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型发展观与新型人民观
——十九大报告话语结构探析

2021-01-07 03:44:32
关键词:协商民主发展

赵 丹

(国家开放大学,北京 100039)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一次重要大会。十九大报告是基于改革开放40年国家发展经验的总结,指明了新时代国家发展的前进方向。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40年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结晶。习总书记指出:“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要在弄通上下功夫。要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全部地而不是局部地理解党的十九大精神。”[1]这就需要运用科学方法,科学系统地认识、挖掘、理解十九大精神。

一、十九大报告话语体系的核心精神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形成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新一代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集中体现于十九大党的报告。由词频分析与网络分析两个方面构成两个切入点,挖掘新一代领导集体的执政思想体系。基于十九大报告的数据化与可视化,剖析十九大核心精神,系统全面地挖掘十九大的核心精神,进一步诠释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发展方向。

概念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石,学术话语体系皆需要通过核心概念来加以组织、建构、系统化。美国学者拉德克利夫·布朗从科学研究角度提出:“科学最重要的任务,亦是长期的任务,就是要找到用作分析的正确概念。”[2]林尚立教授指出了概念与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概念不应是纯粹意识的产物,而应是意识对现实概括和抽象的产物”。[3]因此,基于核心概念的词频统计,既可测量出各种概念的频率与相对重要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系统全面地展示话语体系的总体初步轮廓。无论在十八大报告,还是在十九大报告中,“发展”与“人民”皆是最为显著的高频词。在十八大报告中,发展位于第一位,人民位于第二位。在十九大报告中,发展位于第一位,人民位于第二位,“人民”频率增长了40%。由此可见,新型发展观与人民观构成新一代领导集体最为核心的治理理念,既蕴含着社会基本矛盾的转型,也体现出新时代发展观与人民当家作主的认知。

图1 十八大与十九大报告中高频概念的分布

基于核心概念的词频分析既存在优势,也有不足,因为它无法表明概念之间的互动关系,而网络分析则可弥补这一不足。社会网络将主体关系转化为一系列可测量的指标,并通过可视化揭示主体之间、概念之间的网络关系结构。社会网络分析不仅能用于分析群体结构,而且可用于分析十九大报告话语体系。基于各概念在同一句中共同出现的频率分布,形成核心概念的关系网络。发展、人民、建设、国家这些核心概念以一种交互关系嵌入十九大报告话语结构,这不仅显示出各种发展理念之间关系,而且体现各种概念在话语体系中的“中心性”。在十九大报告丰富立体的话语体系之中,“建设”“发展”“人民”在十九大话语体系网络中居于核心位置(参见图2)。

图2 十九大话语体系中核心概念网络

词频分析与网络分析两者皆表明:新型人民观与发展观已构成新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执政理念。新型人民观与新型发展观不是孤立的理念,而是构成一个矛盾共同体,其背后体现出社会基本矛盾的转型。随着国家发展到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通过更均衡与更充分的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因此,需要紧密围绕这个矛盾共同体,挖掘新型发展观与新型人民观。

二、新型发展观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历程,最终靠的是发展”。[4]在十九大报告话语体系中,“发展”构成执政核心价值,但相对于传统发展观,新时代发展观在继承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又体现出新思维。

(一)五大发展理念的升华

恩格斯曾指出: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价值是发展的指南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并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十九大报告既延续了五大发展理念,又深化发展了五大发展理念。从词频分布来看,五大发展理念在词频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参见图3),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新型发展理念的权重结构。

图3 五大发展理念的词频分布(十九大报告)

“创新”构成新型发展观的核心。近现代以来,国家与区域兴衰尽管存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但最核心的两个因素在于制度红利与技术红利。第一次工业革命驱动人类社会由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由专制社会转向现代民主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驱动着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的又一次飞跃,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空间技术诸多领域。中国通过改革开放与后发追赶,创造了“中国奇迹”,并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前夕与西方发达国家基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新时代背景下,只有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联动,才能实现“弯道超车”,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开放理念:初级开放转向深层开放。在全球化时代,中国已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深度融入世界政治经济体系。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在世界产业链中扮演着“制造”功能,在国际规则体系中扮演着国际规则的参与者与学习者。但随着中国日益融入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国与世界已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开放是全方位、立体式开放,即以军事为保障,以投资贸易(“一带一路”)为主要舞台,以金融(亚投行)为支持,以文化交流(孔子学院)为辅助,形成组合式开放,影响国际规则的制定与执行。

