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下定雅弘
这里先举前稿中跟拙文有关的记述。
“杜甫与白居易,人们一直以来都认为两者诗作风格有很大的不同。的确,杜甫的诗充满悲哀,白居易的诗跟杜甫比起来较为开朗。杜诗的表现很精妙,白诗很平明。但是,他们的诗作中实际上有很重要的共通之处。此共通之点在内容上、在形式上都可以看出。……从两人的诗歌可以看出天下、社会以及人生经验诸多方面的问题。白居易的诗历来被视作一种日记,杜甫的诗也是。白居易的诗还被认为是一种百科词典,杜甫的诗也是。本文的目的在于考察杜诗与白诗中存在的共通之处,同时论证杜诗的先驱性,以期拓宽、加深对两人诗作的欣赏度。”①
杜甫的诗,其近体诗的数量如下:五言律诗626 首,五言排律127 首,五言绝句31 首,七言律诗151 首,七言排律8 首,七言绝句107 首。古体诗:五言古诗266首,七言古诗141首。②近体与古体的总数,近体1050首,古体407首。
把杜诗的诗体情况与盛唐、中唐的著名诗人简单地比较一下。每一个诗人现存的作品中,把各个诗体占的比率以百分之率揭示。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一位,以下四舍五入。见表一。
孟浩然、王维都喜爱五言的古体近体。李白很爱乐府和五言的古今体。跟他们比较,杜诗的诗体,五古、五律、七古都超越10%、七古也约10%。虽然五绝的比率较低,但七绝的比率在孟、王、李、杜四者中最高。
可以指出:一,杜甫对哪一种诗体都很关注。以五律为中心,各种诗体都使用。此现象与杜诗丰富内容有很密切的关系。二,杜甫对七言的爱好很明显。到中唐,除了七排,对七言的好尚是普遍的现象。杜甫,在这一点,无疑坚定了唐诗各个诗体全面发展的基础。③
杜诗中语汇位置灵活。先看词在一句中的位置。
《赠韦左丞丈济》0034/71④:“相门韦氏在,经术汉臣须”,您出自宰相门第,像精通经术的汉代韦贤父子那样为朝廷所需。⑤此两句,上句还看得懂,但下句有一点难于了解。如语序是“须汉臣”,那么较容易了解。此诗倒置术语和宾语,其直接原因在押韵。但词语的配置跟通常不同的理由不一定在遵守押韵或者平仄等规则。
表一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其五0072/151:“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绿色低垂,那是风中折断的竹笋;红色绽开,那是雨中熟透的梅子。”⑥。如果,把此两句作成为“风折绿笋垂,雨肥红梅绽”,语顺很顺利,但描写有些平板。这是绿色和红色的鲜明色彩先跳入杜甫的眼睛,杜甫就咏出了此感动,然后逐渐认识到周围情况。读者可以体验杜甫的此感动。从普通散文的语序观念来说,可以看一种倒置。但杜甫有可能没有倒置的意识。
《旅夜书怀》0836/1228:“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细草微风的江边夜晚,泊着一只竖有高桅的孤独小舟。⑦杜甫与白居易诗歌对比详见《杜甫与白居易——简论其独善和共生思想》一文。⑧
杜甫通过写实、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达到形象逼真的表现效果。
唐代诗人,“泪”的表现的情况如何?⑨王维诗385首⑩中有23首可见“泪”的表现,约6%。同样,李白1003 首中92 首,约9%,杜甫1457 首中181首,约12.5%。韩愈402 首中26 首,约6.5%。柳宗元诗集卷42、43的古今诗146首中,共有13首,9%。⑪白居易约3000 首中80 首,不到3%。刘禹锡794 首中24 首,约3%。可以看出,杜诗的感情表现中,“泪”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⑫
这里以“泪”为素材举几个比喻和夸张的例子。
《一百五日夜对月》0152/323起句说:“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将自己的泪比喻为“金波”,这是杜甫首创。
《得舍弟消息(风吹紫荆树)》0216/461说:“犹有泪成河,经天复东注。”是得到舍弟的书信,感动而落的泪。多么壮大的泪啊!
