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微思政发展现状及完善路径探析

2021-01-08 07:43李亚平施向峰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媒介育人思政

李亚平,施向峰

(1.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89;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211100)

随着“互联网+”和全球化时代的发展,人工智能、5G通信等新技术日益贴近学生群体,多媒体、新媒体等媒介融合催生了自媒体。网络在成为社会沟通主渠道的同时,微信、微博等客户端也成为大学生社交沟通、生活学习、表达交流的重要平台。网络思政育人的空间拓展的同时,也面临了严峻挑战。占领网络阵地,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政育人工作,微思政应运而生。它是高校实现新时代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目标的积极探索,同时也是网络思政育人模式的主动建构。

一、微思政的内涵及特征

借助于网络的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独立发声,高校大学生多样丰富的网络生活及价值形态也在不断形成。高校思政教育的话语权及其影响力受到海量网络信息的冲击。习总书记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微思政即思政育人工作者基于立德树人目标,借助网络技术微媒介,以更加贴近学生的微视角、介入学生网络思想的微世界,形成多样化的微资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实现全面发展的思政教育新形式。

首先,微思政具有实时主动性特征。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特别是网络环境表现出了复杂化与多元化、大众化与快速化特征。网络信息传播迅速,真假难辨,且更新速度快。消极价值观的传播途径更广,手段更隐蔽。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塑造期,自主意识发展迅速,因社会经验缺乏,辨别是非能力尚弱,极易被误导,造成价值观扭曲。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微思政能够及时利用各类学生使用率高,活跃度大的微媒介,加强正面网络舆情引导,弘扬主流价值观。与以往育人模式相比,借助如直播、音频、动画、视频等即时通信微媒介,微思政传播信息实时性强,沟通效率高。在拓宽思政育人渠道的同时,更利于育人工作者实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主动占领育人网络阵地;立足学生发展,可从育人资源、内容、方式、方法层面充分扩大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减少消极价值观的影响;便于育人工作者主动利用微媒介,结合新形势和学生的新变化,与时俱进创新育人内涵,增强育人本领,提升育人能力。

第二,微思政具有灵活多样性特征。人工智能、大数据、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让短视频、直播等形式逐渐成为学生日常关注的焦点,融入学生的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虚拟世界。网络生活化已成为常态,网络聊天、社交、娱乐等微生活在提供便利,提高沟通时效性的同时,也使得大学生易被碎片化、娱乐性的内容所影响,以往思政育人模式的认同感逐步降低。微思政育人不易受时空限制,为育人工作者融入学生的虚拟网络世界提供了便利。从学生生活实际的各方面出发,掌握学生状态和思想,实现平等沟通的灵活便利、更易拉进师生距离。目前高校学生在微信、微博、QQ等网络平台等均有较高的活跃度。短视频、短音频、微电影、动画等形式均受到学生的青睐,微思政表达形式多样,且学生对多样性的微媒介认可度高。不仅如此,网络学习也逐步成为高校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微思政与学生的偏好选择匹配度高,借助多样性的微媒介平台和载体开展思政课程与育人工作,符合当代大学生的阅读习惯,更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网上网下的育人合力。

第三,尊重学生主体性,关怀渗透性。微思政以学生综合需求为导向,以微观层面为切入点,以学生喜好的方式,淡化了师生的主客体失衡状况,便于营造师生平等互动的交流环境,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育人理念。微思政“内容涉及广泛,包括了思想、道德、心理等方方方面,且以学生体验为教育的核心。注重与学生一起体验,将学生纳入教育产品的生产者和工作者范围。通过灵活亲切,学生乐于接受的沟通路径,激发其学习兴趣,提升教育的认可度。”[2]在体验互动中强化了思政育人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微思政可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将思政内容与学生日常实践有机结合,以趣味化、形象化的方式实现二者的融合,隐藏思政理论的灌输性和强制性,以学生更易接收的直观可视化内容,提升体验性和认同感。在关怀学生成长、解决实际困惑的过程中,满足学生学习、生活、心理、就业等方面的需求。在潜移默化的渗透式思政育人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思想价值观念,提升育人工作效果。