协调发展理念。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为使改革实现事半功倍的效率,必须梳理各领域及各环节改革的逻辑关系,分清主次轻重,着力抓好那些牵一发动全身的改革事项,实现纲举目张,带动全局突破”。[5]协调发展就是辩证发展、系统发展、整体发展,以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财富分配不平衡,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新时代各项战略部署不是孤立分散的,而是有机协同的整体系统,将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融为一体。

绿色发展理念。人与自然是天人合一的命运共同体,自然是人类生活、生产与发展的物质载体。中华文明自古倡导“天人合一”的治理思想,“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论礼》)儒家思想把天、地、人三个因素整合为有机系统,强调人与自然的相辅相成。董仲舒认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同而通理,动而相益,顺而相受,谓之德道。”(《春秋·繁露》)新时代,绿色GDP已成为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核心指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成为新时代发展方向。

共享发展理念。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共享发展不仅饱含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天下情怀,而且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内在逻辑。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意味着共享发展已成为共同富裕的必然路径。“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6]P69

(二)新型发展观与人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团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开辟了治国理政的新境界。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五位一体建设发展观,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深化了五位一体建设发展观,以发展为中心,形成了科学的发展体系: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政治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科学发展等(参见图4)。这在一定程度上展示出新型发展观的基本结构。

图4 新型发展观的结构分布(十九大报告)

发展方式转型:粗放型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粗放型发展向科学发展的转型。在改革开放初期与中期,地方政府形成了GDP锦标赛,在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共同驱动下,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创造了中国模式、中国奇迹、北京共识。随着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进入调整的阵痛期,“我们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确实同国际金融危机这一外因的影响有直接关系,但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内因就是我们正面对着深刻的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7]。在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本质上是发展质量的竞争。十九大报告未提GDP翻番的目标,而是更强调“科学发展”,全方位推进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在战略措施上,推进实施《中国制造二〇二五》,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一批具有世界竞争力的战略产业。

发展空间:行政区发展转向区域协调发展。在十九大报告话语体系中,区域协调发展在新型发展观中被置于更重要的位置。在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大背景下,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正成为区域发展的三极。在新时代,发展正由行政区经济转向区域一体化治理,并呈现出三种发展方向。第一种发展方向为契约化协同治理。契约化协同治理是指在特定区域空间范畴中,各城市政府为实现公共产品供给的规模效应,在区域空间规划、区域基础设施、能源、环境保护、教育、医疗、公共卫生、产业协同等领域,通过各种双边或多边协商,达成区域协议、协定、纲要、倡议书、备忘录、意向书、议定书、共识、宣言等一系列区域契约。协同发展不仅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上下合作”,地方同级政府之间的“水平合作”,还存在政府、企业和社会之间的“内外合作”。第二种发展方向为半结构化治理。随着中国区域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区域协同治理的强度不断强化,逐渐由契约化协同治理转向半结构化治理。区域治理由契约联系转向治理机构一体化,推进全区域规划布局,这主要包括:城市联盟模式、区域联合治理机构模式、区域联合投资公司模式、联合党委模式。第三种发展方向为结构化治理。区域一本化治理通过创新改革,形成区域地理空间、区域经济空间、区域行政空间的三位一体,将零散的行政区划结构纳入统一而具有权威的新型区域机构,以实现经济空间与行政空间的有机统一。

发展的终极价值: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新型发展观的终极价值。自由人正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终极目标,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8]。社会主义发展就是为了满足人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使人成为更幸福的人、更完善的人、更自由的人。马克思提出了“个人全面发展”“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等概念。[9]十八大以来,新一代领导集体推进“一带一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协同发展”“精准扶贫”等一系列政策、工程,其根本目标就在于实现人的发展与共同富裕。

