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克晨 郑戌冰
(国家开放大学,北京 100039)
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1]因此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从国家层面来说,随着“中国制造 2025”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但从现实来看,我国高级技工缺口比较大,缺口数量超 1000 万。从世界范围来看,德国职业教育发展较为成功,高级技工占 50%,日本占 40%,而我国仅占 5%。[2]从个人层面来说,低层次学历的学习者参加工作的机会越来越少,随着企业的转型,对低层次、低年龄段的劳动力需求越来越少,相反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职位需求大数据显示,大专及以上人才需求占比已超过80%。
为提高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提高生源质量,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入学方式和学习方式。”[1]因此,如何拓宽职业教育学生入学渠道已成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一大举措。近年来,中职、高职和本科之间的衔接已经发展为普通招考之外的另一大升学渠道。但是在现实中,还存在各种问题制约着中高本衔接模式的发展。
在中高本的衔接上,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探索了以下几种模式:中职教育与本科教育“3+4”试点、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3+2”模式、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3+2”模式以及高职院校、应用本科院校面向中职学校毕业生单独招生等。[3]这些探索有利于拓宽人才进阶的通道,实现职业教育的连贯性。
但目前这些衔接模式尚不完善,在制度保障和内核两方面存在着问题。制度保障方面,中高本衔接在国家层面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而且在现有的国家职业标准的制定中,缺少行业和市场的参与,使其与市场的需求和社会发展脱节,各级院校很难将其作为参照进行衔接方案的制定。学校层面最主要的问题在于:首先,是各个级别的院校之间缺乏沟通,各自为政,没有做到真正的衔接。其次是各院校对衔接模式的重视程度不够,经调查发现,各个院校中衔接体制的招生名额仅占总招生名额的5%左右,更多的高职或本科院校倾向于招收普通教育序列的生源。
中高本衔接的核心在于课程的衔接,课程衔接的核心要素是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首先,各级院校的课程目标定位模糊,培养目标也存在偏差,课程设置五花八门。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现行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相关规定中并没有作出具体说明,对于各个等级的培养目标的描述都比较宏观,缺乏具体的指导性建议。其次,在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上,不同级别院校之间的专业设置不对口,使得衔接体制的招生缺乏针对性。这就导致进入到衔接体系的中职、高职和本科所设置的课程教学内容重复严重,且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间的逻辑关系不清楚,很难做到一体化设计。
综上所述,现有的中高本衔接模式中,国家缺少相应的政策支持,各个级别的院校对衔接体系的认识不足,支持力度不够。无论是中职、高职还是本科的课程设置并没有突破衔接的真正难点,各个院校的衔接课程还处在独立建设状态,即基于自身院校的教学资源来设计该层次的衔接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实验实训等。因此,科学合理的中高本衔接模式,应该是以课程衔接为核心环节,纵向实现与不同层次的学校衔接,通过职业教育层次贯穿培养,使衔接课程能够适应学生知识与技能增长的连续性和渐进性,横向与职业资格衔接,与学生就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与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建立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一体化衔接模式。
