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驴得水》中张一曼人物形象的分析

2021-01-08 07:32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驴得水全剧铁匠

朱 静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中戏毕业的周申、刘露编剧的四幕喜剧《驴得水》,讲述了一个民国时期乡村学校的故事,由于严重缺水、缺资金,校长将一头挑水的驴虚报成英语老师,来为学校增加一份工资的经费。面临上级的检查,大家决定让一个铁匠来冒充这个叫“驴得水”的英语老师。没想到虽然漏了馅,但教育部特派员却要把这位“驴”老师树成教育家,以骗取美国人的教育捐款,于是开始了一个更大的骗局。最终,在利益和强权面前,几位知识分子软弱、妥协、欺骗、背叛,出现了人性的迷失和堕落。

三民小学数学老师兼会计的张一曼是《驴得水》的重要角色,这个人物的设置,具有推动剧情和增加戏剧性的作用,更有为全剧思想内容的表现增加两性关系维度的作用,其地位十分重要,分析该人物形象,对于我们更好地剖析该剧思想亦十分重要。

1 张一曼人物设置的作用

《驴得水》写的是民国年间四个城市知识分子因为共同的理想,即改变中国农民的“贫、愚、弱、私”从千里迢迢的北平来到一个极度缺水的山区办学(学校名为“三民小学”)的故事。张一曼是四个人中唯一的女性,她开放、风骚,和男教师裴魁山谈恋爱,和修锁的铁匠睡了一觉,弄得铁匠老婆到学校来大闹,搅起了轩然大波,而她的最后结局是疯掉了。设置这样一个人物,作者的意图是什么?分析剧本,笔者有这样三点认识。

1.1 对于情节的推动作用

《驴得水》的基本情节就是“骗”。由于三民小学所处山区条件极差,四位教师很快便面临着缺水、缺钱、缺学生的困难,带着一丝善意的谎言就由此开始了:校长将一头挑水的驴虚报成英语老师“驴得水”,这份工资就成了学校增加的补贴。但一封教育部要来人视察的电报激起了千层浪,为了应付明天就要到来的检查,校长决定找人顶替,以便蒙混过关。结果修锁的铁匠成了紧急关头唯一的人选。铁匠不干,几经讨价还价,最终以给他洗个上半身的澡作为条件,让铁匠同意了假扮驴得水老师。

铁匠明天要顶替英语老师,必须连夜突击培训。这件事大家都不愿干,因为一夜培训好一个铁匠根本不可能。只有张一曼接下了这个任务,原因在于洗过澡换了衣服的铁匠竟然是个英挺的男人。张一曼教会了他五句英语,有了一点蒙混的资本。这里要没有张一曼,情节就进行不下去了。

在第二幕,教育部特派员到来。尽管大家谎话连篇尽力掩饰,所谓“驴得水”还是在讲课中露出了马脚。骗局拆穿了,大家以为完蛋了。不料特派员宣布“驴得水”老师就是他要寻找的“献身山区教育的平民教育家”!原来特派员需要这样一个人物来获取美国慈善家的教育捐款。于是一个更大的骗局开始了。在这个骗局中,铁匠还得继续扮演驴得水老师,三民小学还得继续配合。

问题在于,特派员第二天要来拍照,以便制作必要的材料,铁匠却对扮演驴得水不感兴趣,今天这一次他已经受够了,他要马上回家!现在,怎么说服铁匠再留一个晚上成了关键。在大家都无计可施的时候,一曼以一个女人的直觉点破铁匠急于回家是出于生理需求,干脆“公私兼顾”,自己出马,让别人回避,她通过“睡服”的方式留住了铁匠。

毫无疑问,张一曼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关键人物,没有了她,剧情就没有办法往下发展。所以张一曼的设置首先是具有推动情节运转的作用。

1.2 极大地加强了全剧的戏剧性

张一曼增加全剧戏剧性的作用在上面所说的推动情节的发展中已经可以看出。但更突出的表现是在第三幕。这一幕的情节是特派员再次来到三民小学,为接待美国慈善家的到来作具体安排。这时候,铁匠老婆却来大闹,在集体的压力下,一曼顾全大局,承认了那个女人就是自己。且为了顾全自己的尊严,张一曼说自己什么男人都行,铁匠在她心里“就是个牲口”。这句话伤害了铁匠,他彻底拒绝再扮演驴得水。于是,矛盾的焦点变成如何再次说服铁匠扮演驴得水。特派员了解问题所在之后,决定让大家痛骂、侮辱张一曼,直到铁匠觉得满意、心里舒服了为止。于是,一场众人尽情糟蹋张一曼的戏开始了,结果是:铁匠满意了,张一曼却疯了。

第三幕是全剧最有人性内涵,也最惊心动魄的一幕戏。而这幕戏是围绕张一曼展开的。张一曼在造就全剧戏剧性上的作用在这里突显无遗。

1.3 对于剧本的思想表现增添两性关系的维度

张一曼在本剧还具备的一个重大作用,就是为全局的思想内容表现增加了两性关系的维度。三民小学的四位老师中张一曼是唯一的女性,与该剧中出现的其他两个女性角色相比,年仅14岁的佳佳只能算是一个稚嫩的孩子,铁匠老婆则是一个彻头彻尾农村妇女的形象,二者都不具备一个成熟女性应当具备的特征,而一曼作为一个从北平而来的女知识分子,其知性而美丽的形象是前者所不可比拟的。没有了一曼,整部剧就变成一部男人戏,无论戏剧的可看性,还是人物关系的维系,都面临着很大的局限性。