三、新型人民观

新型发展观与新型人民观构成十九大报告核心精神的一体两面,新型人民观指引着新型发展观,一切发展的终极价值在于人民幸福。新型人民观包含三个有机组成部分:一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双重保障,二是基于民主集中制的协商民主,三是基本经济制度保障的民生道路。这三部分构成有机联系的新型人民观。

(一)人民当家作主:政治与经济的双重保障

在社会主义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不仅存在政治制度保障,而且存在基本的经济制度保障,形成政治与经济的双重保障,从而构成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在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基于资本主义法权的民主,主要体现于形式上的“竞选民主”与“票决民主”,而不存在国家根本经济制度保障与经济保障。垄断资本集团不仅在经济上主导着国家经济与金融的运行,而且进一步通过控制媒体与信息传播、选举捐款、计票制度设计,影响并实质控制着西方民主竞选流程。“所谓自由、民主、人权只是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和人权;以金钱为选票的普选,所选举产生的议会,只不过是富豪的俱乐部;所谓三权分立,只不过是资产阶级独占统治权下的职权分工,是调整资产阶级内部关系、巩固资产阶级专政、美化资本主义民主、欺骗劳动人民的工具而已”[10],这最终导致资本主义民主异化为 1%有、1%治、1%享。从经济来看,资本主义民主缺乏基本的经济制度保障,“个体自由以人与物的分离为前提,其背后是资本对人的奴役。只有联合起来的人民掌握生产资料,并将整个国家掌握在手中,个体自由才能真正实现”[11]。

在社会主义的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不仅存在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保障,而且存在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的保障。从政治保障方面来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自治制度构成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政治制度渠道,“以人民为本位的民主在中国的探索与实践,创造了中国式民主,其所具有的兼顾个体自主与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特征,给人类政治文明提供新的民主发展方向”。[11]

图5 人民当家作主的相关概念分布(十九大报告)

从经济保障来看,人民掌握着全民所有的国有企业,这使政治权力与经济权利共同融合于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系。只有当人民全面掌握了生产资料,人民当家作主才真正具有实质含义。从政策层面来看,国务院于2017年出台《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实施方案》,这一方案将中央和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纳入划转范围,将划转比例统一规定为企业国有股权的10%;这一政策方案于2017年试点实施,并于2018年分批开展。这一政策是新型人民观的鲜活体现,它充分表明:在社会主义中国,人民所掌握的国有资本,构成社会主义中国人民福利的根本经济保障,社会主义的自由观不是空洞的哲学概念与口号,而是融合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人民基因。随着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质量的提升,人民福利必将进一步提升。正是由于人民当家作主存在政治权力与经济权利的双重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在当代国家竞争中保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中国叙事、中国智慧、中国经验。“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我们用事实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宣告了各国最终都要以西方制度模式为归宿的单线式历史观的破产”。[6]P68

(二)人民当家作主:基于民主集中制的协商民主

人民当家作主需要通过具体的民主形式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融合为有机统一的整体。十九大报告形成以民主为中心的诸多复合概念,居于前列的高频复合概念包括:协商民主(8次)、社会主义民主(6次)、民主政治(5次)、民主监督(5次)、民主集中(4次)。这一分布的背后,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组织逻辑:基于民主集中制的协商民主。

在当代中国民主结构中,协商民主既是主轴、中枢,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有利于完善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6]P82在信息化时代,随着阶层、集团、群体的分化组合,社会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交互化、动态化,彼此之间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冲突与矛盾,协商民主已成为国家——市场——社会——互联网空间之间的缓冲器,多元冲突的政治能量在协商民主的缓冲带中相互调整、转变、优化,最终输出包容性的人民意志。“中国协商民主发展脉络体现为德治民主——群众路线——政治协商——协商民主——数字协商民主,形成了一种既具有中国儒家治理精粹,又具有哈贝马斯所倡导的基于交往——行动的现代民主精神。”[12]新时代中国协商民主探索出丰富的协商形式(参见表1),已覆盖国家的政治领域、地方政治领域、自治领域、网络领域。每一领域的民主协商运作皆包含:精英协商、决策协商、大众协商、立法协商。中国协商民主构成历史与现代相交融、各层面与各种形式协商交互的实践谱系。