“泪成河”可见于李白、杜甫的诗。李白《送王孝廉觐省》:“相思无昼夜,东泣似长川”。杜甫《得舍弟消息》(风吹紫荆树):“犹有泪成河,经天复东注”、《听杨氏歌》0981/1480:“老夫悲暮年,壮士泪如水”。“泪成河”的表现完成于李白、杜甫。⑬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1457/2096 结句说:“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霖”是连下几天的大雨。把泪比喻成一直下落不停的样子。也是一种夸张技法。
白居易其比率上对“泪”的关注好像不大,但他十分吸收前代“泪”的表现的特点,而且从杜甫学到他开创的“泪”的表现。白居易不用夸张的技法。反而他自身的“泪”落得不多,抑制“落泪”或者不落的表现不少。这是各种“泪”的表现到达顶点的盛唐已开始现象。⑭这种表现约有10 个例子。比如:
《潜别离》0599/241说:“不得哭,潜别离”。“潜别离”,不能让别人知他们的别离,因此“不得哭”。《听歌六绝句 离别难词》3506/616:“不觉别时红泪尽,归来无泪可沾巾”。离别时落尽了泪,因此归来泪已没有了。
第二,杜诗中,自己的“泪”意外,别人的“泪” 的表现很多。其中要注目的是人民的“泪”和天子的“泪”。比如《三川观水涨二十韵》0140/306 说:“应沉数州没,如听万室哭。”诗作于天宝十五载夏,当时叛军攻破潼关,杜甫携家北逃,经华原县、三川县,直奔鄜州。经三川县时,遇山洪泛滥,传来万家哭声。
《八哀诗·故司徒李公光弼》0945/1380说,“二宫泣西郊,九庙起颓压”,玄宗和肃宗得以含泪归还京都,毁坏的宗庙也得以修复。史载,安禄山入长安,毁唐室宗庙。乾元二年四月,新庙成。
白居易肯定学到杜诗中的这种表现。⑮白诗中,讽谕诗中可以看出这种“泪”的例子。
《贺雨》0001/1 说:“欢呼相告报,感泣涕沾胸”。这是人民对宪宗圣明政治感动的表现。
《七德舞》0125/54说:“魏征梦见天子泣,张谨哀闻辰日哭”,这是太宗皇帝遭重臣魏征与张谨的病逝时的表现。
《缚戎人》0144/72说:“忽逢江水忆交河,垂手齐声呜咽歌”,是戎人被捕捉拉到长安途中的表现。
杜诗中有好多例子不是悲哀,而是感激或者欢喜之“泪”。这种“泪”有20个例子。王维、李白的“泪”,差不多都是悲哀的“泪”。中国诗史上,杜甫把“泪”的内容飞跃地丰富起来。
如《月夜》0141/309 说:“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在叛军支配的长安,望月思亲。此“泪”是夫妇再会时的感激之泪。
《自京窜至凤翔喜达行在所三首》其二0164/348说:“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诗作于至德二载四月,此“泪”是冒生命危险从长安逃出,抵达肃宗政府所在凤翔的感激、欢喜之“泪”。
《赠蜀僧闾丘师兄》0417/767 说:“穷秋一挥泪,相遇即诸昆”。“闾丘”是师兄。他的祖父与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同在武后朝为官,是叙述旅次相逢的欢洽。此“泪”也是苦难中跟通家友人相逢的感激、欢喜之“泪”。
白诗中也有感激或者欢喜的“泪”。白居易肯定吸收了杜甫上述表现。
如《慈乌夜啼》0040/18:“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慈乌遭母乌的死,思慕母亲而每夜夜半哀鸣,闻之者对此慈乌的孝心感动“落泪”。
《除忠州寄谢崔相公》1090/371说:“感旧两行年老泪,酬恩一寸岁寒心”。元和十三年,白居易被量移任为忠州刺史,对同平章事崔群的尽力表示感谢之念。这就是感激之泪。
《劝酒十四首 何处难忘酒七首》其七2762/617 说:“何处难忘酒,逐臣归故园。……半面瘴烟色,满衫乡泪痕。”。“乡泪”,其一半是慰藉多年贬谪辛苦的“泪”,一半是能回到故园的感激之“泪”。
白诗用“泪”的比喻表现中要注意的是把“泪” 作喻词而比喻成音乐声音的描写。
如《五弦弹》0141/69:“第五弦声最掩抑,陇水冻咽流不得”。此两句,以下句为比喻句描写上句“五弦”的声音。下句“冻咽流不得”是“陇水”的喻词。
《琵琶行》0603/242:“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这两句都是琵琶声音的比喻。下句以“泉流冰下难”为喻词表现“幽咽”,而把下句的全体作为喻词形容琵琶之声音。