但张一曼的出现,绝不仅是这种男女色彩上的作用。首先,张一曼自己就是一个有内涵的女性形象。其次,更重要的是,通过张一曼才写出了和他恋爱的男教师裴魁山的形象;通过张一曼,才写出了接触文明生活之后整个人起了巨大变化的铁匠形象;通过张一曼,才写出了男人们内心里鄙视女性的封建观念。于是,有了张一曼,就有了两性关系这个维度,该剧才得以展示男女两性间的三角关系,在抒发甜蜜与痛苦的复杂感受的同时,也写出了对于两性伦理上的理性思考,全剧的思想内容也才更丰厚起来。

2 张一曼人物形象的定位

2.1 开放还是放荡

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兴起了思想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女性主义思潮,陆炜教授在论电影《人·鬼·情》的女性主义意义时指出,“‘五四’时代是一个女性可以重视性别,张扬个性,可以特立独行的时代”。所谓特立独行,也是对于开放的一种诠释,其首要破除的就是束缚女性人格和个性的旧有宗法制度与观念[1]。张一曼与这一时期的很多女性一样,追求个性解放的意识开始觉醒,在五四精神的推动下,她们接受了比较正规的西式教育,开始参加社会分工,并有了自己的理想追求,社会地位提高,婚姻与恋爱观也在这时初步实现,甚至对于欲望的一种释放,也成了一种显性的表现,一曼的开放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其实一点也不突兀。

对于一曼曾经“交际花”身份的交代,剧中有两处,一次是裴魁山,一次是佳佳。一曼来自北平,在那样的民国故都能够博得“交际花”之名,她的美貌与智慧是可想而知的,由此可见,剧中说的交际花不是放荡的代名词,通过这个词,我们反而可以看作是对一曼曾经过往的一种善意回眸,同时也就不言而喻地说明了一曼广泛的阅历。在《驴得水》剧中,张一曼的暧昧关系以及性行为确是可考的,纵观全剧,在与学校三个异性关系的处理上,她只和自己年龄相仿的裴魁山有暧昧关系。至于性关系,剧中明白提到的有两次,一次是和裴魁山不成功的,一次是和铁匠。对于一个美貌且又独居的年轻女性,在五四精神个性解放的影响之下,发生这样两次关系其实也并不能说明其放荡。饮食男女,欲望的本身并没有错,即以铁匠的一次为例,洗干净后的铁匠在原剧中是这样描述的,“原来洗去污垢的铁匠是一个很英俊的人,看上去好像真的是知识分子”,这样的铁匠肯定有别于软弱无能的裴魁山,一曼本能地对其产生好感是正常的。况且就剧中当时情况,必须想办法让铁匠留下来,所以于公于私一曼顺其自然就和铁匠发生了关系,换个角度看这段关系一曼甚至还是在做自我牺牲的。

2.2 封建观念影响下的牺牲品

一曼悲剧性的结局原因有很多,其中很关键的一个在于封建思想深蒂固的影响。在旧有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中,女性不被当作独立的人看待,她们没有自己作为一个人应有的权利,因而不具备独立的人格[2]。虽然剧中的校长、裴魁山等都是受过五四精神熏陶的知识分子,但是他们骨子里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之封建思想并没有根除,这也成为他们最终伤害他人的利刃,尽管有时是一种无意识,对于他们自身,也构成了作茧自缚危并害女性的一颗炸弹。

裴魁山曾经是爱过一曼的,但正是源于这一份爱,他牢固的封建观念体现于认为女人是男人的附属品,在一曼与铁匠发生了关系后,裴魁山对待一曼的态度彻底改变,并且在第三幕用最狠毒的话谩骂一曼,这也成为一曼疯以及自杀的直接原因。与之相比,校长有着坚定的理想追求,尽管他曾经是一曼眼中的保护伞,然而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里,校长一定程度上也是将一曼作为工具在利用,为了留住铁匠,他默许了一曼对铁匠的色诱,最后,当事情败露,为了安慰铁匠,他又同意众人开始对一曼的谩骂,作为一件牺牲品,一曼被校长作为了收拾残局的工具。

与这两个知识分子相比,特派员所代表的封建观念更为明显。特派员作为一符号式的人物,代表着贪婪、暴力、虚伪和愚蠢。他就是一个封建思想统治的代表,在他眼里别人什么都不是,更何况女人,只要自己的目的能达成,就可以随意践踏别人的自尊,从这一点来说,他也是张一曼最终死亡的主谋和刽子手。

3 结语

在《驴得水》一剧中,张一曼毋庸置疑的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人物,而且是全剧的亮点之一,人无完人,剧中的每个人物都有各自的缺陷与无奈。这是东莫村的最后一抹风景,从另外一层意义说,也是因为张一曼,《驴得水》一剧中的人物形象才能显得如此丰满,“这夜色太紧张,时间太漫长,我的情郎,你在何方。眼看天亮……”这样的歌声也才能在新时期的天空闪耀出别样的美丽[3]。

猜你喜欢
驴得水全剧铁匠
铁匠教子
宝刀
创业剧《追梦》央视开播
铁匠的发明
看见校园霸凌
《驴得水》首映 沈腾说看完后“蓝瘦,香菇”
美媒评《驴得水》:有瑕疵的好故事
喜剧《驴得水》10·28强势上映 把人“逗笑又惹哭”
陈晓颖儿《舒克的桃花运》杀青播出指日可待
麻脸铁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