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制约因素及对策

2021-01-08 07:43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大学生

金 奇

(扬州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大学生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但从实践来看,大学生返乡创业存在着诸多的制约因素,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并形成合力,从而推动大学生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一、大学生返乡创业主要制约因素

大学生返乡创业主要制约因素涉及到客观与主观方面,主要体现为乡村基础设施落后、特色资源匮乏、政策支持与基层服务落实不到位、乡村的亲情氛围、大学生个性特征及价值倾向性等诸多方面。

(一)乡村基础设施落后、特色资源匮乏等客观条件的制约

从现实来看,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不少乡村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运输物流成本高、市场不发达。相对城市来说,创业面临的问题可能更多,创业前景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地区创业成功率低,即便创业成功,其回报率也相对较低。同时,在近些年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大量的青壮年进城,导致乡村合适劳动力缺失,“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外出务工,‘3860’现象严重,农村空心村、留守化、老年化,劳动力缺失”[1]。加之“农户诚信度低、合作者专业度差、意想不到的天灾、扩张速度慢等问题”[2],这些对大学生创业者来说几乎都是难以逾越的现实障碍。对一些人来说,返乡创业的想象是美好的,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有些农村地区山水人文农产品等特色资源匮乏,几乎创无可创、一无所有,很难找到创业的现实切入点与可行性的创业项目,这都直接降低了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热情和信心。

(二)政策支持与基层服务落实不到位的制约

政策支持与基层政府服务形式主要如税收减免、小额贴息贷款、项目筹备、结对帮扶、产业基地实训、优秀企业挂职、高等院校充电、过程跟踪帮扶及产品营销推广等,但这些帮扶形式在实践中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有的地区存在有政策但没有落实到位;有的基层没有实质性的激励政策,政策力度和吸引力明显不够;有的基层对大学生返乡创业认识不到位,存在各种顾虑,个别干部甚至担心大学生下来会影响到自己的利益;有的基层虽然有宣传动员,但对创业缺少过程服务,后期服务难以配套跟上,政策缺少持续性等。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当上述支持和服务措施单独实施时,对大学生返乡创业吸引力相对有限,只有当这些支持和服务形式综合实施时,才能产生足够的合力,从而吸引一些大学生踏上返乡之路,并通过就创业的成功案例产生积极的示范效应,进而产生不断向好叠加的良性循环。

(三)家庭情况与亲友态度的制约

大学生的家庭情况和亲友态度也对大学生返乡创业产生重要的影响,家庭文化中如果缺乏创业理念的传承与实践、对创业风险承受力低,亲朋好友中若缺少创业者或创业成功者,对创业态度不支持甚至反对,那么生活在这种家庭和亲情氛围中的个人要完全逆向而行冲破亲情阻力选择创业,尤其是返乡创业心理阻力就很大。对于很多长期在农村生产生活的人来说,农村几十年的生产生活经历让很多人“看透”了乡村的生存和发展状况,所以很多人更倾向于下一代能选择跳出农村留在城市谋求发展,考上大学既然已经跳出了“农门”就要想尽办法在城市扎根。这样在一些家庭的观念中孩子成功或有出息的标志是留在城市工作,在城市发达了以后再衣锦还乡、荣归故里,这种根深蒂固的家庭观念和家族氛围对农村孩子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会产生重要的亲情制约。

(四)大学生个性特征及主观方面的制约

大学生个性因素及主观方面的制约涉及到个体的思想观念、个性特征、职业理想、职业倾向性、专业特长、实践经验、创业能力及社会能力等诸多方面。如有的学生喜欢风平浪静、四平八稳、相对稳定的工作方式,有的学生则精力充沛、勇于变革、富有创新创业激情,不追求一成不变的工作方式。从个体的一般心理来讲,在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之间,个体更容易选择确定性,即在就业的确定性和返乡创业的不确定性之间,多数学生通常更倾向于选择就业。在经历了三、四年的大学生活后,适应了城市生活方式,相当一些大学生返乡的意愿会渐渐淡化,乡土情结逐渐变淡,“宁要城里的一张床,不要农村的一栋房”成了不少大学生的口头禅,从乡村走出来的大学生,由于受到都市生活和文化的冲击和洗礼,渐渐成了乡村的局外人,很难再融入乡村群体,也难以产生归属感,对不少人来说,乡村成了回不去的乡村,只能站在远方眺望憧憬。这样乡村难以形成人才集蕴与沉淀,不利于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

二、多措并举推动大学生返乡创业

应对大学生返乡创业的诸种制约因素,需要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优化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聚力社会支持系统、整合乡村创业资源、构建多维动力体系,实现多措并举合力推动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

(一)完善大学生返乡创业促进机制

大学生返乡创业的促进机制包括国家战略与地方政府的细化政策、高校相关教育的制度性安排以及社会支持系统,这些机制形成了一定的合力,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到实处。在乡村振兴国家战略背景下,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细化配套政策措施,如设立大学生创业初始资金、小额贷款财政贴息、学费减免优惠、小微企业帮扶和提供免费创业培训等,乡村基层需要将政策细化落实;高校主要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等制度性安排,推动大学生为乡村振兴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目前,大部分高校已成立独立的创新创业学院,旨在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这对大学生返乡创业服务乡村振兴产生了直接推动作用。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媒体宣传引领、网络远程教育技术服务、社会资本下乡等力量的全方位协同推动。媒体主要通过为乡村振兴奠定舆论基础、总结经验成果、塑造氛围、提供文化原动力等[3],在大学生服务于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宣传动员、调查研究、沟通协调、舆情引导和文化娱乐等功能。在远程教育技术方面,随着“数字乡村”的深入推进和智能手机在农村的广泛普及,借助远程网络教育为新型农民培训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4],远程网络教育可以汇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培训机构等力量,为乡村振兴培育所急需的乡土人才,这为返乡就业创业大学生后续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现实的路径。此外,随着补齐“三农”这一最大短板和全面打赢脱贫攻坚的强力推进,嗅觉敏锐的社会资本开始在乡村积极布局寻找机会,大学生可以搭上社会资本下乡的顺风车而大有作为。