图6 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概念分布(十九大报告)

表1 当代协商民主结构:领域与类型

从国家领域来看,协商民主已形成:政协为平台的精英协商、全国人大为平台的立法协商、两会为平台的国家决策协商、民主生活会为平台的组织协商。西方协商民主,旨在弥补西方自由民主的不足,而中国协商民主构成中国民主体系的中轴。习近平提出:人民民主的真谛在于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

从地方政治领域来看,协商民主包括:民主恳谈会为平台的决策协商、人大代表工作站为平台的组织协商、基层人大为平台的立法协商。决策协商以温岭市民主恳谈最为典型。温岭市在全市各乡镇(街道)、村、社区、非公企业和政府职能部门全面推开“民主恳谈”,形成了政府决策的公开听证会、官员和公民的平等对话会、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协调沟通会。随着制度的发展完善,“民主恳谈”活动逐步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方向发展,成为决策必经程序。

从自治领域来看,在社区,协商民主已形成了各种形式:民主恳谈会、精英协商、八步工作法、居民论坛、乡村论坛。四川麻柳乡所创造的“八步工作法”是村庄民主协商的典型。在麻柳村庄治理中,凡涉及村级经济发展规划、村级财务预决算、重点项目,都要通过八步程序进行民主协商,议定而后行。

从虚拟网络空间来看,在信息化潮流下,数字协商民主大幅降低协商成本,使协商民主效率大为提高。数字协商民主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类型网络协商,促进权力与公民政治参与之间的动态均衡。数字协商民主已经形成网络问政、网络精英协商、网络组织协商、政策协商。总之,在信息时代,各种利益诉求在协商民主缓冲带中互嵌、交互、调整,通过民主集中制的过滤与升华,最终形成包容性共识与社会的最大公约数。

(三)基本经济制度保障的民生道路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国家发展与奋斗的动力与目标。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指出:“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衣食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格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13]新一代领导集体高度强调民生建设,十九大报告中与“民生”相关的复合概念包括:人民的美好生活(19次)、人民共同富裕(6次)、人民安居乐业(5次)、人民获得感(4次)、人民幸福(3次)。这都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发展观与人民观: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图7 民生概念的分布(十九大报告)

“在马克思主义价值体系中,人的发展价值取向是一种总体性的价值取向,具有高度统摄性和包容性”。[14]新型人民观以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为根本保障,不断优化国家再分配,以实现住有所居、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蛋糕做大。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15]P2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使7亿多人摆脱贫困,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战略,计划于2020年前基本消除贫困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当前,中国精准扶贫实践形成了一系列政策术语:六精准、五个一批、四个坚持、两不愁。政策体系核心是精准扶贫路径,精准扶贫政策主要包括五种路径:产业脱贫、易地搬迁扶贫、生态补偿脱贫、教育脱贫、社会保障兜底。这五种路径不仅构成精准扶贫的多元形式,其背后还蕴含着对人类平等哲学的重新定义:由单纯追求物质脱贫转向能力脱贫,进而发展至精神脱贫,最终形成三合一脱贫,即物质脱贫——能力脱贫——精神脱贫的有机统一。

结 语

当人类社会迈入21世纪,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与秩序发生了深刻变迁,新秩序正从传统秩序中萌芽、成长、重构,民族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正发生深刻而广泛的变革。新型发展观与新型人民观是十九大报告的核心精神,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改革实践相结合的一次飞跃,指导中华民族复兴的发展航向。

在十九大话语体系中,新型发展观与新型人民观构成一个矛盾共同体: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社会主义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不仅存在政治制度保障,而且存在基本经济制度保障,政治权力与经济权利共同融合于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系。正是由于人民当家作主存在政治权力与经济权利的双重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在当代日益激烈的世界竞争中保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而为世界发展中国家的道路选择提供中国叙事、中国智慧、中国经验。

猜你喜欢
协商民主发展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论协商实效与协商伦理、协商能力
Rheolog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Printed Circuit Boards Modifed Asphalt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以政协参与立法深化协商民主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学习月刊(2015年19期)2015-07-09 03:38:36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汽车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