二、微思政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随着高校对十大育人体系的贯彻落实,微思政的发展逐步推进。平台方面,高校通过微信、微博建立公众号或关联账号,发布思想政治性、教育文化性、服务交互性信息;建立思政专题网站,以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流价值观;打造思政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拓展网络思政课程内容,线上线下联合育人;推进课程思政,挖掘课程育人资源,推动教学全过程育人。内容方面,注重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人物事迹和红色经典等微资源融入课堂;弘扬传统美德,传播人文精神,导入传统文化中的育人资源;关注时事热点以及与学生关联度高的话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紧密结合校园文化与学生日常生活,创作微作品;将思政内容与学生成长、心理健康、情感交流、社交娱乐等结合,充分贴近学生,将价值引领贯穿管理服务的全过程。形式多样,互动性、吸引力强。直播、发帖、评论、讨论、投票等具有亲和力的微交流满足了学生个性化、自主性需求。如“南航徐川”微信公众号,围绕“就业、高考、考研”等与学生成长密切相关的时间节点撰写特稿,引导学生互动沟通,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自创办之初就受到了学生广泛关注。

微思政发展也在高校面临挑战,受到体系性建设缺乏、育人队伍积极性不足、学生网络素养参差不齐等因素的制约。以往思政育人多通过思政课程、主题班会等较单一形式进行,内容思想政治性强,固定的时空要求,易于育人工作者集中开展育人工作。微思政育人内容需与时俱进,创新传播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需要聚焦微思政的思想引导力,形成系统性、技术性和时效性紧密结合的内涵体系,方能与时俱进持续发挥育人作用。目前高校微思政育人工作主要依靠思政教师、学工队伍和学生干部群体,其微思政育人理念、媒介素养和综合能力等素质水平直接影响育人效果。微思政工作开展缺乏良性机制激励,未能充分激发育人工作者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认识借助微媒介思政育人工作的重要意义,主动掌握网络技术,不断提升自身育人工作的综合素养。

此外,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水平状况也直接影响微思政的发展。由于网络信息泛滥,大学生依赖网络娱乐、社交,自我约束、管理能力不足;面对繁多复杂且偏好指向性强的网络信息,甄别处理能力较弱;法制法规观念淡薄,网络言行规范意识不强,网络素养参差不齐。高校近年来虽然注重对网络安全内容的培养和宣传,但重堵轻疏,且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实践体验性,缺乏对学生网络素养的专业培养,影响了微思政的育人效果。

三、高校微思政完善路径及措施

完善微思政建设,需高校紧跟时代发展,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因事回应学生关切的问题;因时构建微思政育人体系,形成育人合力;结合网络技术创新,因势推动育人队伍能力提升。如此才能实现微思政持续性发展。

(一)构建微思政育人体系,打造优质微品牌

微思政育人作用的发挥集中凸显于微视角、微媒介形成的微资源。其育人过程和传播方式决定了形成较强引导力需聚焦立德树人目标;形成持续性吸引力,需紧密结合思政方向与学生诉求;内化思政自觉,需营造多维度微思政传播环境。因此,做好微思政的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形成多平台共享、多媒介交互、多维度推进的育人体系,是基础和保障。首先,把握微思政内涵建设的思想政治性,掌握主导话语权,建立优质微思政资源库,确保内容的方向性和导向性。其次,注重学生微视角和微世界的内容,重视从学生出发,贴近学生关注焦点,突出内容的现实性和针对性。最后,区分微平台和微媒介的差异化和有效性。根据传播优势和直观数据进行内容定位,及时调研收集师生评价与意见。保持内容的时效性和适宜性。第四,深化内容创新性和技术性。充分利用现代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手段,不断创新媒介表现形式,以视觉效果和体验感受的不断优化,吸引学生注意力。持久关注学生微动态,增进学生参与和反馈,增强内容的互动性和体验感。