这种表现不一定是学杜诗的,这里不用详述。
用拟人手法的例子参见《杜甫与白居易——简论其独善和共生思想》一文⑯。
众所周知,白诗用很多口语。杜甫是其先驱者。看杜甫全诗,杜甫使用口语跟春天的到来有密切的关系。杜甫诗中口语的使用在成都作的诗歌中最明显,最多。
下面,以杜诗中用唐代口语的例子为线索,确认杜诗用口语的先驱性。⑰
《绝句漫兴九首》其四0434/788:
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上元二年,五十岁的春天,于成都所作。
白诗《游赵村杏花》3619/844:
游村红杏每年开,十五年来看几回。七十三人难再到,今春来是别花来。
正如转句所说,当时的白居易已经七十三岁了。诗为会昌四年(844)的春天所作。所谓“十五年来”,是指大和三年(829)三月末的百日假满而罢刑部侍郎,以太子分司到东都之后的洛阳岁月。白居易在一年半之后的七十五岁去世。余生不多的感情比杜诗切实得多。
杜诗与白诗两者都用口语“几回”表现出此悲伤。两者都说因为年老,赏春的机会不多了(或者说已没有机会了)。一个说,前途能逢“几回”,一个说过去十五年来看“几回”。虽然有前途和过去的不同,但这却是一个有力的证据。白居易看见红杏花,就想到杜诗的意境,吟咏了这一首七绝。
“禁”,平声。“承受,受得了”之意。⑱杜诗中有二例。其一首是《草堂即事》0506/860:
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雾里江船渡,风前竹径斜。寒渔依密藻,宿雁聚圆沙。蜀酒禁愁得,无钱何处赊。
诗为肃宗上元二年十一月于成都草堂所作。⑲“禁愁”和“得”的形式,在《全唐诗》中仅有杜甫的这一例。寂寞的春景,正是这种忧愁的反映。饮蜀酒可耐得住忧愁,但却可惜没有酒钱。
白居易这样的诗也有二例。其中的一首是《答苏庶子》2550/565:
偶作关东使,重陪洛下游。病来从断酒,老去可禁愁。款曲偏青眼,蹉跎各白头。蓬山闲气味,依约似龙楼。
这首诗为大和元年,白居易五十六岁为秘书监时所作。“关东”,指洛阳;“蓬山”,比喻宫中。“龙楼”,龙楼门,是太子出入之门的名称。诗为白居易与仕于太子的苏庶子的交游之作。白居易所说的这种忧愁,是指因年老而中断了饮酒的嗜好,至今仍任闲职的原因。
两者的“禁愁”,其原因都是在不能喝酒和官途的不遇。白居易应吸收了杜诗的表现。
这个词语在《全唐诗》中首先有杜甫的一例,其次有白诗也出现了这样例子。白诗明确地表现了杜甫的“禁春”意识。
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其一0081/165: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杀人。绿尊虽尽日,白发好禁春。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从竹,头戴小乌巾。
这组诗当作于天宝之末、安史之乱前,时杜甫在长安。郑驸马,或即郑潜曜。韦曲,地名,在长安城南。诗记韦曲胜景,抒发超世归隐之怀,亦求职不得之慨。这是一首活用口语表现春愁的诗。把“花”说成“无赖”,又由于“花”的鲜艳“恼杀”了家家,作者把拟人化和口语的使用结合在一起,这一点应该是值得注目的现象。三年之后于成都所作的上见的《绝句漫兴九首》其一,把“春色”拟人化,作为表现春天的语言,口语用得极为自然,口语的活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白诗《感春》3117/709:
老思不禁春,风光照眼新。花房红鸟嘴,池浪碧渔鳞。倚櫂谁为伴,持杯自问身。心情多少在,六十二三人。
这首诗为大和八年,白居易六十三岁在洛阳任太子宾客分司时所作。杜甫年老之时,其身心对春天生命力的华彩已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了,故用了“禁春”一语。花是“无赖”,春又令家家“恼杀”,酒虽可一日而饮尽,但却又有感情负春天,由此可见杜甫对春天有一种强烈的对抗意识。白居易使用这个词语,是对春晖是否与自己同化时的自问。白居易在向春晖时,表现出了一种平静的心态。
《语言词典》认为这个词语是“杂乱”“麻烦”之意。这个词语在《全唐诗》中杜诗是最初的用例,经过孟郊之后,元白也有许多用例。
杜诗中可见4个例子。这些狼藉都描写某些情形或者某些东西杂乱的样子。
