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建平,张秋梅
(1.苏州市职业大学 学术期刊中心,江苏 苏州 215104;2.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党政综合办公室,江苏 苏州 215109)
目前,对高校校史中红色基因的挖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对高校红色校史的挖掘,已有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深尝试。有学者提出:要建立“互联网+思政课”的常态教育工作机制[1]。宣传部、学生处、团委等部门要和校史馆、思政课教师等,利用两微一端等新兴传播方式,策划“纪念红色英烈校友”“回眸红色百年”等主题的系列文章,避免“机械灌输”,使学生“情感在场”[2]。还有学者提出:要用好校史中“红色经典”活教材,创新红色文化教育载体。如引导部分历史系或对党史感兴趣的学生寻找当地健在的老红军、老革命,寻找中共在本地的革命遗迹,并且把自己寻访红色校史的故事、照片影像等,制作成小视频,在网络上传播[3]。还有的高校,如苏州大学、同济大学等,将校史中的红色经典编排成戏剧,大大激发了学生爱国的情怀。红色诗剧《追寻》,2018年底在同济大学成功上演,给学生以震撼心灵的红色记忆。
2021 年苏州大学“信仰公开课”暨原创话剧《丁香·丁香》正式启动。话剧以苏州大学前身、东吴大学学生白丁香的真实故事改编,通过1927年到1987年间的五个不同场景,再现了丁香、阿乐和钟曼三人之间的传奇故事,再现了以丁香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理想情怀,不仅给编剧、演出者以心灵的震撼,也深深教育了广大的青年学生。这说明深挖校史的红色基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对于时下在网络中往往容易迷失自我的大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性的。
如何深入挖掘苏州高校校史中的红色基因,这是值得苏州校史工作者、思政工作者思考的问题。比如白丁香的事迹早在解放初期,相关研究者就对其事迹有所了解——一个被传教士收养的女婴,长大后进入东吴大学,在大学期间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后来派到北方进行革命活动时,因叛徒出卖而被捕遇害。然而她牺牲的具体细节一无所知。苏州大学档案馆和博物馆通过挖掘校史,发现了学校前身东吴大学革命烈士白丁香的英雄事迹的相关细节。比如她牺牲时年仅22岁,还身怀三个月的身孕!她的养母白美丽获悉其被捕之事,还特地前往监狱探望,许诺只要她放弃自己的信仰,可以将她保释出狱并送到美国留学。然而白丁香没有妥协,1932 年12 月3 日,被敌人秘密枪决于南京。乐于泓在白丁香牺牲后,冒着滂沱大雨,把她埋在了雨花台的荒草丛中……自此,阿乐独身了整整18年,直到1951年,遇到一位长相酷似丁香的姑娘钟曼……
苏州大学博物馆通过设立丁香馆,展示了她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又通过话剧《丁香·丁香》的上演,将八十多年前的革命事迹鲜活地呈现在师生面前。但是苏州其他许多高校的红色校史还沉睡于库房,比如东吴大学在五卅运动时期的学生联合会负责人蓝琢如的资料一片空白。与其共同战斗过的后来成为中共早期领导人秦邦宪,在苏州革命活动的轨迹鲜有人考证;江苏省唯一的开国中将王诤,他在苏学习三年的事迹无人知晓;20 世纪四十年代,号称中共台湾隐蔽战线的“活字典”的徐懋德在抗日时期的地下斗争事迹(包括幕后办文心图书馆)、刘惕恒等人领导大学生“三反运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事迹,尚未搬上舞台、也未在两微一端传播——这些革命者的不朽事迹和生动材料,大多散布在民间,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
高校校史中的红色基因,不仅有助于师生学好“四史”,更有助于凝练大学精神,使其明白中国复兴的伟大征程,需要新一代汲取先辈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才能从胜利走向胜利。
苏州高校红色校史的挖掘,可以每个学校自己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研究。就总体路径而言,以重大历史事件为条块,分成四个阶段进行研究。