打造微思政品牌项目。结合微课、微视频、红色教育、专业实践、校园文化等形成品牌微课群、微党课、微团课、公众号等;同步校园文化建设和主题教育活动,线上线下结合,形成若干优质微主题和微产品;开辟校内外热点评论专区,从时代要闻、社会热点和校内新闻中有效取材,邀请权威人员和学生代表在线互动,把握学生思想动向,传播科学方法与理念;树立先锋模范、身边榜样宣传微专栏,引入社会正能量,引导学生学习榜样典型,促进学生的思想内化和行为自觉。

(二)完善微思政制度保障,重视微团队培养

微思政发展的稳定性与持久性直接影响其育人效果,高校应重视微思政长效机制的制度保障,以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推动育人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首先,高校应注重微思政理念的推广与落实,传播微媒介融合趋势,因时因地逐步将网络育人纳入学校管理目标和制度体系中。动员全员师生明晰微思政的政策依据与时势要求,认识网络思政育人模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转变微思政建设依靠个体自觉,缺乏有效管理和配套制度支持的现状。明确微思政的责任分工、工作职责与推进计划,逐步形成规范合理的工作制度和落地项目。

第二,制定明确的奖惩激励举措。稳步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同时,以思政育人效果和积极网络育人环境营造为导向,探索建立微思政工作激励机制,制定专门的微思政工作考核要求和奖励措施。将微思政纳入教师职称晋升、评优评奖等条件范围,广泛调动育人工作者的积极性。通过评优评奖、实践服务等条件认定激励学生参与微思政建设与育人过程。以制度推进参与,以实践完善机制。

第三,配备专门的微思政工作团队,加大物资投入,形成微团队。高校需设立专项资金,设立微思政专职部门,从事微思政资源开发、微媒介融合研究、微平台运行维护、网络舆情监管等工作。打造政治素质硬、网络敏锐性高、专业能力突出、综合素养全的微思政工作团队。并注重将学生干部群体纳入微思政建设主体,多层面、全方位、高效率联通师生。

加强高校间沟通交流,互联互通借鉴优秀品牌项目,与时俱进加强对微思政育人队伍的理念教育与能力培养。从思想政治、党团建设、法律道德、文化心理、网络技术、时政分析及舆情引导等多层面展开,逐步提升微思政队伍专业化水平。

(三)加强学生网络素养培养,共建网络微环境

高校需加强普及网络法律法规知识,丰富网络宣传教育形式,增强学生网络法律法规意识。健全高校网络管理规章制度,以专题讲座、知识竞答,发布网络言行失范案例,多平台、媒介融合宣传,培养学生“树立自我教育意识,不断增强自身的自我约束能力,避免对电子产品和微媒体的过度依赖,并在获取信息时保持理性,不断增强自身的信息辨别和处理能力”[3]。实行微平台实名认证和网络使用数据排行,指导学生制定网络使用计划,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养成健康网络生活习惯,强化自我管理和规划能力,逐步形成网络自觉。

培养网络综合素养高的学生干部群体和意见领袖。线上线下结合提升自身话语权和影响力,传播主流价值观和正能量信息;及时反馈不良信息,疏导消极情绪,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微生活;协助育人工作者及时掌握学生动态,防患于未然,避免消极言论的扩散。

借鉴社会优质微平台、微媒介传播经验,融合校内外优质育人资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契合学生发展需求,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增进互动,增强微思政平台的吸引力。通过“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网络文明进校园”[4]等网络文化建设活动,提升微思政育人环境活力。将高校集体账号与教师个人账号结合开发,充分扩展微平台参与主体,引入社会组织、企业、家长等群体参与育人过程,营造校内外协同建设、多群体共同关注、网上网下联通共进的积极健康微环境。

总之,高校要始终围绕立德树人目标,注重对微思政的政策支持,完善总体规划与统筹协调。紧抓微思政内涵建设,积极进行育人体系开发与完善,以制度的同步落实推动良性运行机制的形成,着力提升育人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加快网络思政育人模式完善,全方位提升育人实效。

猜你喜欢
媒介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书,最优雅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