中高本衔接的探索若仅限于各个院校之间自发的沟通和衔接已经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因此迫切需要一个外力打破现有的僵局,从顶层的架构设计上彻底改变中高本衔接的操作路径。学分银行的出现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抓手,近几年学分银行逐渐成为一个热点词汇,国家和社会对学分银行的关注与日俱增,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构建更加开放畅通的人才成长通道,完善招生入学、弹性学习及继续教育制度,畅通转换渠道。”“建立健全国家学分银行制度和学习成果认证制度。”[4]由此学分银行已成为终身学习时代的重要制度。
学分银行是模拟和借鉴银行的机理,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连接各级各类学习成果的纽带,即横向可以连接学历教育学习成果和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纵向可以打通不同层级的学习成果,实现纵横交通的终身学习立交桥。通过研究学分银行的制度模式机理可以发现,借助学分银行的运行机制可以帮助职业教育搭建纵横交通的立交桥。虽然学分银行的概念较新,但在学分银行建设探索的实践方面,国内并非一片空白。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自2012年承接教育部“国家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的研究与实践”项目以来,进行了若干卓有成效的探索,切实推动了国家学分银行制度的发展。尤其是在学分银行制度运行技术路径的探索上,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通过国际比较研究,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在进行了一系列的试点探索验证后,最终确定了“框架+标准”的技术路径。
“框架”是指学习成果框架(见图1),顾名思义它是一个将各级各类的学习成果进行统一的划分和管理的设计架构。[5]学习成果的定义是指学习者通过完成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所习得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总称。如图1所示,学习成果框架将所有的学习成果按照类型和等级进行分类,每个学习者通过学习后取得的可以被认证和积累的学习成果都可以码放在学习成果框架中。学习成果框架由等级和等级描述(即对达到该等级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描述)组成。通俗来讲,学习成果框架类似于一个坐标系,每一种学习成果都可以在框架中准确定位自己的位置。“标准”是指认证标准,它是学习成果框架的通用标准在各行业的细化;是对各级各类学习成果进行认证、积累和转换的依据。因此各级各类的学习成果按照行业领域分类,并将其分割为一个个最小的能力模块,这些模块命名为认证单元(见图2)。[6]认证单元是沟通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基本单位,通俗来讲,将学习成果框架比作一把“尺子”的话,那么认证单元就是“尺子上的刻度值”。用“框架+标准”这样一把“带有刻度的尺子”可以对各级各类学习成果进行认证和衡量。
图1 学习成果框架图
图2 认证单元表
以行业为主导开发的认证单元内容均来自于市场或岗位的实际需求,而且认证单元的呈现形式为学习结果和评价标准的描述,与学历教育的内容契合度高。因其兼具两者的特性,所以基于认证单元能够更加灵活地进行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也可根据市场的需求更方便、灵活地调整各类学习成果的标准。总体来说“框架+标准”的技术路径是指在学习成果框架的基础上,以认证单元为单位进行的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
为什么要通过学分银行 “框架+标准”技术路径来解决中高本衔接存在的问题呢?这是由学习成果框架和认证单元的本质特性决定的。
首先,认证单元的原理是对各种学习成果进行模块化分割。各级各类学习成果按照等级有序的码放在学习成果框架内,依据行业分类将同等级框架内的学习成果进行归类,按照获得一个学习成果所需要的社会必要的学习时间来计算学分,以学分为计量单位划分为一个个的认证单元。因此依据学习成果框架开发的认证单元具有连贯和明确的特性,同时是不可重复的。那么根据认证单元组建的衔接课程,在内容上也将是连通的且不重复的。
其次,认证单元的开发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原则上每个认证单元都是一个典型的工作任务,内容包含完成这个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要求。若干个认证单元可以组成一个职业资格证书,代表着从事这份职业所需要的最低的能力要求。每个认证单元所包含的学习量为1-3个学分,可以进行灵活自由的组合,每个认证单元都包含学习结果和评价标准,这有利于将认证单元组合成学历教育的相关课程,打通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通道,在学校培养和市场需求之间搭建起了一座桥梁。不仅如此,基于认证单元开发的学历教育课程能够更加灵活地调整自身的内容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最后,利用第三方标准进行学习成果的认证与转换,可以保证较高的公信力,避免衔接双方因课程标准差异过大而造成衔接上的困难。