《北征》0188/400为至德二载(757)秋,杜甫四十六岁时所作。描写了他回家时看到的家人情形:“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这里的“狼藉”,是指女儿画眉时画得过于夸张,显得有些杂乱的样子。
《江雨有怀郑典设》1090/1614 与上一首诗同为大历二年于夔州瀼西所作。是长江降雨时因思念郑典设而作的七律。其颔联是“乱波纷披已打岸,弱云狼藉不禁风。” 这里的“狼藉”,是指乌云乱飞的样子。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1155/1701为大历二年秋,五十六岁于夔州时所作的五排。是反映身体渐弱,望乡之思挥之不去的心情,并赠当地二位友人的长诗。第三十七、三十八句说:“药饵虚狼藉,秋风洒静便。”这里的“狼藉”,是指无论怎么服用都不起作用的药和滋补品散于身边的情形。
《郑典设自施州归》1261/1813 为大历二年十月,五十六岁在东屯时所作的五古。时典设郎郑某自施州而归,杜甫在叙述施州的郊游时说:“敕厨倍常羞,杯盘颇狼藉。”这里的“狼藉”,是指餐饮的器皿和酒杯多而散乱的状态。
白诗中有3 例。新乐府《草茫茫》0168/87 一诗,为元和四年,三十八岁任左拾遗、翰林学士时所作。“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这里的“狼藉”,是指墓中陪葬的豪华奢侈品被粗暴盗掘的情况。这里的“狼藉”与杜诗一样。
《杏园花落时招钱员外同醉》0720/274。为元和五年(810),翰林学士时所作的七绝。“花园欲去去应迟,正是风吹狼藉时”这里的“狼藉”,是指花瓣散乱的样子。《夜惜禁中桃花因怀钱员外》0748/280 一诗,是元和四年至六年在长安任翰林学士时所作。在为夜里宫中的桃花散落感到惋惜的同时,因思钱员外而作此诗。“坐惜残芳君不见,风吹狼藉月明中”这里的“狼藉”,也是指花瓣散乱的样子。
白居易第一次把“狼藉”一语与春天的落花联系在了一起。此后“狼藉”作为表现“落花”的用语便成为普通的用语了。
“老去”的 “去”,《语言词典》的说明是:“助词,用在形容词或动词的后面,相当于‘了’、‘着’。”“V 去”的形式在其他方面也是较多的,但杜诗中“老去”最多,共有13例,超过了“飞去”的3例、“归去”的2例。白居易也频用“老去”的词语,白居易与杜甫的“老去”有很深的共同感,其例子达33例。现从杜甫与白居易的诗歌内容来看,确认数例。
《九日蓝田崔氏庄》0234/490(乾元元年):“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0344/639(乾元二年):“故人何寂寞,今我独凄凉。老去才虽尽,秋来兴甚长。”
《可惜》0453/803(上元二年):“花飞有底急,老去愿春迟。可惜欢娱地,都非少壮时。”
“老去”对杜甫而言,是指度过了无为的岁月,进而感叹行将年老的强烈人生之悲。正是这个原因,当永远青春自然的新生命——春天到访时,杜甫深有个人的老去之悲。
其次,看白居易典型的几个例子。
《首夏病间》0238/112(元和六年):“老去虑渐息,年来病初愈。”
《重到城七绝句·仇家酒》0821/302(元和十年):“年年老去欢情少,处处春来感事深。”
《题旧写真图》0325/144(元和十二年):“形骸属日月,老去何足惊。”
《冬至夜》1147/388(元和十四年):“老去襟怀常濩落,病来须鬓转沧浪。”
白居易诗中与“病来”组合的例子也是较多的,有六例。其中的一例《答苏庶子》已在上文所见。
而跟“春来”组合的例子有五例。现看一下其中的一例。《恨去年》2813/629:
老去唯耽酒,春来不着家。去年来校晚,不见洛阳花。
此诗为大和四年春,五十九岁于洛阳任太子宾客时所作。上了年纪后,白居易仿佛觉得品酒赏春的欲望似乎越来越成为了贪欲。白居易的“老去”,并不是一种痛切的悲伤。虽然上了年纪,但犹爱春晖与生命,而喜爱春天,珍惜自己的感情,则是白居易“老去”背后的意义。
在唐诗人中,杜甫最早使用此语,元稹、白居易对此进行了沿袭。在《全唐诗》中,只有这三个例子。杜诗与白诗的例子,都是“处置,处理”(《语言词典》)的意思。
杜甫的用例如下。
《江畔独歩寻花七绝句》其二0470/817:
稠花乱蕊裹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
这首诗为上元二年,杜甫五十岁时于成都浣花溪所作。“料理”的主语是“春”。这也是把春天看成是衰老的自身的敌对之人,是一首与春天抗争的诗歌。