(二)培育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个性特质

创业不是在外部条件完全具备的情况下轻轻松松坐等成功,在更多的情况下可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从当前来看,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政府重视、高校配合、媒体关注、全社会支持,应该说,外部环境和条件在持续改善,则返乡创业主要取决于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个性特质、态度情感、意愿能力、家庭亲友等个体性因素。从创业精神来看,哈佛商学院的定义是:“创业精神就是一个人不以当前有限的资源为基础而追求商机的精神”[5]。可见,创业精神体现的是一种突破现有条件和资源有限性的制约,通过积极创新的方式来创造必要的条件、资源,通过全面调度、整合和盘活有限资源,实现以有效的商品和服务来满足市场需求,创业精神的必备要素包括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冒险精神、开拓精神、合作精神等几种基本的精神品质;从创业个性特质来看,诸如个人激情与自信心、乐于尝试新事物、能承受压力、善于捕捉机会、灵活变换方法解决问题、优秀的领导力执行力管理能力、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人际关系、凝聚优秀人才组建团队能力等,这些都是创业不可或缺的重要个性特质。由于教育及生活经历的差异,大学生个体在创业精神和创业个性特质上可谓千差万别,如何点燃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热情,如何培育其创业精神、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如何优化其创业个性特质,这些都是高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着力关注并切实解决的问题。

(三)增强大学生返乡创业动力体系

人的行为主要受制于基于需要而生发的动机,这种激发个体行为的需要既包括外在的社会需求,也包括内在的个体需求。从社会需求来说,我国居民需求已发生了质的提升,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乡村相关领域就业创业提供了基本驱动力,也创造了大量机会。为满足城乡居民对高端化、个性化、多样化农产品消费的需求,作为这些产品和服务供给端的相关就业创业项目对人才可谓求贤若渴。从大学生个体需求来说,从基本的谋求就业满足生存之需,到谋求发展满足自我实现之需,存在着丰富的内涵和诸多的层次。这样从动力系统的角度来理解,大学生返乡创业既有社会需求、政策激励、市场力量等外部驱动力,又包括个体的生存发展、乡土亲情、热爱乡村生活等诸多内部驱动力。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创业本身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乡村创业者会从经济学的视角审视风险与机会、成本与收益,当预估机会大于风险,收益大于成本时,也会产生深层的机会驱动力与利益驱动力。这样通过充分聚合需求驱动——政策驱动——情感驱动——资本驱动——市场驱动——机会驱动——利益驱动等多种力量,从而形成强大的动力系统,并形成最大合力,最终促成一些大学生走向返乡创业之路。

(四)整合乡村创业资源、打造乡村创业生态系统和生态链

创业的试水最初可能是个别人的单枪匹马,但要获得最后的成功最终都要借助资源的整合和团队的力量。也就是说,创业不是单个人的事业和孤立的单一活动,而“是在一个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中诸多要素相互协同配合的结果”,创业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政策、市场、金融、人力资源、文化和支持环境为基本要素的创业生态系统的合力推动,和以资源要素、能力要素、制度要素为核心要素的创业生态链的完整构建[6]。大学生需要将自身个性优势、专业特长与乡土特色、市场需求和社会力量结合起来,整合乡村农产品资源、乡土政策资源与乡邻情感资源,借力创业生态系统、发掘创业生态链中的机会,从而实现创业启动,在创业的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管理、积极寻求后期支持,努力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创业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大学生乡村创业可行性与现实性分析

创业活动既受主观条件影响,更受客观条件制约,有的乡村地区几乎是不毛之地,诸如基层乡村无政策对接、无特色农产品、无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无适宜土地供给、无合适劳动力等,大学生在这样的条件下回乡创业是不现实的。创业的成功不是偶然,在没有适合的项目、资源、资金、产品的情况下,返乡创业对大学生来说是盲目的。面对创无可创的现实条件,仅凭热情和想象去搏一个不确定性的未来,不是别无选择、迫于无奈,一般很少能有勇气下定决心去乡村创业,如果相比较有更适合创业的地方或职业选择,很多人就会趋之若鹜。也就是说,作为“理性”的大学生,通常不会拿自己的可以抓得住的确定性的现实去搏一个未知的结果和不缺定性的未来。所以,既要通过培育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等来增强大学生返乡创业的主观精神品质和能力,更要注重分析考察乡村创业可行性与现实性,以提高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成功率。

(六)谨防返乡创业衍生的问题

从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现状来看,也产生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诸如创业项目雷同、各自为战、地方保护、无序竞争、耕地破坏、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创业层次及产品附加值低、创业项目与乡村地方发展规划不协调等问题。大学生返乡创业要抓住市场需求,注重从城乡市场需求的角度构建项目、发现机会,同时要组织好社会资源、抓住“资本下乡”过程中的积极机会,但要注重防范资本的过度逐利性和反生态性,切实对“资本逻辑”施之以伦理规约,消除“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之间的现实矛盾,必须对乡村创业项目采取严格的环保审批,从源头上切断可能造成了环境污染问题,努力将对乡村原生态风貌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同时,要注意维护乡村居民在空间资源等方面的争议[7],必须严格禁止借创业发展之名,在过程中有意无意损害乡村居民在空间和资源方面的正当合法权益,确保乡村创业活动的持续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国际大学生节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关于大学生中弱势群体就业问题的思考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