综上所述,通过“框架+标准”的路径进行中高本衔接课程一体化方案的设计,横向可以与市场沟通,纵向可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贯通性,尤其能够避免重复学习。
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自2012年来,经过反复的理论研究和多次试点项目的验证,设计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认证单元制作规程。本文基于中高本衔接的实际需求,从学分银行“框架+标准”的技术路径出发,结合教育部职成司2016年开展的“高等职业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试点”工作进展和认证单元开发的工作规程阐述中高本衔接课程的一体化设计。
因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很难做出普遍性的、适用于全国的衔接方案。因此,为解决学生对于衔接的迫切需求,应采取院校之间建立联系的衔接模式。中职、高职和本科院校之间应以行业或专业领域为单位,寻找与本校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相似或相近,并且有意向、有能力进行衔接的院校进行洽谈,确定衔接方式、衔接专业、招生比例等问题。在“高等职业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试点”项目中,16所高职院校以及国家开放大学,依据各自的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共同搭建高职、应用本科等不同层次专业之间的内容不重复、且经过优化的、连通的职业教育类课程体系,形成纵向衔接一体化专业培养方案。
达成对接协议后,为保证衔接课程与市场的需求相吻合,应以市场为导向,开发该行业领域的认证单元。合作双方需资源共享,共同组建专家团队,认证单元制定专家团队应该包括行业、企业和学科(包含中职、高职和本科)的专家。行业、企业专家要以市场为导向,把握行业发展的最新动向,学科专家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将职业能力需求转换为教学目标。
专家团队需要深入企业调研,了解该行业在市场上的岗位职能设置和人才需求缺口。广泛收集数据,并采用大数据分析等方法,确定岗位人才成长阶梯(图3),即在该行业中员工晋升或成长的路径。通过分析不同阶段从业人员的最低学历水平要求,确定该岗位上岗的最低能力水平要求,将其与学历教育等级进行对接。如此,不仅从行业和市场维度,确定该行业内的等级划分,而且完成了与学历教育学习成果的有机对接。
专家团队要在调研的基础上,对整个行业进行切分和归类。行业是指从事国民经济中同性质的生产或其他经济社会的经营单位或者个体的组织结构体系,如林业、汽车业、银行业等。[7]行业中的经营单位或个体虽然性质属性相同,但是其生产要素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在同一行业中,又可以划分出若干不同的行业方向。代表着行业方向的经营单位或个体中又包含各种不同种类的分工,根据不同的任务分工将行业方向划分为不同的职能。综上所述,行业结构表的结构层次依次为:行业、行业方向、职能。
行业结构表的划分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较为成熟的行业(煤炭、机械等),这些行业已经存在较为成熟的行业结构表,并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制作方可根据转换的需求,确定拟转换和衔接的学习成果的行业方向。另一种是新兴行业(如物流、社工等),此类行业形成的时间较晚,没有成熟的行业结构体系,则需要标准制定专家团队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划分整个行业的结构。
标准的制定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任务,整行业开发认证单元对于试点院校来说难度较大且不切实际。因此制定团队应以实际需求为导向,根据试点院校衔接专业所对应的行业方向为切入点制定标准。
认证单元的本职是职能下的典型工作任务,因此开发认证单元要以职能为单位,行业专家和企业专家要对同一行业方向下的职能进行能力分析,得出了每个职能下的从业人员所需要的核心能力要求,从而确定每个职能的最低能力标准。同时,学科专家应依据教育教学原理,按照相关专业的教学要求,以学分为计量单位对各职能能力标准所对应的知识点进行划分,形成认证单元。为保证认证单元的公信力,制定完成后,应由学分银行作为第三方机构组织专家对职业人才成长阶梯、行业结构表和认证单元进行审定,专家审定通过后即可根据标准进一步设计一体化课程方案。
认证单元制定完成后,中职、高职和本科的教学团队,将本校现有的专业课程标准与相同等级的认证单元进行比对(如图3所示)。