白诗《对镜偶吟赠张道士抱元》3434/794:
闲来对镜自思量,年貌衰残分所当。白发万茎何所怪,丹砂一粒不曾尝。眼昏久被书料理,肺渴多因酒损伤。今日逢师虽已晚,枕中治老有何方。
这首诗是开成四年,白居易六十八岁时所作。诗中表现了老年的心境。“眼昏久被书料理” 的“料理”,与“损伤”的意义相近。读书过劳使眼睛受到损伤,因此看书被迫停了下来。这是与杜诗“料理”相同的用法。
“恼杀”一词在唐人中最早为李白所用⑳,杜甫继之,经卢仝,再活用到了白居易。杜甫的例子,已在“禁春”条目中确认了。看一下白居易的例子。
《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其十二《江岸梨花》0768/284:
梨花有思缘和叶,一树江头恼杀君。最似孀闺少年妇,白妆素袖碧纱裙。
这首诗为元和四年,白居易三十八岁任左拾遗、翰林学士时所作。拟人化的梨树“恼杀君”,与杜诗拟人化的“花”是相同的表现。
这一词语在《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四的解释是:“犹云无聊赖,或无拘束也。”并列举了杜甫《送韦书记赴安西》0061/134:“白头无藉在,朱绂有哀怜。”和白居易《洛城东花下作》2406/526:“白头无藉在,醉倒亦何妨”的例子。这一词语在《全唐诗》中只有此2例。
杜诗《送韦书记赴安西》:
夫子欻通贵,云泥相望悬。白头无藉在,朱绂有哀怜。书记赴三捷,公车留二年。欲浮江海去,此别意茫然。
这首诗为天宝十一载,杜甫四十一岁时在长安时所作。韦书记,名未详。书记,安西都护府的书记官。诗中表现了对韦书记荣达的羡慕之情与对自身不遇的感叹。
白诗《洛城东花下作》:
记得旧诗章,花多数洛阳。及逢枝似雪,
已是鬓成霜。向后光阴促,从前事意忙。无因重年少,何计驻时芳。欲送愁离面,须倾酒入肠。白头无藉在,醉倒亦何妨。
这首诗为宝历元年,白居易五十四岁任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时所作。
由春天的到来,想到了自己的年老。而为年老去自觉的消愁,只好求助于酒了。诗中的“何计驻时芳”,是说春天的鲜花也同自己一样在逐渐的老去。这里没有杜甫那样将春辉与衰老看着对立的感情。
杜甫想要表现对春华的欢喜与懊恼这两个方向的动摇和深思,但通常的文言,却缺少满足这个需求的表达方式,因而大量的口语流进了杜诗的世界中。
吟咏春天和衰老之悲,对白居易而言也是其人生旋律的重要部分。白居易关注着杜甫表现春天和衰老有关的诗歌,并较多地学习其中的表达方式亦似乎属于当然之事。
双声、叠韵、叠字是在对偶中多用的技法,这可以更提高对偶的效果。
这里举杜诗双声、叠韵的两三个例子。五律《遣忧》0691/1055的首联:“乱离知又甚,消息苦难真。”。“乱离”“消息”都是双声语。时杜甫在阆州听到长安的乱离。重复双声语强调长安再度沦陷乱离的情况,与不能相信其消息的苦闷心情。
七律《宿府》0778/1172 的颈联:“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荏苒”是双声语,“萧条” 是叠韵语。两者都是拟态语。时杜甫在严武幕府。此双声与叠韵的对应强调战乱中归乡之路愈艰难的悲哀。
五排《奉送二十三舅录事之摄郴州》1434/2055的最后说:“郴州颇凉冷,橘井尚凄清。从事何蛮貊,居官志在行。”此诗大历五年春在潭州所作。当时杜甫二十三舅崔伟以录事参军出摄郴州刺史,杜甫写诗相送。“凉冷”是双声,“凄清”是叠韵。都是拟态词。此双声和叠韵的重复强调杜甫送他时慰藉,勖勉的心情。
《杜甫全诗译注》很重视杜甫双声叠韵的使用,注记其全部例子。据丸井宪先生作的调查,杜诗中使用双声的数量共936次,使用叠韵的共789次。
叠字差不多都是拟态语或者拟声语。诗中用叠字可以大大提高生理实感的程度。
这里举三个例子。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七0475/819,诗说:“不是爱花即欲死,只恐花尽老相催。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纷纷”和“细细”的对照,强调对春的喜爱和对老的悲哀对立的复杂、摇摆的感情。
《登高》1213/176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萧萧”和“滚滚”的重复和对应表现出天地的无限寂寞与不尽能源。这就是杜甫晚年对天地和人生抱有的真实感情的描写。㉑
