合”,使体育与医学二者互融互通,优势互补。医学院校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但能增加学生体育课的选择维度,更能丰富校园文化、增强人文情怀。民族传统体育中的健身气功、太极拳、柔力球等项目所蕴含的深邃的医学文化底蕴,能让医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对医学知识有更加直观的本体感受,这种体育课与文化课的相互渗透,会让学生耳目一新,兴趣盎然。

(二)开阔学生思维,培养综合素质

医学院校开设的重点专业一般多为临床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药专业、护理专业、口腔医学专业、康复专业等,学生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掌握和提高,可以使其对医学知识进行重新的审视和系统的发展,不管是在体育领域还是医学领域都将技精艺湛。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体系多以中医为主,但这并不能说其对西医理论体系没有积极影响,学生如若能在头脑中建立起中西医诊疗的辩证思维,则对于掌握和提高西医的理论与实践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将医学专业的内容与民族传统体育相关知识结合,不管是对论文的选题和写作,还是体医知识的贮备都有着深远持久的作用,而多学科的学习和掌握,也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增强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促进卫生事业发展,形成高校办学特色

面对人才培养的多元化趋势,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培养对高校和地区卫生事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体机能水平的恢复和提升只依赖药物治疗是不够系统和有效的,需要靠主动的康复手段加以干预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健身气功和太极拳通过合理有效的锻炼,可以使患者激活自身免疫系统进而更快地得到恢复,其独特的养生机理和哲学理念是康复领域不可替代的重要一环,这一点多位学者也曾在研究中予以证明。民族传统体育的合理运用,不但有利于优化医疗资源、减轻医疗负担,也有助于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高校而言,通过体育锻炼促使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念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重点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中诸如健身气功、太极拳、柔力球等个别项目,并将其与医学院校有机结合,深度挖掘其在防病、治病、养病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形成医学院校各具特色的“体医结合”办学模式,对教学改革、专业建设、招生就业、人才引进等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医学院校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策略

(一)鼓励探索民族传统体育与医学的契合点

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体系与医学理论体系博大而精深,教师应启发学生寻找医学知识与技术动作的结合点,取其交集部分深入探究,在民族传统体育授课时有意加入医院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在技术动作的讲授中对相关医学理论进行实践探索,让学生感受到民族传统体育和医学的融合与渗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医学知识与民族传统体育知识相结合,尝试进行实验研究、论文写作、课题申报等工作,如“八段锦对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改善”“太极拳对大学生心肺机能的调节与提升”等。教师亦可指导学生进行“运动处方”的制定,民族传统体育教师应在教会学生正确合理制定运动处方的基础上,让学生对健身气功、太极拳等柔和缓慢、身心配合的运动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将其合理加入处方当中,在提升运动处方疗效的同时,使其更具中国特色。在万众一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新时代,医学院校理应抓住民族传统体育所带来的“文化自觉”,创新思维与能力,为人类谋求更大的福祉。

(二)改变体育教师教学理念

如果体育教师思想松懈、意识淡薄,极有可能成为“放羊式”课堂,一节课下来虽然培养了部分学生主动探究、主动运动的习惯,但是很大一部分学生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育锻炼,也没有摄入新鲜的技术和理论知识,这对于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弊大于利,也不符合高校育人的根本宗旨。民族传统体育也是如此,教师不应将完成技术动作的讲授作为唯一的教学任务,而应更加注重理论知识和精神内涵的传授,这也是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千百年而依然充满生机的本源所在。民族传统体育要想在医学院校发挥其用武之地,就必须要求教师不断研究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发现体医结合的新趋势、新课题,有效进行体医结合的创新研究,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备好每一节课,让课堂既充满趣味性又不失知识性,让医学生对充满中国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建立认同感,主动接受并积极探索,对其保持足够的热忱。

(三)家校配合,加强宣传

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或者说学校体育的发展,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参与和相互配合,这种配合主要体现在家长对学校体育教学的认可和支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家长不应过度重视学生体育课的安全问题,否则不但起不到锻炼身心和机体的效果,还会使体育教师畏手畏脚,不敢进行适当的教学方式改变。相反,家长应鼓励学生勇于探索、迎难而上,并对学生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抱有很大的期待,以此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应加大宣传力度,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尝试不同体育项目,胆大心细探索提升身心发展的体育活动,同时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文化课比体育课重要”或者“体育课可以不上或者敷衍,目的是节省时间复习文化课考试”等观念断不可取,也完全不符合高校教学育人的思想理念。不同于中小学的是,高校体育课是一门正式的大学课程,不管是必修还是选修,其都不会被随意替代和侵占。因此,学校应让学生对体育课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医学生,保证自身的康健才是济世救人的前提和基础。

(四)将健身气功、太极拳设为医学生的必修课

课程的建设与实施离不开高校行政机构的支持,高校应该构建并重视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评价工作,培养学生端正学习动机,要积极构建科学性、合理性且有目标、有等级、有价值的评定体系和运行机制[3]。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力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太极拳、健身气功(如八段锦)等养生保健方法,推广体现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4]。中医和民族传统体育在很多方面一脉相承,健身气功、太极拳等项目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医学理论有着其他体育项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对医学生进行相关教育,并将健身气功、太极拳等项目设为医学生必修课,以保证学生接受系统的理论和技能培养。一般医学院校体育课安排两学年,可将其中一学年将其设为必修,另一学年则可以选修其他体育课。不同医学院校可依据实情具体制定,在相关政策的指引下,如果教师引导得当,必定会使学生对医学专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更加自觉的探索。作为扎根中华民族本土的医学院校,将与医学一脉相承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纳入其中不足为过,这也十分贴合坚持文化自信的当今社会和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代中国。

四、结语

民族传统体育在健康中国的背景之下,持续响应党中央文化自信的号召,为当代大学生提供最具民族化的体育知识和精神内涵。对于医学院校而言,民族传统体育的存在是“体医结合”最直观的表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是“健康中国”最有力的帮手。民族传统体育在医学院校的普及与发展虽需经历长久的规划与建设,但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助力医学院校进行教学改革、特色办学和促进地方体育卫生事业发展的不二选择。

猜你喜欢
体医气功医学院校
创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体系实践研究
后疫情时代安徽省体医融合现状的调查研究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云南省某医学院校学生健康素养调查与分析
体医结合背景下提升城镇老年人健康水平的策略研究
边界与可能:体医融合中的身体、技术与知识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气功(一)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气功(二)
医学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