图3 一体化课程设计示意图
若认证单元与课程内容相差不大,则适当调整课程内容,若两者相差太多,则需要根据认证单元的内容重构目前的课程体系。专家团队将各层次院校提供的课程目录预选区的认证单元进行分析、研讨,最终形成中高本衔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最终呈现的成果应如图4所示,以专业为单位,每个课程均由认证单元组成,通过认证单元的名称清晰地反映课程的内容。最后由学分银行统一组织专家对一体化课程设计方案进行研讨和审定,审定通过后将根据方案对中职、高职和本科的课程进行调整,并签署衔接协议。
图4 一体化课程设计方案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山东商职院)承担了“高等职业教育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项目的实践项目之一“纵向衔接”。本文以山东商职院为典型案例,分析基于“框架+标准”模式的中高本衔接课程方案的可行性与优势。
山东商职院选择了自身的优势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作为试点与国家开放大学进行市场营销领域高本衔接一体化课程设计。按照试点思路,山东商职院和国家开放大学共同组成衔接标准开发团队,行业专家、企业专家和高职层次的学科专家由山东商职院组织聘请,本科层次的学科专家由国家开放大学组织聘请。
项目前期,山东商职院组织专家团队深入行业、企业、市场进行调研,并通过智联招聘、58同城等互联网平台进行职业、岗位的大数据分析。由行业、企业专家根据调研结果和大数据分析结果,确定市场营销领域从业人员人才成长阶梯(图5)和行业结构表(图6)。
图5 市场营销领域从业人员人才成长阶梯
图6 市场营销领域行业结构表
专家组将行业结构表中职能按照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模块化划分,形成一个个认证单元。认证单元不仅是工作任务的体现,也是学习者学习目标的体现。而且,该试点的需求人群主要是学生,所以单元呈现的内容要符合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和人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认证单元的描述建议由学科专家执笔,将单元的内容按照教育教学规律整理成结果性目标。所谓结果性目标,即明确告诉学生学习结果是什么。在描述时应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具体、明确、可观测、可量化。为避免学科专家因惯性思维,将单元的内容与教材的章节混淆,所以内容应由专家团队共同把握。以认证单元“设计调查问卷”(图7)为例,该认证单元中学习结果的描述使用了“掌握”“会”等清晰、明确且带有主观性的词汇,充分体现了认证单元持有者所具有的能力。评价标准的描述中多使用“描述”“进行…的操作”等客观、标准的词汇,便于颁证机构对认证单元持有者进行考核。
图7 市场营销领域认证单元
标准制定完成后,由学科专家与试点院校专业教师根据认证单元的学习结果进行一体化课程设计。根据认证单元的内容调整课程教学计划。若二者差异较大,则需要分析开设课程的目的、专业培养目标等因素,结合认证单元的内容重新设计本课程的教学计划。以山东商职开设的“市场调查与分析”为例(图8),高职层次的学科专家根据认证单元设计“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的内容包括:设计调研问卷、设计抽样方案 、实施市场调研、整理调研数据、撰写调研报告5个单元的内容。以此类推,设计高本衔接的一体化课程设计。最后将试点院校的课程与一体化课程认证单元进行比对,根据比对结果修改或重新制定课程内容。
图8 “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设计
综上所述,经过“高等职业教育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试点项目的验证后发现,学分银行“标准+框架”的技术路径是解决中高本衔接困境的有效方法。依据认证单元组建的课程不仅能够使不同层次专业之间的内容不重复,而且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即可通过认证单元组成不同的衔接模式。但在试点过程中也发现了由院校制定的标准公信力不足、学科惯性思维、课程改革困难等问题。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为保证公信力,应由国家主导建立国家资历框架代替现有的学习成果框架。国家资历框架是通过等级和等级描述来对各级各类的资历进行等级划分的,并对每个等级所要达到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要求进行了描述。
2.为防止标准制定与岗位脱节,应由行业作为主导开发相关的行业标准,各级院校根据行业领域认证单元组建或开发课程。
3.为保证中高本衔接的生源,国家应出台相关规定,提高衔接模式入学招生的比例,提高学生学习的连贯性。
4.为保证衔接课程的有效实施,各级院校应高度重视课程改革,根据认证单元对课程进行改革,以适应市场发展。