《季秋苏五弟缨江楼夜宴崔十三评事韦少府姪三首》其三1225/1776:“悠悠照远塞,悄悄忆京华。”“悠悠”“悄悄”的双声语的反复强调诗人在边地夔州怀念故国的深沉忧愁。
白居易多用叠字,其种类比杜甫多。但诗中用叠字的作品的数量,杜甫比白居易要多。
以上,主要论述了在形式上和技法上可以看出的杜甫与白居易的共同之处(当然,如上述同中有异。这里不一一指出)。以往,大家都说两者之不同。但近来随着研究的进行,不少学者开始指出两者之间的共同之处,而且把杜甫文学史上的位置定在中唐先驱的看法逐渐地成为学界共识。㉓拙稿的目的在为了推进此趋势,提出有关技法的一些问题。
注释:
①⑧⑯[日]下定雅弘:《杜甫与白居易——兼论其独善和共生思想》,《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②根据《读杜心解》的分类。
③关于每一种诗体和其内容的关系,应该提出适当份量的研究论文。这里只言及了杜诗诗体的最基本问题。杜甫对每一种诗体(包括平仄和音律)如何钻研研究,开创什么。此方面的问题,贵国近来研究成果非常丰富。请参看刘宁《中国大陆新世纪杜甫研究综述》上(日本杜甫学会编《杜甫研究年报》2号,勉诚出版,2019月)第三节《诗体研究》。日本这方面的专著,近来有丸井宪《唐诗的韵律论 拗体律诗的系谱》(研文出版,2013 年10 月,总第326页)。
④前面是下定雅弘、松原朗《杜甫全诗译注》(讲谈社学术文库,2016年)采用的作品号码,后面是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页数。下面同。
⑤⑥⑦译文据韩成武、张志民:《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0页、第64页、第665页。
⑨在拙文,把相当于泪或者落泪的表现都认为泪的表现进行讨论。例如,涕、哭、潸。
⑩王维、李白、韩愈、刘禹锡的诗歌总数据《全唐诗》,不包含佚句。杜甫诗的总数据仇兆鳌《杜诗详注》。
⑪关于柳宗元的“泪”,请参看拙文《柳宗元诗的泪》,《中国柳宗元研究会第9 届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2019 年10 月1 日-11 月1 日,486-495 页。柳诗中有不少表现学杜诗的“泪”而活用。
⑫杜甫之“泪“的全面、详细情况,请参考拙文《杜甫の泪》(《杜甫研究年报》3号,勉诚出版,2020年3月)。
⑬六朝有先例:宋·谢庄《山夜忧》:“仰绝炎而缔愧,谢泪河而轸忧”(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六),后魏·温子升《临淮王彧谢封开府尚书令表》:“孝阙泪河,功惭汗海”(《全后魏文》卷五十一)。
⑭杜诗中也有这种例子。《陪章留后侍御宴南楼》0651:“此身醒复醉,不拟哭途穷”。《去蜀》0825:“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等。
⑮此表现的基础思想,在《与元九书》的“诗道”理论中可明显看出。白居易作为“诗道”的先驱者,很尊敬杜甫。
⑰详见下定雅弘著,李寅生译:《白乐天的世界》(凤凰出版社,2017)研究篇第一章《白诗如何吸收杜诗口语的?》。
⑱江蓝生、曹广顺编著:《唐五代语言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93页。
⑲建子月:肃宗上元二年九月,诏去上元号,以十一月为岁首。建子月即十一月。据韩成武、张志民:《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26页。
⑳李白《赠段七娘》“千杯绿酒何辞醉,一面红妆恼杀人”。(《全唐诗》巻一八四)
㉑吉川幸次郎教授说过:“晚年的杜甫在津津涌出的自己的忧愁中,在其根底,好像看见了人的生命力。人类的生命力无限,永远持续。” 参看《杜甫与白居易——兼论其独善和共生思想》第72页。
㉒请参看《杜甫与白居易——兼论其独善和共生思想》之《结语》。
㉓关于今世纪日本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请参看下定雅弘《日本白居易研究解题目录》(《白居易研究年报》20号·[最终号],勉诚出版,2020年9月)中的有关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