这一时期,研究的红色校史多表现为“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以唤醒民众为主题。东吴大学、苏州工专等师生革命热情较高,东吴大学学生会主席王志稼、尤敦信和江苏省立第二工业学校的孟祖培和过质彬等,冲破教会校长和当局的阻挠,一起领导了苏州学生的五四爱国运动。江苏省立第二工业学校的学生更是自编自演了朝鲜灭国惨史的新剧,演出后轰动一时。柳伯英烈士,早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学堂,曾任苏州私立中华体育专门学校校长。作为与孙中山并肩战斗的同盟会元老,1911 年柳伯英为苏州的和平光复作出了贡献,后去山东发动“光复”,被推为山东都督、齐鲁总司令;袁世凯复辟时,他领导并参加了反袁斗争,在北伐战争时被孙传芳杀害。
这一时期校史,可以通过校史馆布展供学生参观、引导学生上演小话剧、拍摄小视频等进行活态传承。比如参观苏州教育博物馆,举一举博物馆仿制的五四运动的小旗帜,观看一段苏州五四时期的相关历史视频,以获得感性体验。如果是历史系的学生或研究生,可以引导他们寻找五四运动的遗迹、历史遗存等等,以此为契机,对学生进行教育。
这一时期的红色校史以民族的救亡图存为主题。主要人物如白丁香、蓝琢如、秦邦宪、王诤、周学熙、徐水亭等。这些革命人物相关事迹可以继续深入挖掘,通过类似《丁香》的方式,使校史深处的民族记忆、历史烙印走入学生的心灵深处,以便于高校的“红色校史”以“活态”的方式得到保存。柳士伯的弟弟柳士英等人在这一时期也比较活跃,他看到革命的残酷性之后,选择了教育救国,为苏州工专建筑科的创建立下了不朽功勋。苏州工专学生秦邦宪,虽然年仅18 岁,但积极参加五卅运动,最终走上了共产主义道路。王诤在黄埔军校毕业后,随张辉瓒作战被俘,后来加入红军,靠半部电台起家,成为了中共无线电专家、新中国电子信息事业的开创者,江苏省籍唯一的开国中将……
通过引导学生寻找苏州私立中华体育专门学校、苏州工专等高校的遗迹,造访无锡秦邦宪纪念馆、常州武进洛阳镇戴溪天井桥堍锡澄河畔南岸杨巷村王诤故居,听一听将军故乡人讲述他早年是如何有志于学,勤于动手、勤于思考的。毛泽东、朱德在延安时期,怀表坏了,常常是由王诤来维修……这些不起眼的青春故事,不仅接地气,也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
苏州一些高校在日寇入侵后,无论坚守原地、内迁大后方,还是在上海租界等地继续办学时期,都坚持在生产上、军事斗争上或地下工作上,跟敌人作不懈的斗争。有力地支援了包括沙家浜在内的太湖地区游击队的斗争。在红色间谍袁殊的掩护下,苏州工专毕业生徐懋德等把急需的药品送到了常熟等游击地区。
苏州保存较多的古巷古街、老宅子,一些当年革命者活动过的轨迹比较清晰,当年革命者使用过的宅第尚在,可以让高校师生通过参观当铺、会馆、园林等,结合朗读革命者当年活动的事迹,或播放根据红色校史录制的视频,与苏州博物馆、苏州革命博物馆、苏州教育博物馆、苏州档案馆、苏州园林局等实施校地联动,把苏州高校校史的红色基因传承好。比如苏州当时有一所江苏教育学院的学校,救助了不少孤寒子弟,不仅使他们免于冻馁,而且还学习到了文化知识,其院长正是地下党员、五重身份的红色间谍袁殊。
东吴大学、苏州工专等高校都展开了不同程度的“三反”运动,在解放军到来时参加护校运动。以孙建南撰写的《解放战争期间苏工地下党的组织活动》,沈正光的《抗日时期苏工地下党活动》,施用《苏工早期的党团活动和反帝爱国运动,毛苌《声援南京“四一”血案受难者》,蒋国良的《回忆苏州解放前后在母校的几件事》,以及《东吴大学地下党纽织状况》《东吴大学学生运动》等资料为线索,深入挖掘数十位当时秘密参加革命活动的校友的事迹。当时活跃在太湖的游击队,其打击湖匪、国民党顽固派的革命遗迹尚存,可以了解当年的大学生是如何走向革命道路的——因为有的大学生参加革命后,与游击队也发生了联系。吴石牧、唐崇侃等组织了文心图书馆,并且成立了党支部。
有的老革命虽已进入耄耋之年,但其中仍不乏身体健康之人。研究者可对校友会或其老革命的故旧、子孙后代进行采访,掌握一手的口述史料。
对校史的深入研究,正面传播,有利于廓清历史真相。比如有些人没有深入了解历史,便把苏州地名上早已存在数百年历史的丁香巷附会为纪念白丁香的,在网络大肆传播;也有把烈士蒋云和他在苏州工专的曾用名陈宇中误认为两个人的名字,等等。
总之,校史研究者要“吃透两头”,就信息的输入端而言,要越详尽越好,以便于“回到现场”,更好地了解英雄的原始面貌;就信息的输出端而言,要利用“四全”媒体,通过现代媒体手段,通过话剧、情景剧、小视频等等,使校史的红色基因得到有效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